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相信不少我们都能在网上看到一些家长辅导写作业的视频,简简单单的一个作业,在孩子面前却仿佛像是变成了千斤磐石,饶是父母磨破了嘴皮子,这作业它就是空白的。有句话还是说得挺贴切的: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作业鸡飞狗跳。虽然是一句玩笑话,却也正好切中了不少父母所面临的困境。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刚上三年级,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让他写个作业就是满脸的苦大仇深,尤其是面对不喜欢的学科,那更是能逃多远就逃多远。这家庭作业还算好些,学校里的作业他就是能赖就赖。为了鼓励孩子,朋友就想出了奖励的老办法。还真别说,刚开始是有点用的,可时间久了这方法也不顶用了。

通过奖励的方式之所以能够起到作用跟大脑里的“奖励机制”有着必然的关系。现代脑神经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不断重复能够获得“奖励”的行为,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本能,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也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而这种本能同样也会驱使孩子会因为想要得到奖励而努力学习,但也决定了孩子为了想要得到游戏中更多的装备而沉迷游戏。

既然游戏公司能够利用“奖励机制”诱导孩子沉迷游戏,家长们为何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让孩子沉溺于学习呢?确实是有家长尝试过这种方法,但我们也能发现很多时候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们精心给孩子设计的“奖励”渐渐失效。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那么到底有哪些奖励雷区是需要避开的呢?

第一、“模式化”奖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刚开始会为了一颗糖果的奖励去完成作业,但过了一段时间,这颗小小的糖果就已经无法让大脑感到兴奋,孩子的胃口会越变越大,不单单满足于糖果,可能会想要巧克力等等更加诱人的奖励。一成不变的奖励会让孩子的大脑感到疲倦,并开始停止分泌多巴胺。我们常说的“喜新厌旧”就是大脑当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机制会让大脑对于常见的奖励慢慢习惯,这也就是所有模式化奖励会逐渐失效的原因之一。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第二、“交换式”奖励

日常说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只要写完作业就能玩平板”,但这种“交换式”奖励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因为这样的奖励会让孩子的认知产生偏差,会不由自主地将玩平板这件事情看得更重,而写完作业却会变成为了达到玩平板这个目的而实施的手段,本末倒置,也就会与家长的原本的初衷背道而驰。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在排除了这些雷区之后,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奖励方式才能够持久地起到效果呢?

第一、总能得到的小奖励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莱恩通过实验证明,真正让人欲罢不能的,不是获得奖励的这个结果,而是对奖励的深切渴望。所以,家长们尽量不要限定孩子得到奖励的次数,要让孩子感觉到意外,而这意外的奖励也就能成为孩子继续学习的动力。举个例子来讲,原本孩子做完一项作业才可以得到一个奖励,但现在只要孩子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比如说几行字写得特别工整清楚,或者是写作业的过程不开小差等等,家长们就可以用实际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于孩子的支持,鼓鼓掌,亲孩子一口或者给孩子吃一小块糖果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可以的,这些小小的奖励就像游戏中随机掉落的积分,也会让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期待着爸爸妈妈给的奖励,并且也能够明白是因为自己做作业认真才能得到奖励,那么对于写作业这件事情,孩子就不会那么抗拒了。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第二、无法捉摸的大惊喜

曾经有一项实验,参与实验的对象是两组烟民,让他们参加为期两个月的戒烟治疗。其中的一组人在治疗完毕后可以“抽个奖”,而奖品既有精神鼓励,也有实质性的物质奖励。两个月过去了,有抽奖的那组的戒烟成功率明显要高于没有奖励的那一组。

对于这些戒烟者来说,实质性的奖励才是他们坚持的动力。因此,在给孩子设置的奖励中,也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出其不意的惊喜,比如说孩子有一次考试考了满分,突然通知孩子周末可以一起出去玩,而这样的大惊喜也会让孩子不断地期待下一次的到来。

不过这里家长要注意的是,家长尽量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惊喜对应起来,比如说“你考得好,我们就出去玩”这样类似的话,时间久了,这个奖励方式又会慢慢变成我们前面所分享的奖励雷区中的模板化奖励,这样的话,迟早是会失效的。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第三、从奖励过渡到自律

我们设置奖励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更重要是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掌控自我,学会自律。当驱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孩子内心的自我鼓励时,我们的目的才算是真正地达到了。比如说孩子从刚开始的一写字就哭到现在慢慢会自己鼓励自己:“我今天很棒,只写错了一个字!”在这个时候,孩子其实就已经找到了自律的途径,再也不需要家长在旁边费力地督促。而这恰恰就是家长最愿意看到的。


孩子写作业没动力?了解大脑“奖励”机制,培养自律“事半功倍”


在孩子摆脱学习困境的路上,家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从奖励过渡到自律,需要家长以更多的耐心与细心对待孩子。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自控能力大多比较差,没有父母的引导,很容易就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因此,如何巧妙利用奖励机制帮助孩子逐渐把外界的动力内化为习惯也是家长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门学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