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蜱蟲病”又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近年來多發生在我省信陽、南陽等地及安徽、湖北、山東、遼寧、江蘇、浙江等省份,以發熱、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特徵的新發傳染病。

據河南省衛生廳通報稱,截至2011年5月24日,河南省共報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蜱蟲病)病例70例,死亡4例。

可怕吧,請隨“doctor王”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蜱蟲頭部進入皮膚


蜱蟲

簡介:

  • 蜱,俗稱草蝨子、狗鱉子、草蜱、八腳子等;
  • 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黃豆大小不等;
  • 通常寄生在牛、馬、羊、鼠、貓、狗等動物身上,主要寄居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
  • 多以吸食血液為生,脫離寄主後藏身於草叢或樹葉中,有人類、寵物或牲畜經過,就會蟄伏在他們身上;
  • 已知蜱可攜帶多種病毒、細菌和原蟲,其中大多數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獸共患病的病原體,如森林腦炎、蜱傳出血熱、Q熱、蜱傳斑疹傷寒、野兔熱、萊姆病、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巴爾通體感染等。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你見過嗎?

危害:

  • 有小手指甲蓋那麼大小,掉到人身上後往皮膚裡鑽,鑽到大腦就嚴重了;
  • 蜱蟲叮咬人後會散發一種麻醉,將頭埋在皮膚內吸血,同時它分泌有一種可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 鑽入人體需及時取出;
  • 若不及時取出:輕者,數年後遇陰雨天氣,患者便瘙癢難忍;重者,高燒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發森林腦炎。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危害那麼多,你須注意了,繼續閱文,有解決方法么

疫源地:

  • 有蜱等病媒分佈的丘陵、山區、森林等植被覆蓋豐富的地區;
  • 病人多為疫源地居民,尤其是從事農林業生產的勞動者,或到疫源地的旅行者,40~70歲年齡組的病人居多,低年齡組也有發病,部分患者有蜱叮咬史;
  • 農民和中老年人是發病高危人群。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丘陵、山區、森林



蜱蟲病

傳播途徑:

  • 蜱是該病的傳播媒介,蜱叮咬傳播可能是該病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
  • 蜱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
  • 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
  • 醫護人員、患者的陪護人員等也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接觸患者血液等體液。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進入人體了吧?

臨床表現: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
  • 發病時間為4~10月,5~7月為流行高峰,潛伏期7~9天,長者可達2周;
  • 起病急,主要症狀為發熱,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適、乏力、肌肉痠痛、頭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症狀,後期常出現心、肝、腎等臟器損害的表現。
  • 病情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嗜睡等症狀,晚期可有皮膚瘀斑、吐血、黑便。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發熱、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吐血、黑便

預防蜱叮咬/叮咬後如何做:

  • 一旦被蜱蟲叮咬皮膚時,怎麼辦?

千萬不可用手強行拔除,正確的方法是:

  1. 用乙醚、煤油、松節油、旱菸油塗在蜱蟲的頭部,或在蜱蟲旁點蚊香,數分鐘後蜱蟲被“麻醉”,就自行鬆口;
  2. 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的頭部,使其窒息鬆口;
  3. 同時,趕緊就醫。
  • 蜱蟲將頭鑽入皮膚內時頭有倒勾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在皮膚內繼續感染,再去醫院取頭極為麻煩。
  • 被蟲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蟲子。
  • 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
  • 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用驅避劑噴塗衣服。
“發熱”=“新冠肺炎”?春暖花開,“蜱蟲病”不可忽視!

及時就醫很重要

特別提醒:

  • 遛狗人:在東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區草坪遛狗時請注意,蜱蟲易叮咬愛犬,從而帶至家中。
  • 釣魚人:尤其是野釣者,要紮緊褲管。
  • 野遊人:長衣長褲,勿入雜草樹木叢中。

溫馨提示:

看了上文,你是否憂心忡忡?

別擔心,蜱蟲病也是可以治療的。據國外報道,病死率低於1%。如能及時處理,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

如遇上述情況,請及時就醫。

doctor王

2020/04/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