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非常恩愛,為什麼養育的孩子性格暴躁抑鬱?

薛程峰


三歲到七歲是孩子性格塑造黃金期,這個時候是孩子能自律,能吃苦這兩項最寶貴的性格成型期,很考驗父母的孩子優育認知水平。如果父母恩愛,心偏偏都是軟的,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卻是往往最不利,孩子生氣時任性地摔東西,用哭鬧來逼父母滿足他一切不合理的需求時,哪怕很小東西,哪怕是很小的不合理需求,只要父母心軟沒人用嚴厲的眼神阻止之,孩子得到滿足後就會形成這些是滿足自己一切不合理需求的王牌做法後,慢慢就只有變本加厲,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在七歲前任性性格發展太緩慢,如果父母沒人覺醒到問題的嚴重性,沒人主動承擔糾正的一切,沒人注意教育孩子惡因與惡因的關係,隨著孩子不合理的需求的變大和滿足可能性降低這個矛盾越來越大,無法用正常手段滿足自己各種慾望的孩子變得性格暴躁抑鬱就是必然的結局。

溺子如殺子,把握好三歲到七歲之間最寶貴的性格塑造窗口期,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一生最服王陽明


原諒我,看到題目,樂了?

想到一個問題:“隔壁老王很有錢,為什麼我這麼窮?”

所以,【你們秀恩愛,關我什麼事?】

1、父母恩愛,孩子(嬰幼兒)沒有感受到愛?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小視頻,大概內容就是爸爸、媽媽很甜蜜,故意撩孩子,“你看我們多好呀!但是我們不帶你玩......”

還有一個:爸爸和女兒互動,女兒很高興,媽媽突然竄進來,坐到爸爸腿上,摟著爸爸,挑釁的看著女兒,女兒剛開始一臉懵,然後馬上躺下嚎啕大哭,打滾,大人都樂不可支,哈哈大笑......

嬰幼兒認知範圍有限,大人認為的玩笑,對孩子的心靈有一定影響——“你們不愛我”,她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行為抗議!

2、父母表達了愛,但不是孩子(幼兒)要的愛?

“媽媽,我吃不下了”

“這怎麼行?多吃點,長身體......”

-----------------------------------

“爸爸,我走不動了”

“男子漢,不要輕言放棄,來來來,跟上爸爸媽媽......”

咋一看,沒毛病,父母多愛孩子,要照顧孩子身體,培養孩子品格,但是,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先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評判具體事件。

有一種調侃是“你媽媽覺得你冷”,就是說父母付出的都是“自以為是”的愛,孩子反對無效,可能就變成了“反抗”。

然而,孩子無論語言和力量都不是成人的對手,所以只能通過“暴躁”的情緒和“反叛的行為”來報復“愛”......

3、【恩愛】和【良好的行為品質】,沒有因果關係。

“有禮貌”、“講道理”這都不是天生獲得的,而是後天培養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所以,父母要言傳身教,平時和孩子交流溝通中,有意識培養。另一方面,通過閱讀,學習各種優秀人物的事蹟,潛移默化。

人的成長過程,都在追尋“價值感,歸屬感”。我認為,光有“恩愛”可不行喲。


睿貝媽媽育兒


父母是不是隻想著愛對方,忘了愛孩子,孩子受到粗暴對待,自然是躁暴,抑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