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由來

這首《清明》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今天小便就和大家講講清明節的來歷。最早時,清明只是一個節氣,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清明時節,大地呈春,陰陽轉化,吐故納新,生氣始盛,萬物皆潔齊,正是春祭好時段。清明就形成了祭祀祖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的活動。後世逐漸發展,清明就成了一個節日。

清明節的由來

在發展的過程中,清明吸收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

清明節的由來

宋元時期,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合併。除了上墳掃墓等儀式,又添了如禁火、冷食、蹴鞠等活動。經過後代的不斷髮展,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清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