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被後人嚴重誤解的人物?

Hello何耀


公瑾呀!胸懷寬廣,高大帥氣,怎麼會被氣死呢?!!!!

根據《三國演義》,諸葛亮利用周瑜心胸狹榨的性格和舊傷,三氣周瑜。第一,在爭奪南郡時,諸葛亮乘周瑜與曹軍交戰時攻佔了南郡,周瑜知道後氣得金瘡迸裂。第二,周瑜獻計讓孫權假裝把妹妹許配給劉備並將其騙到東吳殺掉,被諸葛亮識破,讓士兵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周瑜提出幫劉攻西川,想趁機奪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將其圍困在荊州城敗走時,諸葛亮彈奏周瑜得意之曲——長河吟,氣得周瑜舊傷復發不久身亡

這種形象都是因為《三國演義》巨大影響力造成的,這本書作為小說,藝術加工很重要,而且全書都是捧劉貶曹,對孫不貶不褒,就當作綠葉烘托劉備方了。

現在常說“羽扇綸巾”,大家頭腦裡的形象大部分是諸葛亮,而在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裡全句是“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明明是說公瑾的呀!不得不說,《三國演義》確實很吸引人。

看看正史怎麼寫的:

《三國志》:“性度恢宏,大率為人”,禮賢下士,深得眾人愛戴。又據《江表傳》記載:周瑜曾與東吳大將程普有矛盾。程普為東吳老臣,早在孫權的父親孫堅活著的時候,就為孫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面對資歷比自己淺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氣凌人,侮辱周瑜。周瑜對此並不記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對待程普。後來,程普漸漸悔悟,對周瑜愈發敬重,並對身邊的人講:“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覺自己便陶醉於他了。”由此可見周瑜謙讓服人的人格魅力。

關於赤壁之戰,《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可惜的是這三件事都是虛構的。真正在赤壁之戰中做出巨大貢獻的是周瑜,前期交戰指揮得當,加上曹軍瘟疫流行,東吳取得勝利。後來採取黃蓋計策詐降,點燃火船,藉助風勢擊垮曹軍,順勢揮軍北上,臨陣指揮,被飛箭射中,還堅持親自指揮,這才確保了赤壁之戰的完全勝利。

周瑜,周公瑾其實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儒將形象:

1外貌帥氣有風度,“曲有誤,周郎顧”;

2心胸寬廣,待人寬厚,深受人民群眾愛戴;

3指揮作戰能力滿分,有謀略;

4以身作則,敢於衝鋒陷陣,受傷仍堅持指揮。

所以周郎算是真正有儒氣,有將風的完美儒將!

(圖片均源自網絡,侵刪)


多維元素z


讓我“誤會”許久的歷史人物之一,包拯——包青天!這主要是因為對宋朝官員的薪資缺乏瞭解。

印象中的包青天是像于成龍、張伯行那樣不但剛正不阿,而且一貧如洗的形象。然而在閱讀了一些宋朝相關的文獻後,才知道宋朝是實行“高薪養廉”的政策。簡單說就是朝廷給官員很高的工資待遇,以換取官員們的廉潔。根據相關史料推算,包拯的資產換算成人民幣就有上千萬之多,這其中大部分是工資收入。

所以包拯為人固然剛正不阿,符合清官的形象,但是收入方面卻不像傳統意義的清官,當然這是正當的薪資收入,他沒貪汙,所以還是合格的清官。

這算是我對包拯的一點“誤會”吧!





歷史守望者


讓我誤會了很久的就是電視劇《楊家將》中的潘仁美,小時候在劇中一看到他就恨得牙癢癢!後來學了歷史才知道,原來歷史上的潘仁美和電視劇中的形象差別這麼大!

潘美正是電視劇《楊家將》裡面的那個潘仁美的原型。在電視劇中,潘仁美是太宗皇帝的國丈,仗著自己的女兒是宋太宗皇帝的寵妃,外戚的身份,在前朝胡作非為,陷害忠良,是楊家沒落的罪魁禍首。

其實在歷史上,潘美的形象和電視劇中的形象截然不同。電視劇中將潘美這個宋朝開國名將極度醜化,用千古奇冤來形容潘美一點也不過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身份不符合。歷史上的潘美並不是宋太宗的國丈,他也沒有女兒嫁給宋太宗。他只有一個孫女嫁給了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只是當時的宋真宗還只是一個王子,潘美的孫女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王妃。在宋真宋成為皇帝的前9年就已經去世了。所以,潘美根本就不像電視劇中所描述的那樣。

其次,潘美不但不是一個奸臣,反倒是宋朝的開國功臣。潘美和宋太祖趙匡胤原本都是後周的大臣。公元959年,在開封城外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第一步成功後,就需要一個人進城去說服後周朝的其他官員們,希望他們都能承認趙匡胤這個新皇帝。而潘美就是這個人。

那一天,潘美冒著極大的風險,獨自一人進到開封城中,成功地說服後周的眾臣,這才成就了趙匡胤,使他兵不血刃就接手了後周的政權。成立了大宋王朝。這是潘美為大宋王朝立的第一大功。

潘美為大宋朝立的第二大功,是成功說服節度使袁彥歸順宋太祖趙匡胤。袁彥本來和趙匡胤、潘美一起同為後周的大臣。袁彥是後周節度使,素來和趙匡胤的關係不好,兩人幾乎到了仇人的地步。這一次,又是潘美單槍匹馬,不帶一兵一卒,孤身會袁彥,並再次成功說服了袁彥,讓他加入了宋朝的政營。袁彥的加入,讓後周的其他節度使看到了趙匡胤的態度,許多人都紛紛加入了大宋的陣營。為大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潘美為大宋朝立的第三大功就是,成功收回了“五代十國”裡面的四國。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稱帝時處於“五代十國”中的十國時期。他稱帝時,割據的局面仍然存在,宋朝想要統一中原就必須四處征戰。而在征戰的過程中,潘美一個人作為主帥收復的國家就有四個。為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潘美的性格也與電視劇中塑的人物性格大不一樣。電視劇中的潘仁美為人囂張跋扈、心狠手辣。但歷史上的潘美卻是一個宅心仁厚、善良的人。趙匡胤發動兵變後,第一次進入後周王宮中,就看到一個女官抱著一個小嬰兒拼命地逃跑。原來這個女官抱著的是後周皇帝柴榮的孩子,其他的大臣都勸趙匡胤要殺掉這個小孩子。只有潘美一人同意留下這個孩子,後來趙匡胤沒有殺死這個小孩子,而是將這個小孩子交給了潘美撫養。這個孩子在潘美的府中長大,後來還在宋朝為官。

以上幾點,都是歷史上有記載的關於潘美的事。是不是與電視劇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呢?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沉香輕語


諸葛亮,他並不是只會送“錦囊”的軍師。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對諸葛亮的印象,都是打仗的時候,用一個個的計謀幫劉備擺平困難。其實,諸葛亮最牛的,是戰略眼光和治國才能,不是打仗。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是非常迷茫的。他不僅實力較弱,而且一直在“依附”別人。開始是公孫瓚,然後是陶謙,接著是曹操、袁紹、劉表,從中平元年(184年)開打,到建安十二年(207年)還依附在別人身邊混日子。這二十多年,劉備很迷茫。

直到建安十二年遇到諸葛亮之後,劉備終於有了“野心”。

建安十三年,劉備被曹操追的一路逃命,老婆孩子都丟了。這要是按照以往的脾氣,一定是去依附孫權了。對,兵少將少,沒有地盤,只能跟著孫權混。

但是,這一次有諸葛亮在身邊,劉備選擇了“聯吳抗曹”。這是在主動爭取的自己的地位,主動爭天下了。


再說諸葛亮的治國才能。

三國時期,天下十三州,曹魏擁有九州半,東吳二州半,蜀漢只有一州。

曹魏的實力十倍於蜀漢,劉備怎麼才能存活下去?首先是內部的穩定發展。諸葛亮治理之下,“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這就不用多說了吧,在當時那個連年征戰的時代,能做到糧倉充實,老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不容易啊!

以至於諸葛亮死了數十年之後,老百姓依然對他念念不忘。穩定老百姓,才是治國的根本,諸葛亮做到了。


再說諸葛亮的北伐,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有人認為這是窮兵黷武,為啥不省下錢來,好好發展呢?

關鍵是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機會好好發展。曹魏太強大,你不打他,他也會打你。諸葛亮用有限的兵力,在保證國內物資充足的情況下,主動出擊,消耗對方的實力,很不容易的。

諸葛亮北伐給曹魏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呢?每次北伐,曹魏都是“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也就是說,諸葛亮只要一打過來,曹魏就要調大軍前去阻攔,要消耗非常多的糧草。

就這樣,曹魏一直被消耗著,一直被壓制著,根本沒有機會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反攻。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曹魏安穩的積蓄幾年力量,完全可以一舉滅掉蜀漢。

在穩定國內的同時,還能組織多次北伐,消耗對手的實力,足以證明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和戰略眼光。

所以,諸葛亮並非只會“借東風”和“送錦囊”的軍師。


七追風


原本是一個忠誠俠義、智勇雙全、儀表堂堂並且才華橫溢的人,他所在的時代,他算是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卻因為一部偉大的小說,讓人們誤解了300多年,成為了人們心中心胸狹隘、妒賢嫉能並且自作聰明,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典型的反而教材。

他就是三國時代大名鼎鼎的東吳都督周瑜周公瑾。

提到他的名字,幾乎所有人都能會立即想到“諸葛亮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等家喻戶曉的典故。

這一切,歸功於元末明初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因為這些著名橋段都出息他的曠世傑作《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這部稱作“三分虛構、七分真實”歷史小說是以劉備的蜀漢集團為主角的,所以曹魏及孫吳集團的所有人物都被當作反而形象來塑造的。

因為小說本身的成功,直接影響了人們對這個時代真實人物的解讀。

其實,正史中真實的周瑜,並不像《三國演義》小說中塑造的那樣不堪,反而稱得上是一個幾乎完美的人。

一、赤壁之戰的誤解


婦孺皆知的三國赤壁之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愉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被大文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演繹的最精彩、最深入人心的橋段。諸葛亮在這一段幾乎被塑造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火燒博望坡,數敗曹軍,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激怒周瑜,誘其出兵抗曹;

隻身在周營,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指揮劉家軍赤壁大戰,指揮關羽等數面埋伏截擊曹操;

三氣周瑜,巧奪荊州,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真實的歷史其實是這樣:赤壁之戰前後,諸葛亮除了出使東吳懇求孫權出兵救劉備外,並無其它建樹,也沒有被授予職務,只是劉備的一個賓客而已。

出使東吳也沒有舌戰群儒,更沒有用“銅雀深宮鎖二喬”來激怒周瑜,因為那時曹操的銅雀宮還未建成,建成後作的《銅雀賦》中的二橋也非寓指江南二喬。

孫權出兵也與諸葛亮關係不大,而是雄烈過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軍事政治優勢說服了孫權。而且,以當時諸葛亮微不足道的資歷和地位,也沒有機會去激怒在江東地位僅次於孫權的周瑜。

赤壁大戰全是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之功,與劉備、諸葛亮全無干系。

諸葛亮也沒有單獨駐在周瑜營中與周瑜鬥智,草船借箭、借東風。後來三氣周瑜的事也是沒有的事。

劉備也未到東吳娶親,而是東吳自將孫尚香送到公安。因為赤壁之戰前沒有建樹,諸葛亮只是在劉備佔了江南四郡後才被封了個軍師中郎將,這是介於偏將軍與校尉之間的軍銜,遠在關羽、張飛、趙雲之下,工作是“調節糧稅,以充軍資”,大約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局長或稅務局長。

因為羅貫中文學造詣之高、《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都是舉世無匹的,以至於人們對文學形象深信不疑,除了專業史學研究者,幾乎無人云探究真實史實是怎樣的。

二、歷史上真正的周瑜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

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他同時代的對手曹操曾這樣讚揚周瑜:“生子當如孫仲謀!”

後世人更是對周瑜不吝讚譽之辭。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北宋大文豪蘇軾在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這樣豪邁寫道:“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徽宗還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人們對周瑜的盛讚,主要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周瑜稱得上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


有四點歷史記載可以說明:


一是勸孫策取江東,開創基業。

東漢末年,北方豪傑林立,荊州劉表勢大,只有江東土地肥沃,又有長江之天險,可以創業。事實證明,取江東成就了孫策的事業。


二是取江東後為孫策策劃了取廬江,再取荊州,再取益州,從而與北方劃江而治,再一統中國的建議。

從後來發展局勢看,這觀點無疑是英明而有遠見的!而東吳的戰略方針基本是符合這一走向。

三是赤壁之戰後,周瑜不同意借荊州江南四郡地給劉備,而主張一舉趁勢殄滅劉備。

當時,劉備借周瑜赤壁一戰得以生存,之後,趁周瑜與曹仁在江陵對峙,趁機搶佔了荊州江南長沙等四郡,對孫權稱之為借。周瑜知道借地給劉備有如養虎,也自信此時對劉備一戰,足可消滅劉備,而曹操也無暇南顧。

可惜,這一主張遭到魯肅及孫權的反對,他們擔心與劉備開戰,曹操會趁機南下。

事實證明,周瑜的主張是正確的,曹操其時根本已無力南下。而孫權在稱帝后也對此事有過反省,認為借地給劉備,是魯肅的失誤及短處。如當時照周瑜的主張實施,便沒有後來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對峙。


四是攻佔江陵後,規劃了取益州大業。

攻佔南郡首縣江陵後,他對孫權建議領兵取益州,然後兵分兩路,一支從益州出發向長安,一支從江陵而至襄陽,如此北方可圖了。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謀而合的,但比《隆中對》切實可行。因為諸葛亮隆中對時,劉備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滿二千,根本沒有實現隆中對的任何能力與基礎,一切只是構想階段而已。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荊州、定益州主張卻是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提出的!可惜,最終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諸實施,反讓劉備取了益州。

五是赤壁之戰前周瑜主張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下詢問計策。然而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重臣謀士張昭和秦松更是支持投降曹操。

周瑜從鄱陽趕回後,詳細分析了時局形勢,認為抗擊曹軍勢在必行,並提出了四點可靠依據。後來戰局發展證明,周瑜的分析是足夠理性和正確的。

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三國志·周瑜傳》


除上述五點以外,周瑜還有極高的治理國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東吳,小到治理一個縣,史書中均有記載。  

其次,周瑜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軍事家


周瑜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一是長期擔任東吳主要統帥,表現出傑出的統帥才能。


二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足以表現其軍事才華。


三是赤壁之戰後的圍攻江陵之戰。

曹操兵敗赤壁後,留兩員名將曹仁、徐晃領八千精兵鎮守荊州重鎮、南郡首縣江陵。周瑜領二萬兵圍攻。攻堅戰歷來不好打,而況江陵城高溝深、糧食充足。但周瑜與之對峙近一年後,在傷亡很小的情況下,終將曹仁擊退,佔領江陵。

《資治通鑑》:周瑜攻曹仁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

可以對比的一個例子是:十多年後,關羽領數萬大軍圍攻曹仁五千人鎮守的襄陽,又利用大水之便圍城,但攻打了好幾個月仍未攻下。最後反被徐晃從外面打破。

四是在東吳開拓疆土的一系列戰爭中,周瑜作為僅次於孫策和孫權的統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麾,幫助打下東吳的半壁江山。

定江東、徵廬江、徵黃祖,他都是主要指揮者,幾乎是每戰必勝,無堅不摧,充分展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東吳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戰之功。無怪乎孫權稱帝后曾多次流淚對眾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最後,周瑜是一個無論外表還是內在品質都十分完美出眾的人物。


《資治通鑑》《三國志》均記載周瑜儀表非凡,稱他“長壯有姿貌”,“恩信著於廬江”,“雄烈過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周瑜出場時,也這樣寫道: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周瑜十多歲時,聽說與他同年的孫策是少年英才,就親自跋涉數百里,前往拜訪,並與孫策結為兄弟,又邀孫策一家搬到自已家裡來住,將自已家一半房騰出給孫策一家住。

  • 周瑜的口才也十分出眾

尤其闡述重要觀點時,總是侃侃而談、意氣風發、見解獨到,氣勢生動,給人以雄姿英發的感覺。孫權評價周瑜之後的襲取荊州的東吳名將呂蒙時說“(呂蒙)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議英發”的形象。


  • 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周瑜是一個心胸非常寬廣的人

與《三國演義》中的氣量狹小,最後大叫三聲“既生亮,何生瑜”然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兩個人。《三國志》這樣描寫,周瑜“性度恢廓”。

東吳很多傑出的人才如張昭、魯肅都是他竭力推薦出來的。周瑜在做居巢縣長認識了魯肅,認為他非同尋常,就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每向孫策推薦一個人,他都說該人才學勝過他十倍。

《三國志》:瑜益知其(魯肅)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東吳老將程普因為資歷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經常當眾侮辱他,但他從來“折節容下,終不與較”。最後感動了程普,程普對人感嘆:與公瑾交往,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 此外,周瑜還是一個風流倜儻、儒雅超群的優秀的音樂家。

他精通音律,善作詞譜曲,少年時就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在當地十分有名氣。


  • 在君臣關係中,周瑜也是個忠義之、重情重義之人。

周瑜作為一個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薰陶、讀漢書、食漢谷,那種慷慨激昂、重義輕利、知恩必報、崇尚忠義的漢代風骨是融入在血液裡了的。

他與孫策是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從此結為知已。此後,他的一生就奉獻給這位知已了。其間,有很多利益的誘惑都被他拒絕了,包括曹操對他的勸降。

在孫策起兵之時,兵只二千,而周瑜手頭卻有三千兵。

以周瑜文武兼備的才華和實力,他是可以獨樹一幟的,但他沒有,而是將自已的兵全借給了孫策,又為孫策弄來糧食、戰船,然後一同過江東,協助孫策打下江東。


《三國志·周瑜傳》: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義”與“利”間,他更看重義。為此,劉備曾感嘆: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會久為人下的!

周瑜的同僚是這樣描述的周瑜之間的友誼的: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志》

對手陣營的人也對他評價甚高:

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三國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和眾口相傳的形象截然不同、判若兩人的一個周瑜:一位儀表堂堂的政治家,一位才華橫溢的軍事家,有胸襟,有遠見。識人善用,忠心耿耿。

唯一不完美的是,天妒英才,公元210年,年僅36歲,周瑜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夠活得久一點,也許,我們知道的三國,可能會有另一翻景象。

難怪孫權這樣悲傷地感慨: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孤念公瑾,豈有已乎?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志·周瑜傳》

如果沒有周公瑾,我孫權哪能稱上什麼帝啊?痛失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王佐之材,以後我將依靠誰呢?無時不刻不懷念公瑾,你是上天給我最好的安排……


《三國志·周瑜傳》

《資治通鑑》

《三國演義》


國史無雙


1、紂王;

紂王可以說是被後世誤解最深的一位先秦君王,由於受周朝的抹黑以及後世類似《封神演義》等野史小說的影響,紂王給後世留下了一副暴戾無道的暴君形象。

然而,實際上紂王並不殘暴,相反他還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君王。他在位期間,大膽在商朝內部推行改革。一方面,任用能臣費仲,鼓勵農桑,興修水利,農業上推廣牛耕與灌溉,使商朝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民生得到改善;與此同時,紂王又以王女嫁與姬昌,穩住身後的周,然後集中力量,全力東進,征討東夷。

在紂王的努力下,商軍先是擊敗了西北的黎。再而向東,接連擊敗盂方、夷方、人方等東夷部族,讓商朝疆域拓展到今天的山東、江蘇等地。但悲劇的是,正當紂王全力東進之際,周卻伺機而動,聯合諸侯從背後攻擊商朝,在牧野大戰中擊敗商軍,進而攻下朝歌,紂王身死國滅......

2、蘇定方;

蘇定方也算是歷史的悲劇人物,本來是唐朝的忠臣名將,為大唐開疆拓土,戰功赫赫,結果卻被野史小說黑得體無完膚。在廣為人知的《隋唐演義》裡,蘇定方被刻畫成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害死羅藝羅成父子。

但事實上,蘇定方的戰功不亞於李靖、李勣等唐初名將。他率軍北擊頡利可汗,破滅東西突厥、西平蔥嶺之亂;之後又率軍東征,伐高句麗、平百濟。經過蘇定方的東征西討,唐朝的疆域向西拓展至中亞的鹹海,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幅員萬里。

所以說,蘇定方為唐初對外戰爭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為大唐開疆拓土!

3、潘美;

這個歷史人物,恐怕大家還比較陌生,其實他就是《楊家將》潘仁美的原型。潘仁美在小說中,是一個讓人恨之入骨的奸臣。他公報私仇,在楊繼業身陷重圍之際,不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於李陵碑前。不僅如此,他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

然而,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潘美其實是北宋初年的名將。他與宋太祖趙匡胤的關係很好,深受重用。為大宋南征南漢,討伐南唐,攻滅北漢,北上抗遼,為北宋的統一立下赫赫戰功。

然而,就因為逼迫楊業(楊繼業的原型)冒險迎敵,但最終又見死不救,致使楊業全軍覆沒,為國捐軀。因此,就被後世的《楊家將》等小說演義抹黑。時至今天,但凡在楊家將的影視作品中,潘仁美都是一副艱險小人的形象,而且這副醜惡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4、雍正;

素有“冷麵王”之稱的雍正,也是一個後世文人黑得體無完膚的一位歷史人物。由於他在位期間的鐵腕改革,直接觸動了官紳階級的既得利益。因此,就遭至大量文人士子的抹黑和中傷,甚至妖魔化雍正。諸如篡改聖旨奪位、冷血殘酷的文字獄、血滴子、呂四娘刺雍正等等,其實大多數都是子虛烏有的,或是添鹽加醋而成的。然而,這些負面的形象,卻伴隨著大量的野史小說而在民間廣為流傳。

但隨著人們對雍正的進一步瞭解,就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在位之初,面臨康熙末年以來積累的吏治問題和社會危機,頂著保守勢力和反對勢力的強大政治壓力,以鐵腕手段推行改革。

雍正年間的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開豁賤籍等一系列改革,進一步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公平,釋放了清朝的社會生產力。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到雍正末年,清朝的國庫已經積攢起多達6600多萬兩的庫銀,這可是康熙末年的二十多倍之多。

因此,雍正對於康乾盛世的延續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是一位好皇帝!



這些歷史要讀


我是來澄清的

包拯不黑

一直以來包青天的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無私,剛正不阿,而對於影視劇中包公的黑臉一直深入人心,直到我看到了下面這幅圖!



突然發現原來包拯不黑!!!這應該是我對於包公最大的誤會了!



包拯不但不黑,而且他的額頭上也沒有月牙。那為什麼會在後世流傳中包拯會以黑臉額有月牙的形象出現呢?我們一直認為 “奇人必有異象”,包拯為官鐵面無私,鐵即黑色,所以後人加以描繪點綴,便塑造出了現在的包青天形象!

在下初來乍到,請各位看官點贊鼓勵,關注一下,謝謝😜


納蘭伈伈


北宋潘美唐蘇烈,

二人經世被人誤。

後世眾民多稱奸,

評書演義迷耳目。

蘇護邊塞開疆土,

潘美元勳擁趙主。

背鍋稱冠無其右,

君若不信翻史書。

會知演義多為誤。

板釘鐵鏽已難解,

只為襯忠成塵汙。

往事雲煙人間路,

功過是非難定數。

一壺濁酒淡世事,

但教心中捲雲舒。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呂布,人們印象中只有那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是你再仔細想想,呂布打過什麼勝仗?仔細想。除了打敗過劉備佔了徐州,他還打敗過誰?

雖說《三國演義》有“三英戰呂布”的情節,但羅貫中也是為了襯托劉關張的勇猛,就好比你誇讚自己的時候也會將對手捧高來襯托。


無論演義還是正史,呂布都是有勇無謀、反覆無常、惶惶如喪家之犬的代表人物。《漢末英雄記》《三國志》和《裴松之注》對其評價都很低。

呂布,五原郡九原人(今包頭市九原區),先是跟隨丁原,隨後殺丁原投靠董卓,後又殺董卓。被董卓舊部戰敗之後,想要投靠其他人,但是鑑於他的黑歷史,無人接納,機緣巧合下打敗了假仁假義的劉備,有了立足之處。

呂布殺董卓之後佔據長安,可轉頭就被逃跑的西涼兵大敗,轉而向東尋求保護。按說呂布戰鬥值這麼高,應該有大把的人接納,可當初十八路諸侯連袁術袁紹這樣的人都將其拒之門外。


呂布雖然有些武藝,但是在名將如雲的三國時期實在算不上頂級。論近戰,比不過典韋許褚;論謀略,算了,還是不論了;論御兵之道,跟不上……算了也不論了,手下就沒有過多少兵;論調兵譴將,決勝千里之外,他的地盤就沒大過千里,也不論了。

從哪方面看,呂布都是三國時期的下限,只有坑爹、長相、戰馬、媳婦在三國裡屬於上流。

呂布被曹操斬首之後,手下兵將除了高順都投降了曹操。可惜了高順,也算是一號人物,手下陷陣營也在諸侯亂戰中光輝過一把,可惜為了呂布殉道了。


別酒流年


受國內影視作品、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先入為主的影響,小油瓶甄選了幾個誤會最深的幾個歷史人物角色給大家分享一下~

“鐵齒銅牙”紀曉嵐

小時候最愛看的電視劇之一就是鐵三角、張國立、張鐵林、王剛老師演的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了,電視劇中張國立老師主演的紀曉嵐是個大清官,剛正不阿,體會百姓疾苦,長得又帥又聰明,口才還好,紀曉嵐只要提起那半米長的菸袋,和珅就得倒黴,吃盡苦頭。

後來才知道,紀曉嵐根本不是這樣的。

真實的紀曉嵐跟和珅的關係很要好,比和珅大26歲,紀曉嵐生活奢靡浪費,酷愛吃肉,吃飯的時候以肉為主食,基本上就不吃穀米和青菜,這和電視劇裡的鐵齒銅牙兩片嘴,吃的是下鍋的米完全不同。

真實的紀曉嵐還有個最大的嗜好,就是愛色,紀曉嵐一生有1妻6妾,露水紅顏更是數不勝數,編修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還專門賜給他兩個宮女給他消火,好安心創作。清代的筆記小說,蟲鳴漫錄有詳細的記載,書中說,紀曉嵐每天要親近很多次女人,據說早上醒來1次,早朝回來1次,中午休息1次,傍晚1次,睡覺前1次,小油瓶只想感嘆紀曉嵐身體真好,鐵打的腰子嗎?

真的很毀我三觀,紀曉嵐這個人物真的是讓我誤會了很久

潘美

其實歷史上的潘美是一個能征善戰的武將,隨著趙匡胤南征北戰,立下赫赫功勳,戰場上驍勇善戰,人品也是善良正直忠誠,最後官至太師,死後配享太廟。

喜愛聽楊家將的故事的小編,一直覺得是潘仁美這個奸臣害死了忠心耿耿的楊無敵楊業將軍,在北伐攻遼時,潘仁美故意不發援軍,害的楊業孤軍奮戰不敵遼軍被敵人殺害。

其實楊業的死包括戰役失敗,根本原因不在於潘美,而在於當時的監軍王侁,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回內地,為此王侁強迫楊業出擊,楊業自己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要求王侁在兩狼山接應,但是在實戰中,王侁先是因爭功私離防地,後又發現戰況不妙,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重圍撤退到兩狼山時,發現接應人馬都已不在,無奈戰死,連同自己的兒子楊廷玉都死掉了。

但是後世的評書、演義故事、戲劇都把潘美給醜化了,真實比竇娥還冤吶

“暴君”隋煬帝楊廣

小油瓶小時候學的歷史書中對楊廣的描述就是暴君啊,隋朝二世而亡的元兇,荒淫無道、昏庸亡國,他弒父奸母,其父的妃子宣華夫人很得寵,他就趁他父親病重時,想要非禮她,宣華夫人誓死不從,回去楊堅發現其衣冠不整臉色不對,楊堅問起原因就說楊廣想非禮她,楊堅大怒,隨即起早詔書欲廢了楊廣,但是宮內早已遍佈楊廣心腹,直接指示心腹殺死了楊堅,並霸佔了宣華夫人。

這個故事說的有聲有色,在隋唐演義中更是大肆渲染,但是這並不是事實。

第一,當年反抗隋煬帝的各路起義大軍以及後來的李世民,雖然對楊廣大加征討,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指責隋煬帝弒父奸母,可見這個說法並不可靠

歷史上楊堅在臨死前留下遺詔,在遺詔中談到楊廣

皇太子廣,地居上嗣,仁孝著聞,以其行業,堪成朕志,但令內外群臣,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雖瞑目,何所復恨?”

他認為楊廣還是很優秀的,希望群臣勠力同心輔佐。

這份遺詔就收在唐初魏徵所編的隋書中,魏徵都認為這份遺詔內容的真實。就連日本的歷史學家也把這份遺詔當做古代傑出天皇的遺詔,收錄在日本書紀中。

此外隋煬帝還修建了大運河,雖然他是為了鞏固隋朝的統治加強南北交通,但是卻對沿河兩岸的南北地區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和沿線農業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意義重大!

他還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滅陳朝,實現一統,平定吐谷渾,使得吐谷渾對隋稱臣,通絲綢之路,重視文化教育,開創科舉,選拔人才。

但是它修建大運河引發了廣大農民的不滿和三次遠征高句麗軍事上損失慘重,國力消耗巨大,最終造成全國性的反叛,最終隋煬帝國破民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