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諸葛亮,不得不提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到底是幾顧?

如果我們想還原真實的諸葛亮,首先就要從他的出山——“三顧茅廬”說起。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不得不提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到底是幾顧?


諸葛亮,公元181到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被對手戲稱為“諸葛村夫”,意思是說他出身村野,事實確實如此嗎?其實不然,諸葛亮出身還是不錯的,他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裔。他的父親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豫章太守。諸葛亮從小父母雙亡,他和弟弟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諸葛玄門下。諸葛玄素來與荊州牧(荊州的最高官員)劉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諸葛亮於是又隨之來到了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過著與世無爭的閒適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時的名相管仲、樂毅,在荊州一帶的文人中小有名氣。

當時,劉備屯住在新野。由於事業的坎坷不順,劉備很想找一位能為自己謀劃方略的賢士,謀士徐庶便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劉備立即親自前往請教,於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經典故事——“三顧茅廬”。

根據《三國演義》,劉備先後三次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無功而返,卻從多個側面瞭解了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賢的劉備不辭辛苦第三次登門造訪,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他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諸葛亮於是道出了後世聞名的《隆中對》,為劉備謀劃了立足荊州、西進蜀地,繼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劉備聽後大為讚歎,便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

清人孫億所繪的這幅圖表現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不得不提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到底是幾顧?


小說中,“三顧茅廬”被濃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卻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這裡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詞,我們只能確定歷史上劉備曾“多次”造訪了諸葛亮。其實,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可見其中並沒有什麼值得一寫的曲折情節。在魏晉時期,文人崇尚隱居和清談,推脫出仕是一種風尚,並不見得是故意矜持。因而,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平常的一種訪求罷了。至於令後人稱奇的《隆中對》,其實魯肅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為當時的天下已分割殆盡,只有西蜀可做文章,於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嫌了。

“三顧茅廬”被後人渲染成一個傳奇故事,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成功的出仕經歷和卓越的名聲,使其成為了後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學而優則仕”,文人們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態的出仕又是一種無比的榮耀,所以,三顧茅廬其實是千古文人心中的一個夢想。

還原真實的諸葛亮,不得不提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到底是幾顧?



喜歡探索,宇宙,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每日最少三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