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149個常用概念


1.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宏觀經濟學149個常用概念

2.真實發展指標(GPI):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真實經濟福利。該指標擴展了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框架,其中,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帳戶。概括起來,在GPI中有三項支出被扣除:1.防禦支出(補充過去的成本);2.社會成本;3.環境資產和自然資源的消耗。


3.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淨值ND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義GDP(或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5.實際GDP:是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6.GDP折算指數:是名義的GDP和實際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核算GDP:通過核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的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即最終產品的總賣價來計量GDP。

8.消費(指居民個人消費)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遊、理髮等)的支出。

9.投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包括廠房、住宅、機械設備及存貨)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

10.淨投資:總投資中扣除了資本消耗或者說重置投資部分。

11.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價值的增加(或減少)。

12.自主投資:利率r為零勢能有的投資量。

13.儲蓄-投資恆等式: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S;國民收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舊:包括生產中資本物品的物質磨損和資本老化帶來的精神磨損。

15.政府購買(即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築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

16.淨出口:進出口的差額。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進口,則(X—M)就是淨出口。

17.最終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由最後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

18.中間產品:用於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商品用的產品。

19.政府轉移支付: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

20.個人可支配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後的個人收入。

21.均衡產出:和總需求相等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

22.消費函數(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3.儲蓄函數:儲蓄隨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遞增的關係。

24.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

25.平均消費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6.邊際儲蓄傾向:儲蓄曲線上任一點上的儲蓄增量對收入增量的比率。

27.平衡儲蓄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所佔的比率。

28.棘輪效應: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隨收入之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

29.示範效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要受周圍人的消費水準的影響。

30.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指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支出變動的比率。

31.稅收乘數:指收入變動對稅收變動的比率。

32.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指收入變動對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

33.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是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

34.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35.投資邊際效率(MEI):由於資本品供給價格上升而縮小的利息率的數值

36.偏好(流動偏好):人們持有貨幣的偏好。

37.加速數:產出增量與投資之間的關係。

38.加速原理:說明產出變動和投資之間關係的理論。

39.投資稅抵免的政策:即政府規定,投資的廠商可從它們的所得稅單中扣除其投資總值的一定百分比。

40.產品市場的均衡:指產品市場上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

41.IS曲線:是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

42.LM曲線:是這樣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並且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43.LM曲線的凱恩斯區域:第二版課本第552頁

44.LM曲線的古典區域和中間區域:第二版課本第552頁

45.增加政府支出和減稅,都屬於增加總需求的膨脹性財政政策,而減少政府支出和增稅,都屬於降低總需求的緊縮性財政政策。

46.貨幣的需求:就是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於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

47.貨幣的交易需求:出於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的貨幣需求。

48.貨幣的投機性需求:預計債券價格將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貨幣保留在手中的情況。

49.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

50.謹慎動機或預防性動機:指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51.投機動機: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52.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手中。

53.狹義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1表示)。

54.廣義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銀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總和(一般用M2表示)。

55.意義更廣泛的貨幣供給:指硬幣、紙幣、銀行活期存款、銀行定期存款、個人和企業所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資產或“貨幣近似物”。

56.財政政策: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57.貨幣政策: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58.凱恩斯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垂直線而LM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

59.古典主義極端:如果出現一種IS曲線為水平線而LM曲線為垂直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完全無效,而貨幣政策將十分有效。

60.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作用。

61.貨幣幻覺:人們不是對實際價值作出反應,而是對用貨幣來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

6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應:

63.充分就業:在廣泛意義上是指一切生產要素(包含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原有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

64.失業率:指失業者人數對勞動力人數的比率。

65.勞動力參加率:勞動力與人口的比率。

66.摩擦失業:志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如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工種轉換的困難等所引致的失業。

67.非自願失業:指願意接受現行工資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業。

68.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

69.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失業。(可看作是摩擦性失業的較極端的形式)。

70.週期性失業:指經濟週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

71.自然失業率: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作用時,總需求和總供給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

72.自動穩定器(內在穩定器):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衝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73.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為確保經濟穩定,政府審時度勢而主動採取的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的一些財政措施。

74.補償性財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脹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75.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

76.週期平衡預算:指政府在一個經濟週期中保持平衡。

77.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預算盈餘。

78.功能財政:是凱恩斯主義者的財政思想,他們認為不能機械地用財政預算收支平衡的觀點來對待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而應從反經濟週期的需要來利用預算赤字和預算盈餘,這種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的指導思想。

79.貨幣創造乘數:不考慮超額準備金時,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考慮超額準備金時,它是法定準備率加上超額準備率的倒數。

80.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硬幣和紙幣)。(由於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是活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

81.存款準備金: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的貨幣。

82.法定準備率:在現代銀行中,由政府規定的準備金在存款中起碼應當佔的比率。

83.貼現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

84.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為。

85.道義勸告:指中央銀行運用自己在金融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過對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勸告,影響其貸款和投資方向,以達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86.債券:⑴廣義的:包括商品證券(如提貨單、購物券等)、貨幣證券(如支票、商業票據等)以及資本證券(如股票、債券等) ⑵狹義的:僅指資本證券,代表對一定資本所有權和收益權的投資憑證。

87.證券交易的程序:開戶、委託、競價、成交、清算交割、過戶

開戶:一指為投資者開設證券交易專用賬戶(證券賬戶),二指為投資者開設資金賬戶。委託:指投資者將證券交易的要求告知券商,券商受理後代為進場申報,參加競價成交的過程。成交:指買賣雙方的價位與數量合適,達成交易的過程。清算與交割是買賣雙方結清價款的過程。過戶:投資者到證券發行機關或指定代理機構變更證券所有者的手續。

88.“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指排出利息率、信貸流淚、自由準備金等因素,僅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控制經濟惟一因素的貨幣政策。

89.總需求:指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

90.總需求函數:被定義為產量(收入)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

91.利率效應:宏觀經濟學中,將價格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反方向變動的情況。

92.實際餘額效應: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於是人們的消費水平就相應地減少的效應。

93.潛在就業量(充分就業量):指一個社會在現有激勵條件下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參加生產時所達到的就業量。

94.潛在產量(充分就業的產量):指在現有資本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經濟社會的潛在就業量所能生產的產量。

95.宏觀生產函數建立了在一定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條件下,總產量和總就業量之間的關係。

96.勞動市場均衡的狀態在宏觀經濟學中被稱為充分就業的狀態。

97.長期總供給曲線:一條位於經濟的潛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

98.古典模型的一個重要結論:在古典供給條件下,名義貨幣的增加將促使價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實際產出維持不變。在宏觀經濟學中,將貨幣存量的變動只導致價格水平的變化而實際變量(產量、就業)無一發生變化的這種情況,稱為貨幣是中性的。

99.絕對優勢理論:各國所存在的生產技術上的差別以及由此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是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基礎。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結果比自己什麼都生產更有利。

100.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的基礎並不限於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的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101.資本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生產技術性較高,需要大量的機器設備和資本投入。

102.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生產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103.最惠國待遇:指一國對所有締約國的貿易待遇必須是同樣的,如果一國給任何一國降低豁免關稅或提供優惠政策,該國也必須給其他的締約國同樣的待遇。(最惠國待遇可以有條件,也可以無條件)

104.國民待遇:指一國給予所有締約國的人民和企業與本國公民和企業在經濟上同樣的待遇,這種待遇主要包括稅收、知識產權的保護、市場的開放等,以保證締約國產品與本國產品以同樣的條件競爭。

105.金本位制:指把各國通貨用黃金聯繫在一起,導致了各國通貨之間固定匯率的這樣一種國際金融體系。

106.傾銷(低價外銷):一是出口國以低於其國內市場的價格向國外銷售,二是出口國低於生產成本銷售。

107.進口關稅:指產品運抵一國時所須繳納的稅款。

108.進口配額:是一國對待定產品進口數量和金額的限制。

109.未抵消影響的外匯干預:中央銀行允許本國貨幣的買賣對基礎貨幣產生影響的干預。

110.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它表示的是兩個國家貨幣之間的互換關係。

111.實際匯率:用同一種貨幣來度量的國外與國內價格水平的比率。

112.固定匯率制: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於在一定的幅度之內。

113.浮動匯率制: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自發地決定。

114.同一價格定律: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應相同。

115.淨出口函數:第二版690頁

116.國際收支平衡(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差額為零,即BP=0。

117.國際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時期內,對一國與他國之間所進行的一切經濟交易加以系統記錄的報表。國際收支平衡表總體上由三大部分組成: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及官方儲備。經常賬戶既記錄商品與勞務的交易,也記錄轉移支付。資本賬戶記錄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官方儲備又可稱為官方的黃金和外匯儲備,由一個國家官方的貨幣機構所持有。

118.J曲線:經常賬戶收支變動的軌跡。

119.BP曲線:在其他有關變量和參數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為縱座標,收入為橫座標的直角座標系內,國際收支函數的幾何表示即為國際收支曲線或稱BP曲線。(國際收支函數的表達式在第二版697頁)

120.經濟增長:通常被規定為產量的增加,這裡,產量既可以表示為經濟的總產量,也可以表示為人均產量。

121.人力資本:體現在個人身上的獲取收入的潛在能力的價值。

122.有保證的增長率:令企業家感到滿意的收入增長率Gw。

123.不穩定原理:實際增長率與有保證的增長率之間一旦發生了偏差,經濟活動不僅不能自我糾正,而且還會產生更大的偏離。

124.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若使穩態人均消費達到最大,穩態人均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於勞動的增長率。

125.新經濟增長理論:只用規模收益遞增河內省技術來說明一國長期經濟增長和各國增長率差異而展開的研究成果的總稱。

126.經濟週期(商業循環):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

127.通貨膨脹: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

128.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129.通貨膨脹率:定義為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

130.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以內。

131.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上100℅以內。

132.超級通貨膨脹率:指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

133.惡性通貨膨脹狀態:一國當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000℅以上。

134.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135.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

136.需求拉動通貨膨脹(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137.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138.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

139.結構性通貨膨脹: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只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也會出現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

140.動態總需求曲線(DAD):該曲線表達通貨膨脹率與總需求變化之間的關係。

141.動態總供給曲線(DAS):指產出和通貨膨脹率之間關係的幾何表示。

142.犧牲率:指(作為反通貨膨脹政策結果的)GDP損失的累積百分比與實際獲得的通貨膨脹的降低量之間的比率。

143.收入政策:對工資與物價的控制。

144.單一的政策規則: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的惟一控制指標,而排除利率、信貸流量、準備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議。

145.理性預期: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

146.自然率假說:主要係指自然失業率而言。按照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於該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而在長期中,該社會的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

147.李嘉圖等價定理:在某些條件下,政府無論用債券還是用稅收籌資,其效果是等價的或相同的。

148.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價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向客戶通報改變價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這一切都會引起一筆開支或費用,正和飯館由於價格改變而重新印製新菜單價目表一樣。

149.效率工資:為了保持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廠商願意支付比平均工資稍多一點的工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