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爲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1862年到1864年間,太平天國和清軍之間爆發了最後一場大戰“天京保衛戰”。其中李秀成領兵20餘萬回援天京,清軍十餘萬,但最終李秀成竟然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讓人唏噓。只能說當時的太平軍確實是窮途末路,比不了當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變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的轉折點,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領軍出走,太平天國領導層分裂。該次事件對於太平軍物質、兵力上的損失並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層面造成了整個太平天國的混亂,底層士兵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作戰了,戰鬥意志大減。

同時天王洪秀全對於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強,雖然也重用了陳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無能的親戚洪仁發、洪仁達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衛戰”過程中陳玉成、李秀成在前線拼死奮戰,這幫人還不忘了胡亂指揮、拖後腿。

2、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洪秀全等領導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官制、禮制、軍制、經濟制度,給參與起義的群眾描繪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當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層迅速墮落腐化,所謂財產公有的聖庫制度成了剝削民財、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國上層窮奢極欲,下層卻生活沒著落,曾經的熱血、理想褪去後,底層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衛戰”的時候,看似太平軍的兵力超過清軍,但是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諸將各有私心、各行其是,這仗還怎麼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聵,沉迷於自己創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對天京被圍、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絕李秀成“放棄天京,轉戰中原”的正確建議,居然寄希望於上帝降奇蹟賜福於太平天國、派天兵下凡戰勝清軍這種荒唐念頭。最終糧草匱乏,大量太平軍被活活餓死,非戰鬥減員嚴重。天京陷落與其說是湘軍強攻下來的,不如說是太平軍餓的實在是打不動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執掌一切權力,但是太平天國的局勢已經是難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帶著幼天王洪天貴福意圖突圍,最終兵敗被俘,於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當狗容易做人難

原因很簡單,政爭和內鬥。

自1862年9月率主力離開蘇州馳援“天京”以來,李秀成始終處於顧此失彼的兩難抉擇之中。在李秀成看來,此時“天京”周邊的局勢並未到萬分危急的境地。畢竟清軍各路大軍之中,江寧將軍都興阿所部此刻仍在圍攻長江中的九洑洲要塞。依照太平天國中“洋兄弟”——英國人呤唎的說法,太平軍通過上海的西方軍火商購置了1門英國海軍32磅炮,1門18磅炮和一門法國產的巨型大炮安置在九洑洲要塞之中。因此都興阿雖然調集了大批戰艦,展開水陸圍攻,但始終無法拔除這顆釘在長江之中的“不沉的炮臺”。從皖南進軍的鮑超所部雖然於1862年7月擊敗太平軍楊輔清所部,攻佔重鎮寧國,但巨大的戰場減員和正悄然興起的疫情,卻令鮑超所部一時無力向“天京”外圍進擊。因此整個1862年的夏季,“天京”城下的清軍依舊只有曾國荃一支孤軍據守在雨花臺上。

對於已經兵臨城下的對手,洪秀全自然力主全力猛攻。但李秀成卻認為,“曾帥之軍由上而下,利在水軍,我勞其逸,水道難爭,(其)軍常勝,其勢甚雄,不欲與戰”。因此他只是“將省府(蘇州)財物米糧火藥炮火俱解回京”,提出“待廿四個月之後,再與其戰,解京圍”。

李秀成逐步加強“天京”防禦力量的計劃從戰略層面上考慮或許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一口氣將決戰的日期推遲到兩年之後,卻是洪秀全無論如何不肯答應的。因此其嚴厲地訓斥李秀成說:“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正是在這樣催促之下,李秀成最終於9月率主力離開蘇州趕赴“天京”,佈署了曾國荃所部的全線圍攻,史稱“雨花臺之役”。

太平軍對雨花臺一線湘軍營壘展開的猛攻,投入14個王侯所屬號稱60萬的大軍,前後持續46天。但其實際戰果卻只能用“少的可憐”來形容,儘管事後曾國荃曾感嘆說:“賊(太平軍)之火器精利於我者百倍之多,又無日不以開花大炮子打壘內,洋槍隊多至二萬杆,所以此次殞我精銳不少,傷我士卒不少,最堪憫惻”。但湘軍方面雖然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曾國荃本人也流彈擊傷了面部,可雨花臺一線的防線卻始終巋然不動。反倒是太平軍進逼對手的營壘頻頻為湘軍反擊攻破,傷亡慘重。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固然是因為人稱“曾鐵桶”的曾國荃“營濠深壘”擅長防禦,但太平軍方面各路王侯互不統屬、缺乏完整的指揮系統,更是導致“雨花臺之役”功虧一簣的重要原因。李秀成雖然在其自述宣稱“亦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此也”,但事實卻始終以其後方根據地——蘇福省的戰局變化為重。就在兩軍在雨花臺下激烈攻防的同時,李秀成已悄然抽調所部精銳回援蘇州了。

而李秀成之所以選擇將手中最後的基幹部隊調往蘇州,其目的無非是逼迫洪秀全放棄“天京”或將自己外放。在其自述中,李秀成更頗為自得的描述其進入“天京”,向洪秀全”攤牌”的過程:

李秀成首先提出“京城不能保守,會帥兵困甚嚴,濠深壘固,內無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隨後更進一步威脅道:“若不依臣所奏,滅絕定也!”李秀成所謂的“讓城別走”,無非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隨其前往蘇州。如此一來,一度被洪秀全削減兵權的李秀成,無疑將在太平天國內部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但洪秀全對其並不買賬,直言不諱的回答:“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轉手將“天京”的政務交給了自己的二哥洪仁達和“幼西王”蕭有和執掌。李秀成逼宮失敗,一度驚慌失措,竟然做出了“在殿前求天王將一刀殺我,免日後受刑”的衝動舉措。此後,雖然洪秀全贈賜龍袍,試圖緩和君臣關係。但李秀成卻仍決心儘快離開“天京”這個火山口。在交納了所謂“助餉銀”10萬兩的情況下,李秀成終於在1863年9月匆匆趕往蘇州。


冷兵器研究所

天京保衛戰是湘軍與太平軍的決戰,此戰決定了雙方的生死存亡。

戰役從1862年5月30日開始至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結束,整個天京保衛戰歷時兩年零五十天。

為了勝利,雙方都投入了最大兵力決死一戰。


湘軍指揮曾國荃傾率湘軍精銳水陸並進,大舉圍攻天京。太平天國岌岌可危之際,洪秀全急令李秀成返回天京救駕。

李秀成聯合諸王統領二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終還是陷落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那麼,李秀成為何解救不了天京呢?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嗎?肯定不是。

從1862年3月開始,曾國荃率領湘軍從安慶出發,一路攻下無為、巢縣、含山。在含山曾國荃與彭玉麟率領的水師合兵,攻佔蕪湖。到了5月28日,湘軍搶佔秣陵關、後又攻佔大勝關和三叉河,太平軍的糧道被徹底截斷。

30日,彭玉麟水師攻佔天京護城河,深入天京城下。曾國荃率領的陸軍也佔領了雨花臺,天京被湘軍徹底包圍,天京保衛戰開始。


那麼,湘軍水陸二師總兵力有多少呢?

《湘軍志》說:“國荃以三萬人居圍中。”《湘軍記》也稱:“國荃兵不滿三萬,賊圍之數匝。彭玉麟、楊嶽斌水師,皆阻隔不相聞”。

事實是,湘軍為誇大戰功,不僅抹去了水軍的貢獻,還大大縮水了自己的總兵力。

曾國荃所率三萬人圍天京是不錯,但曾國藩曾四次調軍援助曾國荃,援兵兵力為一萬人左右,加上水軍一萬五千人。再加上後來淮軍有一部來援,數量也當在萬人左右,總兵力當為六、七萬人。

李秀成親率六王統轄二十五萬大軍解救天京,兵力是湘軍的4倍。圍困天京時,洪秀全曾令兩萬太平軍主動出擊,可見天京城內還有數萬太平軍。

天京城危如累卵,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是太平天國最後的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的大軍抵達天京城下時,竟然只剩下了一萬五千人,二十多萬大軍被消滅殆盡。


李秀成的二十多萬大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為何就解救不了天京呢?

一是“進北攻南”戰略上的失誤:李秀成解救天京的戰略不是親率二十萬大軍親臨天京城下,而是進攻上游的湘軍重地安慶。此時安慶由曾國藩坐鎮,曾國荃在天京前線負責指揮戰鬥。

1863年6月27日,李秀成大軍連下巢縣、無為州、廬江、舒城進到六安州。曾國藩大驚,火速調兵急忙堵截李秀成。

李秀成三路大軍猛攻六安州,不料遭到湘軍的大舉圍攻,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三路大軍在壽州血戰時,草包洪秀全瞎指揮,任命侄子洪春元守雨花臺。麻痺大意的洪春元隻身逃跑,號稱天險的雨花臺被湘軍偷襲,湘軍僅僅死了一個人就攻佔了雨花臺。雨花臺失守,洪秀全驚慌失措,連下三道詔書讓李秀成回守天京。

李秀成不敢違抗,只得改變戰略,一路直奔天京。這一來更加被動,李秀成三路大軍腹背受敵,水陸受制,在湘軍的重重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李秀成的“進北攻南”戰役,大批軍隊在安徽的長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繞了個大圈子,沿途被殺死、餓死、溺死者各以萬數計,把太平軍拖垮了。據李秀成自己說:“此舉前後失去戰士十數萬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9—12頁)渡江回到天京的,“總數不及一萬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17頁)

李秀成的戰略決策失誤,讓太平天國最後一股有生力量被殲滅,太平天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這樣毀了。

二是前來救援的諸王其心不一軍心渙散,李秀成知道現在的湘軍已經是今非昔比,現在的太平軍已經不能和當年的相提並論了。曾國藩治軍追求兵精而簡,不在人數多寡,而注重兵員質量。湘軍七萬人的戰鬥力不容小覷,又天京被圍,洪秀全困在城中,投鼠忌器。加之,解救天京的諸王都不是全心全意,侍王李世賢的六萬人馬還未到天京城下,就離開隊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這一行為減弱了太平軍實力不說,更動搖了軍心。

李秀成一路浴血殺來,一路不斷有太平軍將領退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堅持率領手下僅剩的人馬解救天京,直到最後天京陷落。


三是太平軍糧草不濟,非戰鬥減員情況非常多。太平軍真正死於戰鬥的,其實也就四五萬人,大部分太平軍的死傷主要是沒有補給。天京被圍困後,洪秀全令城內的太平軍突圍出去籌集糧草,湘軍藉此截擊太平軍,太平軍死在籌糧上的人數遠多於戰鬥中死去的人數。天京被圍困數月,城內數萬太平軍無糧食可吃、冬天無棉衣可穿、赤腳與湘軍戰鬥。

太平軍寧死不降,天京城內有殺人而食的情況出現。最後,太平軍只得喝鹽水度日,眾多從廣西出來的太平軍精銳,最後連舉槍的力氣都沒有,徒有十數萬人馬,又有何用?


由此可知,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加上城內的太平軍五萬人,總兵力在三十餘萬)解救不了天京,一是其戰略上的失誤損失了十多萬有生力量,二是天國後期,諸王軍心已散,戰力已經不如從前。三是太平軍急兵突進,並無糧草接濟與後援

,天京城內已形同死城。在如此條件下,即使是用兵如神的李秀成也難以力挽狂瀾,最終不得不面對天京陷落、天國覆滅的最悲慘結局。


稗史候說

李秀成和太平天國其它享樂的天王將領不同,他比較注重民生,而且戰功很多,二破江南江北大營,建立了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被洪秀全封了忠王,意為萬古忠義。



但是太平天國雖然搞得轟轟烈烈,但是卻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支持運行一個社會,也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去推行一些切實可行的理論,加上太平天國內部,多數將領和士兵都沉迷享樂,窮人乍富不知如何揮霍,內部腐敗不堪,精力全在怎麼弄人家的錢財和老婆,特別是在高層將領中,這是內憂,外患自然是虎視眈眈的清軍,當時曾國荃率領湘軍精銳圍攻天京城,洪秀全命令李秀成馳援天京。



李秀成聯合諸王,帶著25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分三路趕往天京,這裡面並不全都是精兵良將,很多都是隨軍家屬,而且裡面還有很多為了擴充兵力,隨意加入的老弱病殘,但是號稱就得人多點,兵力解決,但是諸王卻並不想要繼續效忠洪秀全,對洪秀全很失望,很多將領中途直接帶領士兵離開,另謀出路,到了天京城後,只剩下了1萬多人。



太平天國沒有明確的政治制度,士兵看不到希望,就算打贏了仗也和自己無關,加上高層長期腐敗,所以士氣很低迷,另外就是糧草問題,人家湘軍可以通過水路運輸糧草,後勤供給充足,太平天國後勤不行,將領大規模作戰能力普遍低下,好的話能打贏幾次局部戰爭,洪秀全自知太平天國大勢已去,早早的就服毒自殺,只剩下幼主洪福瑱,被李秀成帶著突圍出去,妄圖日後東山再起,然而卻因為化妝技術不過硬被認出來,成了階下囚。

別說那25萬大軍跑了一大半,就算是精兵強將,在太平天國那樣的制度之下,腐敗,奪權,猜忌,暗鬥……單靠李秀成一人根本無法挽回頹勢,而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的實力大打折扣,李秀成也無力迴天。


軍事一點通

1862年5月,曾國藩命令曾國荃率領三萬湘軍水陸並進,28日搶佔秣陵關、大勝關和三叉河,截斷太平軍糧道,之後又調來兩萬援軍,共五萬人圍攻天京,30日即打到雨花臺下。洪秀全恐慌不已,一日三詔命令進攻上海的李秀成率大軍回援。

當時李秀成麾下有二十五萬人,他分兵一部趕回天京加強防務,自己則留在蘇州,打算進攻湘軍重地安慶的曾國藩,逼迫曾國荃從天京撤軍回援,一路打下巢縣、無為、舒城後,在攻打六安時,天京雨花臺失守,洪秀全再次嚴詔催逼李秀成親自回援。

9月14日,李秀成由蘇州出發,督率13王,領兵20萬,回援天京。10月13日李秀成打到天京城下,與湘軍大戰,反覆衝殺,一個多月都沒能打敗曾國荃,解圍失敗。到了年底,李秀成只有率部進入天京城內。

1863年2月底,李秀成為了收集糧草,再次率部渡江北上安徽,結果還是在走到六安時,天京聚寶門差點被攻陷,洪秀全再一次將他召回。11月曾國荃攻佔孝陵衛,以及天京城外圍所有城鎮要點,李秀成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遭到拒絕。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終年50歲,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李秀成成為太平軍的實際領導者。7月19日李秀成攜帶洪天貴福突圍失敗,三天後被俘,在寫完供詞後,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至此,天京保衛戰失敗,橫掃了大半個中國、震驚世界十三年的太平天國徹底覆滅。

想當年,1851年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兩萬人就能殺得一二十萬的清軍丟盔棄甲,甚至逼得曾國藩差點戰敗投湖自盡,為什麼僅僅十多年後,二十五萬的李秀成就打不過只有五萬人的曾國藩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862年,太平軍中廣西老兵幾乎傷亡殆盡,所謂的25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收編的江浙農民和投降清兵,戰鬥力跟當初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其次是天平天國內部經過天京之變、翼王石達開出走等變故後,諸王對洪秀全已經極為失望,很多人對救援天京並不那麼上心,如在解圍天京時,侍王李世賢沒打幾天,就直接率領自己的六萬人去福建了,還有其他一些將領也走了,以至於李秀成的二十五萬大軍,除了戰死在安徽的幾萬人外,真正從頭到尾參加天京保衛戰的只有“總數不及一萬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最後就是洪秀全的原因,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典型就是洪秀全這種人,守城守不住,屢次命令李秀成回援,按照李秀成的計劃,如能攻克安慶,天京之圍不戰自解,還能順便回軍擊敗曾國荃,結果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李秀成幾次戰略進攻進行到一半,不得不更改計劃回援,之前戰死的幾萬太平軍都算是白死了。

整個太平天國的十三年間,最開始的時候,洪秀全作用很大,但他本人實際上文不成武不就,在天京的皇宮裡當個吉祥物還好,一旦掌權,其實就埋下了太平天國覆滅的禍根。


漁樵侃史

太平天國寄希望建立一個人間天國,卻釀成了人間廝殺。幻想成為清平世界,卻造就黑暗與暴力。希望根植吏治腐敗,最終被洪秀全等人的驕奢淫逸所破滅。

李秀成是天京事變之後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卻屢遭猜忌,難以施展才華。一句話,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被太平天國腐敗的制度給消耗殆盡了。

太平軍後期的戰略出現了嚴重失誤,自1861年安慶失守後,太平軍的側翼完全暴露在湘軍面前,湘軍水路並進,大舉向天京進發。從1862年5月曾國荃進犯雨花臺到1864年天京失守為止,太平軍整整堅守兩年多,可見是多麼頑強不屈,無奈由於消極防禦,死守孤城,最終亡國。

在這場單純的防禦戰中,如果洪秀全不犯戰略錯誤,或許還能柳暗花明,爭取時間等援軍到來。

因為天京雖已被圍,只要蘇福地區確保不失,就可有迴旋的餘地,有後方可以依託。但是一個戰略錯誤,致使該地區過早喪失,天京徹底成為孤城。湘軍兵臨城下,洪秀全驚慌失措,不顧一切的要求忠王李秀成回援,一日三詔,措辭嚴厲,李秀成無奈,率十三王,分三路救援天京,這就牽制了東面防線的防禦力量,最終,東部郡縣一個個失守,天京被徹底孤立。

此時,洪秀全又制定了一個圍魏救趙的計劃,進北攻南,就是從長江上游進攻清軍的後方,吸引下游的清軍回援上游,南岸的清軍增援北岸,這樣就可以調動清軍,解天京之圍。計劃看似可行。

但今非者比,等太平軍攻到長江北岸的時候,已經被清軍破壞的殘破不堪,赤地千里,沒有糧秣,無以生存。

清軍採取堅壁清野措施,這次進北攻南計劃,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使得太平軍損失不少,又趕上發大水,幾十萬太平軍在遭受飢餓、水淹之後,死傷眾多,此時江北地區全部落入敵手。在這種形勢下,李秀成等前線將領,知道束手待斃,天京終將不保,主張讓城別走,實行戰略退卻,以退為進。

可是洪秀全養尊處優,年老多病,不想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主張死守,太平軍跳出清軍包圍圈的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另外,從雙方兵力對比上,一開始太平軍加起來大約32萬餘人,湘軍投入八萬人,可是最後失陷時,太平軍只剩下一萬人。

其實留在天京者,除洪秀全、幼主及一幫文人外,主將只有李秀成一人而已,其他如洪仁玕等早已帶出一班人馬走出天京,實行逃跑主義。到了後期,太平軍已經心志不齊,不敢言戰了,長期的圍困最終精疲力盡,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城破國亡,太平天國徹底玩完了。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太平天國大決戰既天京保衛戰發生於1862年5至1864年7月,此戰役幾乎可以說決定了太平天國的生死存亡,如果失敗,十幾年的起義成果將化為泡影。不過最終的結局是天京陷落,天平天國失敗。

兵力對比 湘軍:7萬餘 太平軍25萬

至於為什麼保不住天京?具體來分析一下。5月30日左右彭玉麟率領的湘軍水師和曾國荃率領的陸軍緊逼南京城下,而且曾國藩不斷派兵支援,當時天京城中只有2萬多太平軍,洪秀全急令遠在攻打上海李秀成回援,包括其弟弟洪仁玕也從皖南迴師天京。當時李秀成這哥們退回蘇州,只派了一部分兵力救援天京,直至7月天京雨花臺失守,洪秀全催逼李秀成火速來救,李秀城才在蘇州東壩集合20萬人,由13哥王爺率領,救援天京,2年的拉鋸戰由此展開。




一開始,雙方圍繞天京外圍展開激烈爭奪,李秀成和李世賢率領太平軍進攻戰略要地雨花臺,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爭奪,雨花臺牢牢佔在湘軍手裡,李秀成只好率軍進入天京城中,著代表著天京解圍的失敗。

解圍失敗之後,洪秀全這老小子不開心啊,把李秀成革爵,責令其率軍渡江攻打湖北地區,企圖把圍攻天京的湘軍主力調走,被曾國藩識破。太平軍在渡江過程中凍死,淹死了2萬餘人,攻佔了和州,巢縣等地。

之後折返攻打安徽,打支皖北地區市正直4月青黃不接,軍糧供應不足,加上清軍四處派兵堵截,損失不少。李秀成與5月折返壽州,準備東返。當時正好湘軍不斷增兵,又攻佔了聚寶門,洪秀全急忙命李回援。6月,李秀成率軍於九扶洲南渡迴天京,在渡江過程中,湘軍對天平軍炮擊,淹死、打死、加之之前因糧食不足餓死的不計其數,拋屍數里,回到南京城時只剩區區15000人有餘。

到1863年11越,曾國荃率軍攻佔天京孝陵衛,除卻太平門和神策門,天京外圍全部被佔領,而此時遠在上海蘇州地區的天平軍也被左宗棠等人打敗,幾無外援。李秀城勸洪秀全棄城,另尋他處,東山再起,天王這廝說:“朕的鐵桶江山,自有天兵來助,爾等不願助,gun犢子吧”,李秀成麼法子,碰到這種貨只能死扛,直到連太平門和神策門被佔領,天京全線被圍。

1864年6月,在天京即將被攻陷的前夕洪秀全翹辮子了(這廝命好,不然被抓,免不了被千刀萬剮),天京城內人心浮動,軍心不穩。李秀成擁立洪天福貴繼位,總覽一切大權。7月,湘軍做好攻城準備,
至19日湘軍用炸藥炸開太平軍附近城牆,殺入天京城內,太平軍於之展開肉搏,李秀成率三千人保護幼天王逃跑。至此,正個天京保衛戰結束,基本上也就宣告了太平天國這個邪教組織的失敗。

喜歡的可關注一下


寡人無嫉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雙方後勤保障工作的差異導致的戰爭結局。

清軍(主要是湘軍)的主要戰法是在戰略上節節進逼,戰術上採取守勢。一般情況下,湘軍推進到太平軍的據點前沿,先挖掘塹壕,然後切斷太平軍糧道以此達到耗死拖死對方的目的。

特別是戰爭後期,主要戰役都在長江流域進行,湘軍水師可以保證水路運輸,使後方雄厚的糧餉軍備源源不斷接濟前方。天京之戰時,湘軍以數萬兵力於1862年開始圍城。雖然兵力不多,卻都是實打實的作戰部隊,糧餉軍火充足。反觀太平軍,前後投入戰場的兵力達20餘萬。然而由於其政權的腐朽,根本沒有形成有效的後勤供給制度,戰爭後期時常因為缺糧導致軍心散亂。加上太平軍經常是聚集眾多百姓連同家屬一起入伍,人數雖多,戰鬥力卻很弱,更加重了後勤供應的困難。

所以天京之戰中李秀成率25萬大軍與不到5萬的湘軍在第一個回合的交鋒中打了46天,非但沒有擊敗湘軍,反而因為後勤和軍隊組織問題損失大半。而湘軍則繼續從容不迫的圍困南京城兩年,到1864年7月,城內只剩下不到1萬名飢寒交迫的士兵,在湘軍一場猛攻下便迅速崩潰了。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湘軍雖人少卻個個不折不扣的老兵,牢牢釘在雨花臺,深溝硬寨,在以冷兵器為主流的時代,依勢固守優勢很大,李秀成雖號稱二十多萬大軍,魚龍混珠,當年廣西首義能征慣戰的老兵基本凋零,甚至於老弱婦孺也夾雜其中充數,更兼王爺林立,組織雜多,每支王爺的部隊出工不出力,都想早日收兵,返回自己的地盤去享受生活,李秀成本人也惦記著自己的小蘇州,仗陣打得熱鬧,卻對湘軍基本上構不成大威脅,打給城內的天王看看,交交差就算完事,天京內訌後,太平天國人心煥散,天王洪秀王不但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收拾人心,反正對屬下戒備深重,重用洪姓本族無能之輩主理朝政,失敗是必然的。


汪東明金石書畫

很多人說了天平天國軍事策略的錯誤,誠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不多贅述。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同樣不可忽視,就是湘軍的戰鬥力和正確的軍事策略。湘軍在戰鬥中人數基本上都會和太平軍比少好幾倍,但是為什麼還能攻城略地呢?

這是因為湘軍在軍事上的“穩”,這種穩紮穩打的策略貫穿曾國藩整個後半生,就是跟你死磕,看誰耗過誰。這種策略對付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行之有效,因為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就不是一般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流賊了,得考慮守住自己的疆土。

這種情況下的戰爭就是對等戰爭了,雙發比拼的是後勤,是財力,是國力。太平軍自然居於弱勢。

曾國藩在具體的戰役中講這種穩紮穩打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每次紮營,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必然圍著大營深挖壕溝,而且連挖數道,這種做法在初期受到軍士和將官的反對,但是隨著戰爭深入,這種紮營方法的安全性和獲勝概率大大增加,逐漸得到湘軍戰士的認可。

太平軍被消滅後,北方捻軍興起,捻軍不佔城池,流動作戰,曾國藩的這種策略失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