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晨,外務部大臣胡惟德像往常一樣,頂戴花翎,衣冠整理,與其他的朝中大臣一起,在乾清宮東南角的走廊裡等候早朝。在場的人還有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郵傳大臣梁土詒、度支大臣紹英、工商大臣熙彥、理藩大臣達壽等。他們都是袁世凱內閣的成員。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已經有—段時間不再入朝了。武昌城爆發起義後,清廷不得不請出被罷官的袁世凱,並委以大權,期望他收拾殘局。此前,袁世凱的車隊在途經東華門大街與王府井大街轉角處時,遭遇炸彈襲擊。行刺者不止一人,他們向袁世凱的車隊投擲了三枚炸彈,第一枚炸彈沒有爆炸,後兩枚顯示出烈性炸藥的巨大殺傷力——當場死傷二十多人;周圍的民居在巨大的衝擊波中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泰晤士報》首席記者莫理循目睹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當時,他站在路邊等待袁世凱的車隊。爆炸就發生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巨大的聲浪和氣浪差點把他掀翻在地。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坐在轎中的袁世凱福大命大,在如此威力巨大的爆炸中,他竟毫髮未傷。在衛兵的幫助下,他騎上快馬,逃離了爆炸現場。從此後,他就稱病在家,不再參與清廷的早朝了。胡惟德成了他的全權代表。

這一天,溫度很低,等候在殿外的各大臣手捧熱氣騰騰的蓋碗茶,都不怎麼說話。沒過多久,沉悶的空氣中傳來了小太監的通報聲:請各位大臣上殿。少頃,隆裕太后領著小皇帝溥儀進殿,慢慢向殿中的龍椅走去。各大臣面向龍椅,橫列成兩排,向隆裕太后和小皇帝三鞠躬—他們沒有像以往一樣行三叩九拜的大禮,隆裕太后同樣沒有依照慣例垂簾聽政。

這是大清帝國最後一次早朝的景象。太后和小皇帝在龍椅上坐定後,胡惟德啟奏: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因病無法上朝,委託臣向皇上和皇太后請安。隆裕太后對袁世凱的“鞠躬盡瘁”表示首肯。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良弼、毓朗、載濤、載澤、溥偉、鐵良等人的胸前都刺有二龍圖案和滿文,這一組織被後世學者稱為“宗社黨”。幾天前,宗社黨成員秘密召開會議,謀劃從袁世凱手中奪回內閣總理的職權,再由毓朗、載澤出面組織新內閣,由鐵良出任清軍總司令,與革命軍血戰到底。

宣言發佈的第二天,溥偉拜見隆裕太后時說:革命黨不足懼,我最擔心的反而是亂臣借革命軍的威脅,欺君罔上,恐嚇朝廷。他所指就是袁世凱。清廷在四面楚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時起用袁世凱,無異於飲鴆止渴。溥偉的告誡當然有道理,隆裕太后何嘗沒有意識到這—點,但她實在沒有辦法,此時的清廷已經失去了談判的籌碼。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隆裕太后甚至想繞開袁世凱,直接與革命黨取得聯繫,但足不出皇宮的她根本不知道革命黨藏在哪個犄角旮旯。她試圖通過良弼以及其他宗社黨成員與革命黨互通聲氣,然而,1月26日,良粥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用炸彈炸死,宗社黨成員不宣而敬,距離他們發佈宣言不過一個禮拜的時間。王公貴族紛紛攜家帶小逃往天津、大連或青島等地的外國租界避難,剩下孤兒寡母——太后和小皇帝在深宮無所依靠。

良弼被暗殺的那一天,清廷唯一倚仗的北洋軍倒戈了。以段棋瑞為首的北洋軍將領46人聯名通電全國,贊成共和,反對帝制,要求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電文殺氣騰騰:“率全體將土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揮淚登車,昧死上達。”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南方的革命軍更是摩拳擦掌,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決議:如果清帝沒有在南北雙方約定的停戰期限內退位,民軍將揮師北伐。1月29日,南京臨時政府所轄各軍將領在清江浦召開會議,推舉聯軍總司令,部署北伐事宜。此時的清廷,已經喪失了在權力場上角逐的資格,淪為刀俎之間的魚肉。驚慌失措的隆裕太后急忙封袁世凱為一等侯爵,企圖籠絡這最後—根救命稻草,卻被袁世凱果斷謝絕。清帝國猶如—艘即將傾覆的船,誰都不願把自己的命運拴在這條船上了。

隆裕太后知道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即使心裡有—萬個不願意,也只好聽別人的擺佈。她在2月3日頒佈詔書,授權袁世凱與南京臨時政府磋商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袁世凱最後一次與她會面時,給她帶來了“好消息”:未來的新政府將每年向皇室支付四百萬兩的歲費,退位後,溥儀仍保有皇帝尊號,暫居宮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新政府派衛兵守護。據說,負責起草優待皇室條件的人,正是當年刺殺攝政王載灃後被赦免的汪精衛。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清帝國舉行最後一次早朝時,載灃已經退政,帝國的軍政大權名義上歸屬於隆裕太后。她拿出準備好的《清帝退位詔書》,儘可能用平和的語氣對胡惟德等眾大臣說:因為南方民軍起事,各省響應,各地生靈塗炭,百姓得不到安寧,今天我把國家的大權交出來,讓袁世凱去辦共和政府,希望國家能夠儘早統一,百姓能夠早一天過上不打仗的安穩日子。接著,她宣讀了退位詔書,並把詔書交給胡惟德。

據考證,清帝的退位詔書是張謇的手筆,且經過徐世昌反覆修改。退朝後,胡惟德手捧詔書來到外交部大樓,袁世凱正在此等候。這一刻,袁世凱神態威嚴而鄭重,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有病的樣子。滿洲貴族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至此終結,延續了兩幹年的帝制從此成為歷史的陳跡。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清帝頒佈退位詔書後,袁世凱通電全國,稱共和是最優越的政體,他還號召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建設一個共和國家。孫中山見到電文後,立即向南京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並諮文參議院,推薦袁世凱為大總統候選人。2月15日,參議院舉行總統選舉會,袁世凱以全票當選為新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初秋,民國政壇的“三雄”——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在北京聚會,共商國是。武昌革命爆發後,滿人最擔心的就是漢人“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畢竟,當年入關時,滿人殺過不少漢人,革命黨人也一直在宣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但革命成功後,革命黨人真的沒拿滿人怎麼樣。孫中山和他的同僚們閉口不談“驅除韃虜”,更沒有像革命前說的另樣殺光滿人,反而想方設法修補與滿人的關係。孫中山甚至在馮國璋的陪同下慰問禁衛軍和八旗官兵。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早在1902年,梁啟超就創造出“中華民族”的概念。當時,流亡在海外的革命黨人以“驅除韃虜”為口號,號召更多的人推翻清朝政府。“中華民族”這個極具包容性的新詞彙突破了狹隘的民族觀,使滿漢對抗走向“五族共和”。

孫中山、黃興進京後,特意安排了與清朝皇族的見面。據說孫中山還贈送了一張簽名照片給載灃。隆裕太后命貝勒博倫宴請列、中山與黃興。溥倫平素與革命黨人關係密切,他在金魚衚衕的那桐府宅內設宴,款待孫、黃二人。觥籌交錯間,黃興盛讚隆裕太后的深明大義,正是因為她毅然下詔退位,才使得民國的成立如此快速,而且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實在是莫大的功績。黃興提議大家舉杯遙祝隆裕太后身體安康。

她是中國最後一個太后,更是一個揹負亡國責任的可憐女人

然而,隆格太后並沒有長壽。1913年2月22日,即宣統皇帝遜位一年多之後,這位揹負大清滅亡責任的女人在長春宮病逝,終年46歲。隆裕太后彌留之際,睜眼瞧見年幼的博儀,哭著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國已亡了,母又將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溥儀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我給(隆裕)太后請安時,常看見她在擦眼淚。”這個女人,被迫揹負著亡國的責任,是在重負之下鬱鬱而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