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晨,外务部大臣胡惟德像往常一样,顶戴花翎,衣冠整理,与其他的朝中大臣一起,在乾清宫东南角的走廊里等候早朝。在场的人还有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土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他们都是袁世凯内阁的成员。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有—段时间不再入朝了。武昌城爆发起义后,清廷不得不请出被罢官的袁世凯,并委以大权,期望他收拾残局。此前,袁世凯的车队在途经东华门大街与王府井大街转角处时,遭遇炸弹袭击。行刺者不止一人,他们向袁世凯的车队投掷了三枚炸弹,第一枚炸弹没有爆炸,后两枚显示出烈性炸药的巨大杀伤力——当场死伤二十多人;周围的民居在巨大的冲击波中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泰晤士报》首席记者莫理循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他站在路边等待袁世凯的车队。爆炸就发生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巨大的声浪和气浪差点把他掀翻在地。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坐在轿中的袁世凯福大命大,在如此威力巨大的爆炸中,他竟毫发未伤。在卫兵的帮助下,他骑上快马,逃离了爆炸现场。从此后,他就称病在家,不再参与清廷的早朝了。胡惟德成了他的全权代表。

这一天,温度很低,等候在殿外的各大臣手捧热气腾腾的盖碗茶,都不怎么说话。没过多久,沉闷的空气中传来了小太监的通报声:请各位大臣上殿。少顷,隆裕太后领着小皇帝溥仪进殿,慢慢向殿中的龙椅走去。各大臣面向龙椅,横列成两排,向隆裕太后和小皇帝三鞠躬—他们没有像以往一样行三叩九拜的大礼,隆裕太后同样没有依照惯例垂帘听政。

这是大清帝国最后一次早朝的景象。太后和小皇帝在龙椅上坐定后,胡惟德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无法上朝,委托臣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隆裕太后对袁世凯的“鞠躬尽瘁”表示首肯。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良弼、毓朗、载涛、载泽、溥伟、铁良等人的胸前都刺有二龙图案和满文,这一组织被后世学者称为“宗社党”。几天前,宗社党成员秘密召开会议,谋划从袁世凯手中夺回内阁总理的职权,再由毓朗、载泽出面组织新内阁,由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与革命军血战到底。

宣言发布的第二天,溥伟拜见隆裕太后时说:革命党不足惧,我最担心的反而是乱臣借革命军的威胁,欺君罔上,恐吓朝廷。他所指就是袁世凯。清廷在四面楚歌、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时起用袁世凯,无异于饮鸩止渴。溥伟的告诫当然有道理,隆裕太后何尝没有意识到这—点,但她实在没有办法,此时的清廷已经失去了谈判的筹码。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隆裕太后甚至想绕开袁世凯,直接与革命党取得联系,但足不出皇宫的她根本不知道革命党藏在哪个犄角旮旯。她试图通过良弼以及其他宗社党成员与革命党互通声气,然而,1月26日,良粥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用炸弹炸死,宗社党成员不宣而敬,距离他们发布宣言不过一个礼拜的时间。王公贵族纷纷携家带小逃往天津、大连或青岛等地的外国租界避难,剩下孤儿寡母——太后和小皇帝在深宫无所依靠。

良弼被暗杀的那一天,清廷唯一倚仗的北洋军倒戈了。以段棋瑞为首的北洋军将领46人联名通电全国,赞成共和,反对帝制,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电文杀气腾腾:“率全体将土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挥泪登车,昧死上达。”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南方的革命军更是摩拳擦掌,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如果清帝没有在南北双方约定的停战期限内退位,民军将挥师北伐。1月29日,南京临时政府所辖各军将领在清江浦召开会议,推举联军总司令,部署北伐事宜。此时的清廷,已经丧失了在权力场上角逐的资格,沦为刀俎之间的鱼肉。惊慌失措的隆裕太后急忙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企图笼络这最后—根救命稻草,却被袁世凯果断谢绝。清帝国犹如—艘即将倾覆的船,谁都不愿把自己的命运拴在这条船上了。

隆裕太后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即使心里有—万个不愿意,也只好听别人的摆布。她在2月3日颁布诏书,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袁世凯最后一次与她会面时,给她带来了“好消息”:未来的新政府将每年向皇室支付四百万两的岁费,退位后,溥仪仍保有皇帝尊号,暂居宫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新政府派卫兵守护。据说,负责起草优待皇室条件的人,正是当年刺杀摄政王载沣后被赦免的汪精卫。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清帝国举行最后一次早朝时,载沣已经退政,帝国的军政大权名义上归属于隆裕太后。她拿出准备好的《清帝退位诏书》,尽可能用平和的语气对胡惟德等众大臣说:因为南方民军起事,各省响应,各地生灵涂炭,百姓得不到安宁,今天我把国家的大权交出来,让袁世凯去办共和政府,希望国家能够尽早统一,百姓能够早一天过上不打仗的安稳日子。接着,她宣读了退位诏书,并把诏书交给胡惟德。

据考证,清帝的退位诏书是张謇的手笔,且经过徐世昌反复修改。退朝后,胡惟德手捧诏书来到外交部大楼,袁世凯正在此等候。这一刻,袁世凯神态威严而郑重,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有病的样子。满洲贵族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至此终结,延续了两干年的帝制从此成为历史的陈迹。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后,袁世凯通电全国,称共和是最优越的政体,他还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共和国家。孙中山见到电文后,立即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咨文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大总统候选人。2月15日,参议院举行总统选举会,袁世凯以全票当选为新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初秋,民国政坛的“三雄”——袁世凯、孙中山、黄兴在北京聚会,共商国是。武昌革命爆发后,满人最担心的就是汉人“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毕竟,当年入关时,满人杀过不少汉人,革命党人也一直在宣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但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真的没拿满人怎么样。孙中山和他的同僚们闭口不谈“驱除鞑虏”,更没有像革命前说的另样杀光满人,反而想方设法修补与满人的关系。孙中山甚至在冯国璋的陪同下慰问禁卫军和八旗官兵。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当时,流亡在海外的革命党人以“驱除鞑虏”为口号,号召更多的人推翻清朝政府。“中华民族”这个极具包容性的新词汇突破了狭隘的民族观,使满汉对抗走向“五族共和”。

孙中山、黄兴进京后,特意安排了与清朝皇族的见面。据说孙中山还赠送了一张签名照片给载沣。隆裕太后命贝勒博伦宴请列、中山与黄兴。溥伦平素与革命党人关系密切,他在金鱼胡同的那桐府宅内设宴,款待孙、黄二人。觥筹交错间,黄兴盛赞隆裕太后的深明大义,正是因为她毅然下诏退位,才使得民国的成立如此快速,而且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实在是莫大的功绩。黄兴提议大家举杯遥祝隆裕太后身体安康。

她是中国最后一个太后,更是一个背负亡国责任的可怜女人

然而,隆格太后并没有长寿。1913年2月22日,即宣统皇帝逊位一年多之后,这位背负大清灭亡责任的女人在长春宫病逝,终年46岁。隆裕太后弥留之际,睁眼瞧见年幼的博仪,哭着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我给(隆裕)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这个女人,被迫背负着亡国的责任,是在重负之下郁郁而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