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后移居江南。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

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

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

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

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

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冗从仆射等职。

426年,宋文帝遣使巡行各州。裴松之被派往湘州。自湘州归来,他将所探询的吏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

不久被升任为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并赐爵西乡侯。晚年,裴松之先后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邪太守。

437年,裴松之65岁,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451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

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

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陈寿,裴松之评传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於陈寿本书焉。”

裴注引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因此裴注引书数量和书目的考证成了裴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注释《三国志》。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

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

陈寅恪先生的解释是从史书编撰的的技术性角度入手的,既怎样编撰更便于读者阅读。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苏先生读史 |裴松之:南朝史学家,与裴骃、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