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曹操父子与大飨堂

亳州:曹操父子与大飨堂

信步东皋下,涡流清且长

  蓬蒿满丘陇,墟墓下牛羊

  四顾无卷石,安知大飨堂

  昔传魏王来,富贵归故乡

  旌旗蔽原野,军中歌舞忙

  父老与六军,欢呼声何扬

  这是清朝亳州诗人孙之堳《大飨堂怀古》诗的前十二句,描述了历史上曹操父子在大飨堂大飨六军及亳州父老的盛况。大飨堂位于八角台之上,为一代枭雄曹操所建,曹操、曹丕父子曾在此三次大飨。

  清光绪《亳州志》载:“八角台在城东南三里,魏武所筑,以飨军士。”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以两万兵力击破袁绍十万大军。

  建安六年,曹操又携官渡之战余威亲征刘备,迫使刘备逃往荆州,一时气势极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建安七年正月,曹操率军入故乡谯郡(《魏志·武帝纪》)。其在谯郡筑高台一座,台上建大飨堂和八角亭,故名“八角台”。因曹操曾在台上与家乡兄弟歃血盟誓,又名“拜交台”。

  曹操返乡途中,一路目睹战乱之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之况,凄怆满怀,发布了《军谯令》:“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以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并为阵亡的将士立庙祭祀,抚恤其家属。这无不显示出一代乱世枭雄忧民爱民的一面。

  建安二十年,曹操讨伐张鲁凯旋后,再次返回故乡谯郡大飨六军及百姓,此次大飨,曹操立碑纪念,即“魏武帝大飨碑”。

  宋郑樵《通志·金石略》云:“魏武帝大飨碑”,“子建文,武帝篆,钟繇书。亳州。”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十七亦录“魏武帝大飨碑”,注曰:“子建撰,武帝篆,钟繇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云:“公西征张鲁……尽得(张)鲁府库珍宝。”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曰:“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公于是大飨,莫不忘其劳。”由此可知,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伐张鲁大胜后,曹操在亳州大飨其师,并由曹植撰文、钟繇书,立大飨碑。

  《三国志》卷十三《魏志·钟繇传》云:“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可见其时钟繇随师。曹植《求自试表》云:“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曹植之“西望玉门”即是指随曹操西征张鲁之事,当时曹植二十四岁。因此,建安二十年曹操篆额、钟繇书、曹植撰文,刊立大飨之碑是完全符合实情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位魏王、丞相,并改年号为延康元年。是年七月,曹丕率军南征途中,于故乡谯郡驻军停留,并大宴军士及家乡父老,以夸扬军威,显示其文治武功。

  《三国志·文帝纪》有述:“甲午,军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亳州志》载:“考《水经注》云:(大飨堂)在魏文帝庙前。昔文帝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题曰:‘大飨之碑,今碑既无考,地当与故宅相近。’”曹植《大飨碑》云:“惟延康元年八月旬有八日辛末,魏王……大飨六军,爰及谯县父老男女。”

  由上述史料可见,曹丕大飨六军及夫老百姓,同时免除谯郡百姓赋税,体现了其重视故土、不忘乡亲父老之情。也是在这次大飨期间,曹丕歌以咏志,写下了《于谯作》一诗:

  “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余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足见当时宴会的盛况。字里行间流露出曹丕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情绪。

  此时曹丕已登王位,正筹谋废献帝而自立,同时又率六军回乡,自然是春风得意,豪情满怀。

  此次大飨,曹植也在列,曹丕所立“大飨碑”的碑文即由曹植所撰,大书法家钟繇和梁鹄分别篆额和书写,世称“三绝碑”。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二云:“大飨之碑在魏文帝庙前,昔文帝延康元年幸谯父老立碑于故宅,题云大飨之碑。钟繇篆额,曹子建文,梁鹄书,时人称为三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