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2020年第1輯(總第130輯)

《文史》2020年第1輯(總第130輯)

《文史》2020年第1輯(總第130輯)

目录及摘要《文史》2020年第1輯(總第130輯)《文史》2020年第1輯(總第130輯)

滑动查看目录

從《禹九策》的用字特徵説到北大秦簡牘諸篇的抄寫年代翁明鵬

提要:北京大學藏秦簡牘的整理者公佈了《禹九策》的全部釋文。對比秦簡牘的用字習慣,該篇出現了以“浴”表{谷}、以“蜀”表{獨}等楚系特有的用字現象和以“墬”表{地}的三晉系特有的用字特徵。通過較爲全面地考察北大秦簡牘與其他秦簡牘的字詞關係,可知這批簡從抄寫時間上確實可分爲統一前和統一後兩部分,其中内容最重要、數量最多(318枚)且絶大多數都是正反面書寫的竹簡卷四就是在統一前抄寫的。這是繼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之後,又一批大宗的正反面都書寫文字的戰國秦簡,而把這些簡的抄寫時代敲定在戰國,對研究戰國時期秦國的數學、數術、醫學、歷史地理以及秦隸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幫助。關鍵詞:《禹九策》 北大秦簡 用字特徵 書寫風格 抄寫年代

馬王堆漢墓的遣策與喪葬禮

田天

提要:作爲隨葬物品的清單,遣策在葬禮的不同環節使用,與喪葬流程關聯密切。細緻地提取遣策中的信息,有可能復原部分實際行用的喪葬禮儀。馬王堆M1、M3兩座漢墓的遣策與隨葬品豐富完好,正宜進行與喪葬禮儀相關的專題考察。馬王堆漢墓所見與隨葬品相關的書寫記録,可分爲記載具體物品的簡册、小結簡牘、勾畫符號、簽牌幾類。比較小結簡牘與其他簡册内容的異同、簡册内部字體的細微區别,考察遣策與簽牌的關係,再以文字資料與隨葬品比對,能够復原馬王堆兩墓遣策書寫、編連與使用的過程,進而重建遣策與喪葬流程的動態關係。從馬王堆漢墓的情況來看,遣策是對隨葬品的設計。遣策的書寫、使用,與隨葬品的籌備與入壙相交錯,貫穿喪葬禮始終。在遣策之上,還存有更高層級的實用禮儀文本。

關鍵詞:馬王堆漢墓 遣策 喪葬 禮儀

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八行本《周禮疏》傳本考

——兼論董康影印、影刻《周禮疏》卷四十八“虚構宋本”問題

張麗娟

提要: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八行本《周禮疏》是我國最早的注疏合刻本之一,具有重要的版本與文獻價值。今存傳本數部,有全有殘,各本間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其印次先後、遞藏源流有待釐清。又民國間董康曾影印並影刻八行本《周禮疏》,影響廣泛,其卷四十八底本來源頗有疑問,有待深入探討。本文梳理了八行本《周禮疏》今存諸本的補版印刷時間及遞藏源流,辨析民國以來書目書影著録本與今存諸本的關係,並論董康影印、影刻《周禮疏》卷四十八的底本問題,以期獲得對八行本《周禮疏》及董康影印、影刻本《周禮疏》的深入認識,便於學界更好利用該版本。

關鍵詞:八行本 《周禮疏》 董康

從《五帝本紀》取裁看太史公之述作

李霖

提要:《史記》是太史公“述”“作”的結合體。探尋太史公的“作意”,可着眼於“述”,運用史源學的方法,綜合考察《史記》對材料可能做出的取捨與裁斷。《五帝本紀》作爲《史記》首篇,尤富深意。通過對讀《五帝本紀》及其史源《五帝德》《帝繫》《國語》《尚書》等文獻,可知《五帝本紀》凝結了太史公對王朝更迭問題的思考。《五帝本紀》的種種特異安排,或與太史公關於“易姓受命”的理論有關。該理論是理解太史公思想的關鍵。

關鍵詞:《五帝本紀》 易姓受命 《五帝德》 《帝繫》

輯佚的加減法: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的工作方法

聶溦萌

提要:湯球所撰《叙例》不能完全反映他編纂《十六國春秋輯補》的方法。本文通過校勘《輯補》與諸書,發現《輯補》對各書資料的編排整合多參考屠本,也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徑襲屠本文字。湯球的輯佚工作從搜集佚文、查證屠本史源兩方面來進行,屠本是《輯補》的重要基礎。考訂屠本的工作符合清代史學潮流,只是被隱藏在了輯佚的形式之下。湯球不滿屠本采撰太乏剪裁,與他輯佚晉史時對唐修《晉書》好采碎事的不滿相近,兩史的具體輯佚方法也很接近。

關鍵詞:湯球 《十六國春秋輯補》 《十六國春秋》 屠本 輯佚

《文選》李善注避重考

黄鴻秋

提要:避重是《文選》李善注的核心義例。善注避重所用見上例承自裴松之、劉孝標而又有所發展;同時由於文本環境或注釋訴求的不同而採取明對應+見上、見上+補注、付闕等變形或補充形式,並産生增益信息、兼注他詞不用見上例而别出新注的特定體例。尤袤刻本善注存在一批數量不菲的“見下”注,通過追索比勘早期敦煌吐魯番本、唐鈔集注本、北宋監本等殘帙中的“見下”注條目及前人判斷和注釋史中的先例問題,可確認尤本中的“見下”注非後人羼入。李善在這些地方捨見上例而用見下注,是出於精密匹配的注釋原則及保持典故完整性的考慮,並因調和前、後注處相距過遠給讀者帶來不便的矛盾而形成見下注皆施於同篇(或同組詩)之内的體例。善注還通過避免出處相同即“同注異引”避重。善注中的“同注異引”具有基本爲異卷及所注詞不屬於“人姓名及事易知”或“魚鳥草木”範圍的特點,並表現出用釋義式異引遠多於祖述式異引的傾向。同注異引的出現與李善對作品文本或注釋材料多重來源可能性的揭橥有關。

關鍵詞:《文選》李善注 避重 見上例 見下注 同注異引

論宋徽宗曹掾官改革

張晨光

提要:北宋前期,幕職官和州曹官雖來源不同卻共同構成州級政府行政屬官,出現了名實不副等問題。宋神宗、哲宗時期,君臣雖欲改革幕職州曹官制度卻未曾付諸實施。宋徽宗紹述父兄之志,在蔡京等大臣的輔佐下推行了曹掾官改革。該改革始於崇寧年間開封府,於大觀、政和年間先後兩次分曹建掾,在政和三年全面推向全國,使各州級政府設士、户、儀、兵、刑、工六曹曹掾官,以對應尚書省六部。曹掾官設置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成一代之制,同時也增加了官闕。宋高宗爲節省財政開支,廢除了這一改革,使得幕職州曹官設置重歸北宋前期之制。曹掾官改革雖然被廢,卻也留下了一些歷史遺産。

關鍵詞:宋徽宗 曹官 掾官 分曹建掾

也論元代的探馬赤軍

屈文軍

提要:元代最早的探馬赤軍,是因應蒙金戰争的需要而産生的新軍種。太祖朝的探馬赤軍由蒙古札剌亦兒等五個部族的附屬人員組成,太宗朝開始,探馬赤軍則如日本學者萩原淳平所説由整個蒙古社會中地位低微的領屬民形成。探馬赤軍和“皆國人”的蒙古軍有種族意義上的區别;不少學者據以立論的拉施特《史集》説法,即探馬赤軍乃蒙古千户軍中抽取部分人員而得,其實是把探馬赤軍與太宗時起外出征服的蒙古正軍混淆了起來。蒙古社會中源自“諸部族”的隸屬人員,如果不是特意檢出的話,在四大族群中,他們就屬於蒙古人,這是探馬赤軍又被視爲蒙古軍的原因。探馬赤軍在元代顯示重大意義的是太宗時期。

關鍵詞:元代 探馬赤軍 諸部族附屬民 蒙古軍 元太宗

明代世襲武官人數增減與制度變遷

曹循

提要:明代世襲武官的人數有兩個數字:一是貼黄之數,即世職的理論總數;一是實際的官員人數。武官亡故後,其子孫未及時襲職,實際人數就會少於理論人數。終明一代,世職貼黄不斷增長,而實際人數在宣德前後達到頂峰後就逐漸減少,到明後期已不敷軍隊所用。永樂一朝的氾濫陞授是世官劇增的根本原因。赴京襲職道遠費多,官吏刁難索賄,武官子孫棄武就文,繼承資格受限是世官減少的主要因素,其根源則是蒙元舊制與中原傳統的衝突。世官的增減引發了明代財政、官制、軍制的諸多變化。世官人數劇增是田賦白銀化的直接原因;世襲制度在明中葉被改造爲“世選”之制;晚明世官衰落、雜流興起,軍制多樣化,是社會變遷在軍事領域的表現。

關鍵詞:明代 武官世襲制度 武官人數 制度變遷

清代司法檢驗活動中的醫者

茆巍

提要:關於傳統司法檢驗中醫者的介入,歷來有所争議。通過以清代爲核心的考察,可以發現他們在檢驗中有所介入,但都是圍繞疾病與相關的診治而進行的。醫者除了有時發揮檢驗者作用外,在死亡等檢驗中,還發揮着輔助人的作用。但是,清代在仵作配備得到高度重視的同時,“醫學”衙署的建設和官醫的配備,卻幾近被忽視。該現象的成因與傳統醫學本身和檢驗之學存在隔閡,發揮的作用有限相關。清代的司法更加追求精細化與標準化,檢驗之學能够在相應的知識層面上予以適應,而醫者所代表的傳統醫學卻不能有效融入到此種知識需求中去,這進一步造成了醫者的邊緣與職能發揮的異化。

關鍵詞:清代 檢驗 醫者 傳統醫學 司法

周初“三監”人物考

程平山

提要:關於周初“三監”,漢代以來未形成定論。《逸周書》《毛詩譜》《帝王世紀》以管叔、蔡叔、霍叔爲“三監”,《漢書》則以武庚、管叔、蔡叔爲“三監”,一些學者以爲《逸周書》存有傳抄的疑問。清華簡《繫年》記載的“三監”已經是固定的概念,它排除了武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周武王封武庚於朝歌,分邶、鄘、衛,命管叔、蔡叔、霍叔監之。於是,周初“三監”取得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印證。

關鍵詞:三監 《逸周書》 清華簡《繫年》 古本《竹書紀年》

《永樂大典》編纂流程瑣議

——以《宋會要輯稿》禮類群祀、大禮五使二門爲中心

林鵠

提要:《宋會要輯稿》禮類所標“群祀”門,宋孝宗淳熙以前的部分,由《永樂大典》編者從《宋會要》甲合訂本抄録“緣祀裁制”“告禮”兩門内容編排而成,而淳熙以降,則由另一編者從《宋會要》乙合訂本抄録“緣祀裁制”“大禮五使”“祠祭行事官”三門内容編排而成,且編排方式前後存在很大差異。而《宋會要輯稿》所標“大禮五使”門完全不見甲合訂本内容,僅有乙合訂本“大禮五使”“祠祭行事官”兩門内容,説明甲合訂本負責人并未爲《大典》“大禮五使”事目提供任何材料。據此推斷,《大典》之工作流程,應當是先確定事目,再分配專人從專書中摘抄相應材料。但摘抄内容選擇與編輯,《大典》似未制定嚴格的體例,而是由編修官臨事自主裁定。

關鍵詞:《永樂大典》 編纂流程 《宋會要》 甲合訂本 乙合訂本

《文史》2020年第1輯(總第130輯)

《文史》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本刊已列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資料庫

√本刊實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

學術顧問

(按姓氏筆畫排序)

安平秋 吴榮曾 袁行霈 陳高華 陳祖武

張傳璽 張澤咸 程毅中 費振剛 楊牧之

蔡美彪 樓宇烈

編輯委員會(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邦維 李家浩 李解民 辛德勇 徐 俊 陳 來

葛兆光 裘錫圭 榮新江 劉躍進 閻步克

主 編裘錫圭

副主編徐 俊

《文史》订阅方式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8-350(38元/期,152元/年)

来稿请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文史》编辑部收,邮编:100073。

投寄纸质稿的同时请向编辑部电子信箱投送电子稿。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