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统与甘宁的恩怨:小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似有不同说法?

凌统与甘宁二人的关系在当今许多三国衍生作品中被塑造成既是冤家对头又是亲密战友,这一关系设定大抵是依照小说《三国演义》中二人的关系设定。小说中,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并时常寻思报复,只是在孙权和东吴众人的劝解下不得已而作罢。甘宁与凌统也时常有相互斗气之举。直至甘宁临阵救了凌统一命,凌统才彻底放弃了复仇之念,转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至此,凌统与甘宁便化干戈为玉帛。小说中凌统与甘宁结怨、解怨的过程,可谓是描述东吴内部关系的重要情节。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本篇,笔者就将对照小说与历史进行具体阐述。

凌统与甘宁的恩怨:小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似有不同说法?

一、结怨的原因

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叙述了凌统与甘宁结怨的缘由[1],即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在攻伐江夏黄祖的战斗中,凌统之父凌操在追击黄祖的过程中被时是黄祖麾下的甘宁一箭射杀,由此,凌统与甘宁结下杀父之仇。

关于凌统与甘宁的杀父之仇,《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有两处笔墨,但相应注解均在《三国志甘宁传》之下,一处提及凌操被射杀的经过,即:“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三年,祖不礼之。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淩操”,另一处提及甘宁因射杀凌操与凌统结怨,并时刻防备凌统,即:“淩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但凌统本传在叙述凌操死因时并未说明是被甘宁射杀,而是表述为在该次战役中“中流矢死”[2]。

由此可见,小说中凌统与甘宁因杀父之仇结怨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小说在描述结怨原因时,直接照搬了历史的内容(笔者按:小说将甘宁射杀凌操的事件设定在建安八年十一月,而《资治通鉴》记载甘宁射杀凌操等一系列事件是被放在建安十三年的时间下,但在叙述甘宁的这些表现时是以“初”字开头,因此,甘宁射杀凌操时间应当在建安十三年之前。从《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进行梳理,可知孙权在建安八年、建安十二年、建安十三年均有西征黄祖的活动,甘宁在黄祖麾下射杀凌操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时)。

凌统与甘宁的恩怨:小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似有不同说法?

二、报复的经过

小说中,凌统直接或间接寻找甘宁报仇的情节有两处。第一处是第三十九回,甘宁刚刚归顺东吴时,在接风酒宴上,凌统直接拔剑欲杀甘宁,为孙权和东吴众官所阻,后孙权为解决此事,特意将凌统与甘宁分开[3]。第二处是第六十七回,甘宁在合肥前哨战中当先攻克皖城,在庆功酒宴上,凌统对吕蒙和诸将盛赞甘宁不满,又记起杀父之仇,于是借口舞剑助兴伺机欲杀甘宁,甘宁亦舞双戟回应,此时吕蒙看出二人将要火拼便舞起刀牌分开二人。最终,凌统和甘宁为赶来的孙权所阻[4](笔者按:央视94版《三国演义》中在这一情节设计上有一处虚构,即借凌统之口表达了众人盛赞甘宁战功的当日亦凌操忌日的情形,突出了凌统恼怒悲愤的心情,笔者认为此处的设计颇为巧妙)。

历史上,对凌统复仇的记载仅有一处,亦即裴松之注引《吴书》中的内容,《吴书》载:“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尝于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于半州”。可以看出,历史上凌统对甘宁寻仇的记载叙述得较为隐晦,只有小说中凌统在甘宁庆功宴上的间接寻仇于历史上有类似详细的记载,且历史记载的此处宴会也大抵只是吕蒙的家宴而非皖城之战甘宁的庆功宴,相比小说的情境,历史上的这次宴会的火药味相比之下并不那么浓。

小说中,凌统除了间接找甘宁寻仇,还有多次和甘宁争功的情节,如第六十八回曹操从汉中来救合肥,凌统提出带三千人前往挫其锐气,甘宁则提出只须百骑,引发二人不快。后凌统无功而返,甘宁百骑劫魏营,令孙权大加赞叹,凌统不服,又在张辽等人挑战时主动抢令。而在历史上,甘宁百骑劫魏营有其历史原型,但此处并未有凌统与甘宁争功的事件记载。

凌统与甘宁的恩怨:小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似有不同说法?

三、解怨的事件

小说中,凌统最终与甘宁冰释前嫌是因为凌统在与乐进对阵时为曹休冷箭暗算,是甘宁及时出手相救才使得凌统幸免于难。为感念甘宁之恩,凌统摒弃旧怨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再不为恶[5]。

历史上,并未有甘宁临阵救下凌统的记载,最后凌统与甘宁的关系究竟如何,亦无明确记载,这段仇怨似乎不了了之。在笔者看来,这大抵有两点原因:一是孙权从中斡旋,依据裴松之注引《吴书》中的记载“权亦命统不得仇之”,可见孙权是曾下令不让凌统找甘宁寻仇的,同时与小说中描绘的一样,孙权也采取了分开二人的方式,以避免凌统和甘宁出现正面冲突。二是凌统本人也是识大局、顾大体之人,史载凌统“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是能够清楚区分私事和公事的,这一点和小说中描绘的凌统形象有所差别,小说中的凌统似乎过于偏激、不够稳重,相比于小说中的甘宁,气度有所欠缺。而从一定程度上看,凌统与甘宁的仇怨要想不随时爆发,凌统的态度的行为似乎更为关键。

凌统和甘宁的恩怨,在历史上有相应的记载,但仅记载了结怨原因,隐晦叙述了凌统曾经想要寻仇的举动,至于最终仇怨是否了结,历史并无明确记载。小说从自己的角度塑造了二人解怨的结局,其目的大抵是为了突出东吴将士之间的情谊和义气,以此使得甘宁、凌统这些东吴将领的文学形象更加完满(笔者按:但实际上,小说中凌统与甘宁最终解怨,突出的仍是甘宁的形象,凌统的形象在此处似乎是被甘宁比下去的)。


注释:

[1]《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凌操子凌统,时年方十五岁,奋力往夺父尸而归。”

[2]《三国志 凌统传》:“父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死。”

[3]《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正饮酒间,忽见座上一人大哭而起,拔剑在手,直取甘宁。宁忙举坐椅以迎之。权惊视其人,乃凌统也,因甘宁在江夏时,射死他父亲凌操,今日相见,故欲报仇。权连忙劝住,谓统曰:‘兴霸射死卿父,彼时各为其主,不容不尽力。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凌统即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权与众官再三劝之,凌统只是怒目而视甘宁。权即日命甘宁领兵五千、战船一百只,往夏口镇守,以避凌统。宁拜谢,领兵自往夏口去了。权又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统只得含恨而止。”

[4]《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入皖城,凌统亦引军到。权慰劳毕,大犒三军,重赏吕蒙,甘宁诸将,设宴庆功。吕蒙逊甘宁上坐,盛称其功劳。酒至半酣,凌统想起甘宁杀父之仇,又见吕蒙夸美之,心中大怒,瞪目直视良久,忽拔左右所佩之剑,立于筵上曰:‘筵前无乐,看吾舞剑。’甘宁知其意,推开果桌起身,两手取两枝戟挟定,纵步出曰:‘看我筵前使戟。’吕蒙见二人各无好意,便一手挽牌,一手提刀,立于其中曰:‘二公虽能,皆不如我巧也。’说罢,舞起刀牌,将二人分于两下。早有人报知孙权。权慌跨马,直至筵前。众见权至,方各放下军器。权曰:‘吾常言二人休念旧仇,今日又何如此?’凌统哭拜于地。孙权再三劝止。”

[5]《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凌统见甘宁有功,奋然曰:‘统愿敌张辽。’权许之。统遂领兵五千,离濡须。权自引甘宁临阵观战。对阵圆处,张辽出马,左有李典,右有乐进。凌统纵马提刀,出至阵前。张辽使乐进出迎。两个斗到五十合,未分胜败。曹操闻知,亲自策马到门旗下来看,见二将酣斗,乃令曹休暗放冷箭。曹休便闪在张辽背后,开弓一箭,正中凌统坐下马,那马直立起来,把凌统掀翻在地。乐进连忙持枪来刺。枪还未到,只听得弓弦响处,一箭射中乐进面门,翻身落马。两军齐出,各救一将回营,鸣金罢战。凌统回寨中拜谢孙权。权曰:‘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乃顿首拜宁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再不为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