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导 读


作者程奎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奠基石,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作,具有里程碑地位。因其文采飞扬,叙事精彩,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在中国历史四大文学名著中,位居榜首,自从其问世以来,就广为传播,书家争相刻印,有版本达一百多种。读三国、说三国、评三国者如洞庭之水,浩浩荡荡;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和注释的名家云集,可谓“前人之述备矣”。

但既然是导读,尽管前人之述备矣,还是得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来龙去脉做个最简单的交待。需要说明的,此处不是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学术平台,因此,我们按传统说法,首先要确定:《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给三国作序言的人很多:如金圣叹、咸丰年间吴地的清溪居士、胡适、钱玄同、聂绀弩、饶彬、沈伯俊、何磊等,他们都谈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早在唐朝时期,三国一些人物就已被人们广为传颂了。逮至宋朝,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市井文化滥觞,说书人出现了,于是,就有了《三国志平话》。罗贯中是根据这些东西整理出来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三国中的人物早在唐朝时就流行起来了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并受到世人的追捧,三国、西晋的陈寿和东晋的裴松之功不可没。他们记载了这段历史,裴松之又做了详尽的注释。许多人物在他们笔下最先鲜活起来。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一个人物,一个故事,靠口头流传,传不了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千年的笔墨会说话,陈寿和裴松之为三国时的人物作了传,而且作得很精彩,唐朝的有闲阶层们从《三国志》中看到了这些人物,他们最先开始传播,于是,由文人到民间,口口相传,三国人物在人们中渐次传开了。陈寿和裴松之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奠基石,所以,罗贯中将自己的书名之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今天,我们在导读中要特别提出这一点,敬请读者关注。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学高度、思想高度和它歪曲历史的高度是成正比的。

它成功塑造了曹操、刘、关、张、诸葛亮、周瑜、鲁肃、司马懿等一大批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已在人们心中固化成为一种价值取向。能向读者呈现出如此众多而活灵活现扣人心弦的人物形象,四大名著中,唯《三国志通俗演义》耳。

书中的历史人物有两位是最应该感谢罗贯中的,一是关羽,在罗贯中的笔下,关羽成为忠义的化身,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一连串动人的故事,直把关羽推向了武圣人的神坛。中原以及南北各少数民族无不将关羽作为武圣人来供奉,有孔庙处就有关帝庙,有清一代,关帝庙的数量多过了孔庙。没有罗贯中的妙笔生花,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武圣人。

再一位就是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位克己奉公的良相,然而,绝不是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经天纬地的神人。罗贯中把他也推向了神坛。但是,由于罗贯中在诸葛亮这个人物着笔过重,给人以“诸葛近妖”的感觉,后人并没有将他列为亚圣。不过,诸葛亮因《三国志通俗演义》而走近千家万户,罗贯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演义》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一才子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塑造了一大批真正的才子。它不像有的章回小说那样,将战争写得很简单,而是在每次重大战役之前,都有谋士们的精彩表演,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武将的作用远不如谋士们重要,如官渡之战前,郭嘉对敌我双方的十条分析;战役中,曹、袁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曹操发生动摇,荀彧的来信再次坚定了曹操的信心,终于战胜了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最成功的谋士当然首推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而后来天下形势的走向,真的应了《隆中对》的分析。

罗贯中的这一笔法是在告诉人们,天下大局在谋不在武,一个没有高级知识份子参加的队伍注定是一群乌合之从,绝成不了大事。这应当是罗贯中对于世事的思考,抑或是他曾跻身于元末农民起义大军中的一个感悟。他的这一思考在曹操教育儿子一事上阐述得最为明显: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操认为儿子好武不过是一夫之勇。所以,书中对武夫的描写都是在谋士们精心谋划后的冲锋陷阵,真的是一夫之勇。唯有那些谋士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正因为书中展示了这些谋士们的识人料事的睿智,这部书才成为许多草莽英雄的政治、军事、生活的教科书。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有关书中的文学和思想性的高度,在本书每章简评中都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言。现在,我们要指出的是演义中的硬伤。罗贯中由于刻意描写突出人物形象,以至于步入歧途。严重歪曲历史是这部书最大的瑕疵。

长期以来,人们对罗贯中歪曲历史一事少有批评,一位自称为“庸愚子”的人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序言中说:若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子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金圣叹在序言中说:“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

胡适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次印刷的《三国志演义》序言中也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在艺术创作的长期过程中,作者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事实,但也没有全部摒弃它,而是依据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现实,对历史题材有选择地加以取舍;吸取前人创作成果,通过艺术构思进行再创造,塑造出具有一定认识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人物。”

民间也有一种说法:“真三国、假西游”,许多人都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内容就是历史真实。以论传讹,真的遗害不浅!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的演义,而不是“三国“演义,别小看这一字之差,一个“志”字限定了小说要表现的内容,应与“志”基本相符。写历史性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是罗贯中违背了这条原则,在有些地方,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离历史真实实在是太远了,远到了颠覆性的程度。书中用的人物名字大都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三国志》中又有关于这些人物的史实记载,怎么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肆意歪曲和篡改!中国历史上曾有那一批史官,不顾杀头也要秉笔直书,直写历史真实,而这些历史真实到了罗贯中手中竟然被胡乱改写,改写得还如此生动,以至于人们直把它当作了史实,如果陈寿和裴松之地下有知,一定不会原谅罗贯中!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战乱,为后来的天下统一奠定了基础,他雄才大略,重视人才,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四言诗苍凉悲壮,是建安风骨的灵魂。在文治武功方面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三国志》是晋朝人写的,书中第一部是魏书,第一篇是《武帝纪》,即曹操纪。书中尊曹操为太祖或公,在《三国志》中,曹操是位功威赫赫,功载史册的帝王。然而,罗贯中受社会上“尊刘贬曹”的影响,在他的笔下,曹操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成了汉贼,是个奸臣,这哪里是《三国志演义》,应定名为《反三国志演义》。你还别说,还真有这么一部《反三国志演义》,作者是民国时期的文人周大荒,不过内容不是依《三国志》的演义,而是离史实更远了。然而曹操的事迹实在是太精彩了,尽管罗贯中作了很多丑化,但是却遮不住曹操动人的光辉。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最不可容忍的是对周瑜的丑化。赤壁之战的主角是曹操和周瑜,在这次战役中,周瑜利用东吴军队善于水上作战的优势,以少胜多,重创曹操。然而,罗贯中不顾历史事实,将雄才大略雄姿英发的周瑜形成心胸狭隘,妒忌心极强的一个小丑,还搞了个什么草船借箭,借东风,张冠李戴,胡说八道,最后还整出个什么三气周瑜,将历史歪曲到这个程度,让一个大英雄蒙尘,实在令人无法容忍。不知道周瑜的后人们如何得罪了罗贯中,不然为何使出浑身解数来丑化“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

这种用笔杀人的行为是可耻的,此道万不可再行!

书中还有许多严重歪曲历史事实的描写,这种枉顾历史事实,胡编乱造的作法,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实,历史事实本身就非常精彩,在真实历史上,你可以尽情用笔墨来夸张描写,将真实的历史写出彩儿,这才是作家的本事,为什么要恶意的篡改历史呢?前一阶段,历史剧乱搞穿越,追根溯源,罗贯中难辞其咎。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像这种作贱人的笔法在罗贯中之后曾多次为人效仿,如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据说陈世美的原型是清朝官员陈熟美(陈年谷),因为得罪人被编成剧本,一位为官清廉的官员成了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人渣。再就是武大郎,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出身贫寒,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县潘家庄(后改名黄金庄)。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个孩子。

然而在《水浒传》中却被丑化成了侏儒,潘金莲成了淫妇。如此胡来,就不怕遭报应!

也许有的读者会说,不这么写就达不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不会有跃然于纸上的周瑜和诸葛亮,其实不然。“三顾茅庐”历史上是真有其事的,《三国志》上写着:“凡三顾,乃见。”孔明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罗贯中根据这一事实,进行了极为成功的艺术渲染,从三十六回一直写到三十八回,写了近两回。其中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的片断最为人喜爱,很多人都能背下来。

“连环计”这段写得也非常精彩,正史上载有吕布与董卓侍女私通,作者据此进行了大胆的想像,将几个字演绎成一段颇有浪漫 色彩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女英雄貂蝉的形象,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种无中生有生得好,生得成功,生得精彩。

无中生有,夸张渲染应该基于一个原则,不得随意歪曲真相,更不能颠倒黑白!

倘若周瑜和罗贯中同时生于今天,周瑜会将罗贯中告上法庭的,告他个诽谤罪是百分之百的成立,罗贯中一定会败诉并为此付出代价。

因此,我们在简评此书时,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尽量参照 《三国志》做以说明,籍以帮助读者既得到了文学的滋养,也了解了历史的真相,这应是本书刊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笔者决没有否定《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意图,被尊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不是没有来由的,民间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传》容易冲动,会闹出乱子来;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人一老本来心眼儿就多,看了三国后就更狡猾了。其实这是偏见,不过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充满了各种哲理和智慧。草莽英雄们从中学会了战争;正直的官员从中学到了诸葛亮的公正廉明;江湖义士们从中学到了忠义;有的人从中学会了析理识人;有的人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文人。见仁见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其文学的巨大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果将其肆意歪曲历史的败笔剔除,那么《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一部完美之作,读三国,可脱胎换骨,令人心智顿开,可助人立志,并有所作为。

怎么读《三国志通俗演义》?

有几位提建议或疑义的,认为演义可以虚构,可以不必拘泥历史事实。就这一观点,我做一下统一答复。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义者,理也。演义演的是理,而不能违背天理人情,遭践人。书中关于曹操和周瑜形象的塑造,离历史实在是太远了。作者或许是根据野史传闻,或是作者本身的臆想创造?罗贯中先生的这种塑造是颠覆性的,这是不能不指出的败笔,是不能容忍的,也是万万不可效仿的。只要你用了真名,就不能罔顾历史真实地胡编乱造。比如,历史已有定论的孔子,颜真卿、文天祥、谭嗣同、张志忠这些民族精英,你把他们写成贪财好色,心胸狭隘。嫉妒成性的丑类,可以吗?当然不可以,你可以从正面演义,比如说对蔡鄂和小凤仙的演义,就是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能为人们接受。
把正面形象写成反面,本人认为:不是偏见就是居心叵测。我们不常批某某人是历史虚无主义吗?歪曲正面人物的形象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写历史小说,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戴着镣铐跳舞,要在历史真实基础上演义,不能出大格,不能借手中这支笔恶意伤人。


真正读《三国志》的人不多,读《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却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青年朋友,看了演义后,曹操和周瑜的反面形象就被先入为主的定格了。所以,我在导读中特别指出了这一点,并在简评中详细说明,以期正本清源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