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導 讀


作者程奎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的奠基石,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作,具有里程碑地位。因其文采飛揚,敘事精彩,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才子書,在中國歷史四大文學名著中,位居榜首,自從其問世以來,就廣為傳播,書家爭相刻印,有版本達一百多種。讀三國、說三國、評三國者如洞庭之水,浩浩蕩蕩;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序和註釋的名家雲集,可謂“前人之述備矣”。

但既然是導讀,儘管前人之述備矣,還是得把《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來龍去脈做個最簡單的交待。需要說明的,此處不是研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學術平臺,因此,我們按傳統說法,首先要確定:《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就是羅貫中。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給三國作序言的人很多:如金聖嘆、咸豐年間吳地的清溪居士、胡適、錢玄同、聶紺弩、饒彬、沈伯俊、何磊等,他們都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早在唐朝時期,三國一些人物就已被人們廣為傳頌了。逮至宋朝,因城市經濟的繁榮,市井文化濫觴,說書人出現了,於是,就有了《三國志平話》。羅貫中是根據這些東西整理出來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三國中的人物早在唐朝時就流行起來了呢?

《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並受到世人的追捧,三國、西晉的陳壽和東晉的裴松之功不可沒。他們記載了這段歷史,裴松之又做了詳盡的註釋。許多人物在他們筆下最先鮮活起來。

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一個人物,一個故事,靠口頭流傳,傳不了幾年就銷聲匿跡了。千年的筆墨會說話,陳壽和裴松之為三國時的人物作了傳,而且作得很精彩,唐朝的有閒階層們從《三國志》中看到了這些人物,他們最先開始傳播,於是,由文人到民間,口口相傳,三國人物在人們中漸次傳開了。陳壽和裴松之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的奠基石,所以,羅貫中將自己的書名之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今天,我們在導讀中要特別提出這一點,敬請讀者關注。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二、《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

《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文學高度、思想高度和它歪曲歷史的高度是成正比的。

它成功塑造了曹操、劉、關、張、諸葛亮、周瑜、魯肅、司馬懿等一大批人物形象,這些形象已在人們心中固化成為一種價值取向。能向讀者呈現出如此眾多而活靈活現扣人心絃的人物形象,四大名著中,唯《三國志通俗演義》耳。

書中的歷史人物有兩位是最應該感謝羅貫中的,一是關羽,在羅貫中的筆下,關羽成為忠義的化身,溫酒斬華雄,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這一連串動人的故事,直把關羽推向了武聖人的神壇。中原以及南北各少數民族無不將關羽作為武聖人來供奉,有孔廟處就有關帝廟,有清一代,關帝廟的數量多過了孔廟。沒有羅貫中的妙筆生花,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武聖人。

再一位就是諸葛亮。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位克己奉公的良相,然而,絕不是呼風喚雨,料事如神,經天緯地的神人。羅貫中把他也推向了神壇。但是,由於羅貫中在諸葛亮這個人物著筆過重,給人以“諸葛近妖”的感覺,後人並沒有將他列為亞聖。不過,諸葛亮因《三國志通俗演義》而走近千家萬戶,羅貫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志演義》之所以被世人稱之為天下第一才子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塑造了一大批真正的才子。它不像有的章回小說那樣,將戰爭寫得很簡單,而是在每次重大戰役之前,都有謀士們的精彩表演,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武將的作用遠不如謀士們重要,如官渡之戰前,郭嘉對敵我雙方的十條分析;戰役中,曹、袁雙方處於膠著狀態,曹操發生動搖,荀彧的來信再次堅定了曹操的信心,終於戰勝了北方最大的軍事集團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最成功的謀士當然首推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而後來天下形勢的走向,真的應了《隆中對》的分析。

羅貫中的這一筆法是在告訴人們,天下大局在謀不在武,一個沒有高級知識份子參加的隊伍註定是一群烏合之從,絕成不了大事。這應當是羅貫中對於世事的思考,抑或是他曾躋身於元末農民起義大軍中的一個感悟。他的這一思考在曹操教育兒子一事上闡述得最為明顯:曹彰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征伐,志意慷慨。曹操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曹操認為兒子好武不過是一夫之勇。所以,書中對武夫的描寫都是在謀士們精心謀劃後的衝鋒陷陣,真的是一夫之勇。唯有那些謀士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正因為書中展示了這些謀士們的識人料事的睿智,這部書才成為許多草莽英雄的政治、軍事、生活的教科書。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有關書中的文學和思想性的高度,在本書每章簡評中都有闡述,這裡不再贅言。現在,我們要指出的是演義中的硬傷。羅貫中由於刻意描寫突出人物形象,以至於步入歧途。嚴重歪曲歷史是這部書最大的瑕疵。

長期以來,人們對羅貫中歪曲歷史一事少有批評,一位自稱為“庸愚子”的人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序言中說:若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子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

金聖嘆在序言中說:“據實指陳,非屬臆造,堪與經史相表裡”。

胡適說:“《三國志通俗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他的魔力。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次印刷的《三國志演義》序言中也給予了肯定的態度:“在藝術創作的長期過程中,作者沒有完全拘泥於歷史事實,但也沒有全部摒棄它,而是依據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現實,對歷史題材有選擇地加以取捨;吸取前人創作成果,通過藝術構思進行再創造,塑造出具有一定認識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人物。”

民間也有一種說法:“真三國、假西遊”,許多人都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內容就是歷史真實。以論傳訛,真的遺害不淺!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志通俗演義》顧名思義,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的演義,而不是“三國“演義,別小看這一字之差,一個“志”字限定了小說要表現的內容,應與“志”基本相符。寫歷史性的文學作品有一個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但是羅貫中違背了這條原則,在有些地方,他筆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離歷史真實實在是太遠了,遠到了顛覆性的程度。書中用的人物名字大都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三國志》中又有關於這些人物的史實記載,怎麼可以對歷史人物進行肆意歪曲和篡改!中國歷史上曾有那一批史官,不顧殺頭也要秉筆直書,直寫歷史真實,而這些歷史真實到了羅貫中手中竟然被胡亂改寫,改寫得還如此生動,以至於人們直把它當作了史實,如果陳壽和裴松之地下有知,一定不會原諒羅貫中!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的戰亂,為後來的天下統一奠定了基礎,他雄才大略,重視人才,是一個優秀的詩人,他的四言詩蒼涼悲壯,是建安風骨的靈魂。在文治武功方面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人物。《三國志》是晉朝人寫的,書中第一部是魏書,第一篇是《武帝紀》,即曹操紀。書中尊曹操為太祖或公,在《三國志》中,曹操是位功威赫赫,功載史冊的帝王。然而,羅貫中受社會上“尊劉貶曹”的影響,在他的筆下,曹操的形象完全被顛覆了,成了漢賊,是個奸臣,這哪裡是《三國志演義》,應定名為《反三國志演義》。你還別說,還真有這麼一部《反三國志演義》,作者是民國時期的文人周大荒,不過內容不是依《三國志》的演義,而是離史實更遠了。然而曹操的事蹟實在是太精彩了,儘管羅貫中作了很多醜化,但是卻遮不住曹操動人的光輝。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最不可容忍的是對周瑜的醜化。赤壁之戰的主角是曹操和周瑜,在這次戰役中,周瑜利用東吳軍隊善於水上作戰的優勢,以少勝多,重創曹操。然而,羅貫中不顧歷史事實,將雄才大略雄姿英發的周瑜形成心胸狹隘,妒忌心極強的一個小丑,還搞了個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張冠李戴,胡說八道,最後還整出個什麼三氣周瑜,將歷史歪曲到這個程度,讓一個大英雄蒙塵,實在令人無法容忍。不知道周瑜的後人們如何得罪了羅貫中,不然為何使出渾身解數來醜化“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

這種用筆殺人的行為是可恥的,此道萬不可再行!

書中還有許多嚴重歪曲歷史事實的描寫,這種枉顧歷史事實,胡編亂造的作法,給後世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其實,歷史事實本身就非常精彩,在真實歷史上,你可以盡情用筆墨來誇張描寫,將真實的歷史寫出彩兒,這才是作家的本事,為什麼要惡意的篡改歷史呢?前一階段,歷史劇亂搞穿越,追根溯源,羅貫中難辭其咎。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像這種作賤人的筆法在羅貫中之後曾多次為人效仿,如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據說陳世美的原型是清朝官員陳熟美(陳年穀),因為得罪人被編成劇本,一位為官清廉的官員成了忘恩負義,殺妻滅子的人渣。再就是武大郎,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出身貧寒,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縣令。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清河縣潘家莊(後改名黃金莊)。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個孩子。

然而在《水滸傳》中卻被醜化成了侏儒,潘金蓮成了淫婦。如此胡來,就不怕遭報應!

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不這麼寫就達不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不會有躍然於紙上的周瑜和諸葛亮,其實不然。“三顧茅廬”歷史上是真有其事的,《三國志》上寫著:“凡三顧,乃見。”孔明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羅貫中根據這一事實,進行了極為成功的藝術渲染,從三十六回一直寫到三十八回,寫了近兩回。其中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的片斷最為人喜愛,很多人都能背下來。

“連環計”這段寫得也非常精彩,正史上載有呂布與董卓侍女私通,作者據此進行了大膽的想像,將幾個字演繹成一段頗有浪漫 色彩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女英雄貂蟬的形象,收到了極佳的藝術效果。這種無中生有生得好,生得成功,生得精彩。

無中生有,誇張渲染應該基於一個原則,不得隨意歪曲真相,更不能顛倒黑白!

倘若周瑜和羅貫中同時生於今天,周瑜會將羅貫中告上法庭的,告他個誹謗罪是百分之百的成立,羅貫中一定會敗訴併為此付出代價。

因此,我們在簡評此書時,對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儘量參照 《三國志》做以說明,籍以幫助讀者既得到了文學的滋養,也瞭解了歷史的真相,這應是本書刊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筆者決沒有否定《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意圖,被尊為天下第一才子書不是沒有來由的,民間一直流行著一種說法: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意思是說,年輕人血氣方剛,看了《水滸傳》容易衝動,會鬧出亂子來;老不看三國是因為,人一老本來心眼兒就多,看了三國後就更狡猾了。其實這是偏見,不過它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充滿了各種哲理和智慧。草莽英雄們從中學會了戰爭;正直的官員從中學到了諸葛亮的公正廉明;江湖義士們從中學到了忠義;有的人從中學會了析理識人;有的人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成為文人。見仁見智,《三國志通俗演義》以其文學的巨大魅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如果將其肆意歪曲歷史的敗筆剔除,那麼《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一部完美之作,讀三國,可脫胎換骨,令人心智頓開,可助人立志,並有所作為。

怎麼讀《三國志通俗演義》?

有幾位提建議或疑義的,認為演義可以虛構,可以不必拘泥歷史事實。就這一觀點,我做一下統一答覆。
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可見演義是指根據史傳、融合野史經藝術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種通俗的長篇小說。
義者,理也。演義演的是理,而不能違背天理人情,遭踐人。書中關於曹操和周瑜形象的塑造,離歷史實在是太遠了。作者或許是根據野史傳聞,或是作者本身的臆想創造?羅貫中先生的這種塑造是顛覆性的,這是不能不指出的敗筆,是不能容忍的,也是萬萬不可效仿的。只要你用了真名,就不能罔顧歷史真實地胡編亂造。比如,歷史已有定論的孔子,顏真卿、文天祥、譚嗣同、張志忠這些民族精英,你把他們寫成貪財好色,心胸狹隘。嫉妒成性的醜類,可以嗎?當然不可以,你可以從正面演義,比如說對蔡鄂和小鳳仙的演義,就是在事實基礎上的誇張,能為人們接受。
把正面形象寫成反面,本人認為:不是偏見就是居心叵測。我們不常批某某人是歷史虛無主義嗎?歪曲正面人物的形象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寫歷史小說,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戴著鐐銬跳舞,要在歷史真實基礎上演義,不能出大格,不能借手中這支筆惡意傷人。


真正讀《三國志》的人不多,讀《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卻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青年朋友,看了演義後,曹操和周瑜的反面形象就被先入為主的定格了。所以,我在導讀中特別指出了這一點,並在簡評中詳細說明,以期正本清源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