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唯二單獨立傳的人臣,不輸諸葛孔明

最近小姨一直在寫三國方面的東西,文章裡也寫了不少史實,其中呢大多來自於陳壽所寫的《三國志》。相信對歷史有一些興趣的朋友都知道,《三國志》是記錄三國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作者為很多人立傳。不過呢,限於篇幅原因,大多數人是合傳,像我們熟知的《關張馬黃趙傳》就是直接一口氣寫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個人物。其中呢大致只有幾個皇帝,像劉備、曹操、曹丕、孫權之類的單獨作紀立傳。當然了,也有部分功高蓋主的人臣是被單獨寫傳的,其一是大家都熟悉的武鄉侯諸葛亮,其二便是小姨今天要說的--

江東陸遜

《三國志》唯二單獨立傳的人臣,不輸諸葛孔明


陸遜這個名字大家都比較熟悉,陸遜火燒連營嘛,這也是陸遜最出名的故事了。不過除此以外,大家所熟知的《三國演義》中對這位江東都督估計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了吧。可以說東吳其他的都督像周瑜魯肅呂蒙出場的次數都不少,唯獨這個陸遜在書中似乎是曇花一現,導致大多數人覺著這個角色似乎名聲不顯。但其實,在三國當時,陸遜的名號可是不亞於蜀國丞相諸葛孔明。

陸遜,將才也!

先講講陸遜最基本的吧,大家估計都知道,陸遜首先是一個將軍,東吳都督嘛,乾的和周瑜呂蒙是一類事。《三國演義》中陸遜出場基本已經是呂蒙設計關羽的時候了,正式打仗也要到夷陵之戰。其實陸遜一直就是將軍,在夷陵之戰之前便已經打過不少仗了。陸遜二十一歲時,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類似於曹操手下的郭嘉荀攸等人。一開始陸遜是文官出身,做了海昌縣令,由於在當地的救災工作中做的不錯而被提拔。

當時山越作亂(今山東江蘇),陸遜按道理說是文官,卻自發組織招募兵馬,一舉平亂,這才開始做武將事。後來陸遜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多次擊退曹操的軍隊,孫權賞識他,才把他招為女婿。《三國演義》中,陸遜一出場就是一副書生樣,又說是孫權女婿,對陸遜前者的戰功較少提及,搞得很多讀者以為陸遜是關係戶,這是很有問題的。後來最著名的夷陵之戰算是徹底為陸遜打開了統領大軍的大門,從此陸遜便稱為了東吳軍事的一把手,至死掌控兵權。

陸遜一生打過幾百場仗,勝率也是高的嚇人,他的很多軍事思想都被後代的將領所研究琢磨,小姨這邊就簡單講講這位東吳都督是怎麼打仗的:

這其一,便是避實擊虛。陸遜主張以避敵之實,避開不利的處境。夷陵之戰中,他面對令天下畏懼和銳氣正盛的劉備,主張實施退卻,並退至夷陵一線與劉備相持,堅壁不戰。嘉禾五年攻魏時,他在襄陽前線成了孤軍和信使被俘,底細被魏軍掌握時,立即策劃退兵。由於果斷地避敵之實,他在不利時保存了兵力,等待了時機。避敵之實,是不利時實施退卻,難度很大,陸遜卻往往能做到。夷陵之戰中,眾將領都覺得是陸遜害怕劉備,不敢出戰,結果陸遜真就直言不諱:“我就是害怕劉備,不過一時的害怕並不代表一直害怕。”後來陸遜就趁劉備最懈怠的時候,果斷出擊成功擊潰劉備。當然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知己知彼,每戰之前,他都對敵方主將作出判斷。認為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認為劉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都中肯而精當。

《三國志》唯二單獨立傳的人臣,不輸諸葛孔明


其二便是眾克在和的治軍思想,陸遜認為軍隊勝利在於內部團結,強調保持和睦。他一方面警告眾將遵守紀律,另一方面本著“竊慕相如、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的精神,以大局為重,當時並不向孫權啟奏眾將的問題,以忍讓來保護諸將。說到底紅臉人和白臉人都做到位了,部下自然也就聽話許多,軍紀也更加嚴明。

《三國志》唯二單獨立傳的人臣,不輸諸葛孔明


其三便是陸遜出色的戰略思想。當時東吳的好多人包括當時的大都督呂蒙都認為東吳安於現狀與劉備結盟便可以高枕無憂。是陸遜站出來說,不能太相信劉備,況且荊州是戰略要地,這樣的地方即使被盟友佔據,也是不安全的,必須奪回荊州。東吳按他的意見奪到荊州後,他認為江防的重點仍然在荊州,特別是在荊州上流夷陵。夷陵作為三峽東口要地,是荊州“要害”,“國之關限”,夷陵一失,整個荊州可憂,在戰爭中絕對應該守住夷陵。實質上是認為在本階段,擁有並保衛上流,才能保住江東,立於不敗之地。 後來陸遜的戰略構想也都成為現實。

出將入相

當然了,陸遜除了當兵打仗有一手。還更有一段傳奇的人生經歷,世人皆知曹操是丞相,諸葛亮是丞相,卻很少有人知道陸遜也是丞相。當然了,曹操的丞相幾乎算是自封的,諸葛亮也是文職做的丞相,唯有這個陸遜是當了大半輩子前線將軍,後來又被封丞相。

陸遜治軍用兵都是一流,治國真的也不賴。之前說過陸遜一開始是做縣令的,縣令如小國啊,當時的陸遜就表現出不錯的政務才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一氣呵成,毫不含糊。

《三國志》唯二單獨立傳的人臣,不輸諸葛孔明


陸遜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很多也能處理好,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陸遜違法徵用民眾,所轄區域的百姓受其擾亂而愁苦不堪。陸遜後回都拜見孫權,言談之間,提到淳于式是好官。孫權問:“淳于式控告你而你卻推舉他,是什麼原因?”陸遜說:“淳于式的心意是想休養百姓,所以控告我。如果我再詆譭他以混淆聖聽,此類風氣不可長。”孫權說:“這確實是長者才能做到的事,一般人是不能做到的啊。”

正是因為陸遜善於管理各種人才,處理很多國家事務,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陸遜在相位期間勸告孫權要體恤民眾,直言敢諫。陸遜料事如神,看人也很準,他一眼看穿諸葛恪剛愎自負,楊竺盛名在外,斷言他們終會敗亡。孫權信任陸遜幾乎不亞於劉禪信任諸葛亮,來往別國的文書都要和陸遜一起商量後在發。就像咱們國家領導人跟別國總統打電話說什麼還得向一個人請示,那你想想這個人地位該有多高。

《三國志》唯二單獨立傳的人臣,不輸諸葛孔明


從文官到大都督大將軍,再到丞相,這樣的劇本別說三國,縱觀中國歷史的確也沒有幾位哦!陸遜在治國方面不亞於諸葛孔明,在軍事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陸遜是一路軍功提拔上來的,在作戰經驗上個人認為還要勝過諸葛亮。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曾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丞相婁侯陸遜”。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周瑜、呂蒙、鄧艾、陸抗而已,大家也發現了,而其中唯一的文官丞相只有陸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