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义志通语》魂兮归来卷 东 23


我的《义志通语》魂兮归来卷 东 23

多看山 多走路 多读书

凡中国人多有追根溯源的毛病,对吧!

我的《三国志》六 咱说说注者裴松之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宋文帝以陈寿《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

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于略[有些太简单啦!],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

上搜旧闻,傍摭遗逸。


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有好几种说法,咱也不敢说谁对谁错,就全抄录下来。大家自己判断。]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 同一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他都收录进来,以备参考。 对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评论;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加以批评。

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 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


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

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

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裴注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针对当时史书“疏略寡要”、“时有脱漏”的问题,

裴氏将补阙列为第一项,主要补记重要事件与人物。

曹操‘屯田’一事,陈寿仅在《武帝纪》和《任峻传》中用50几个字略作记载, “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

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阐明问题,作为曹魏定国的重大国策看待,裴氏显然高一筹。


又如‘诸葛亮七擒孟获’,陈寿一笔带过,而斐氏补充200多字,其识见亦在陈寿之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王弼开魏晋玄学之先声,陈寿仅以23字记之。

[魏晋风度的核心内涵啊!]

裴氏引何邵《王弼传》补其生平与学说,引孙盛《魏氏春秋》反映时人的评断, 引《博物志》介绍家世,为我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