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義志通語》魂兮歸來卷 東 23


我的《義志通語》魂兮歸來卷 東 23

多看山 多走路 多讀書

凡中國人多有追根溯源的毛病,對吧!

我的《三國志》六 咱說說注者裴松之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 宋文帝以陳壽《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註。

裴松之《上三國志注表》:“

臣前被詔,使採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志》。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 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然失在於略[有些太簡單啦!],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

上搜舊聞,傍摭遺逸。


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註記紛錯,每多舛互。 其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

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 [有好幾種說法,咱也不敢說誰對誰錯,就全抄錄下來。大家自己判斷。]

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

其時事當否及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所以裴注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 同一事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 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

裴注蒐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為了註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 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


他注《三國志》的重點是補闕和糾謬。 裴注的最大特點,就是廣採博引,極大地豐富了原書的內容。 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

因而史料價值就非常珍貴。

讀《三國志》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註文當作正文來讀。裴注為史書註釋開闢了新的廣闊道路。


針對當時史書“疏略寡要”、“時有脫漏”的問題,

裴氏將補闕列為第一項,主要補記重要事件與人物。

曹操‘屯田’一事,陳壽僅在《武帝紀》和《任峻傳》中用50幾個字略作記載, “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

裴注以180字的篇幅闡明問題,作為曹魏定國的重大國策看待,裴氏顯然高一籌。


又如‘諸葛亮七擒孟獲’,陳壽一筆帶過,而斐氏補充200多字,其識見亦在陳壽之上。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王弼開魏晉玄學之先聲,陳壽僅以23字記之。

[魏晉風度的核心內涵啊!]

裴氏引何邵《王弼傳》補其生平與學說,引孫盛《魏氏春秋》反映時人的評斷, 引《博物志》介紹家世,為我國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