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輸入!五點建議築牢防範輸入型疫情的屏障

當前,國際疫情快速蔓延帶來的輸入型風險明顯增加,如何有效應對海外疫情輸入成為我國打贏這場“戰役”的關鍵。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為防止出現第二波高峰,仍應保持現有的防控措施,同時嚴格外防輸入。


嚴防輸入!五點建議築牢防範輸入型疫情的屏障


1.嚴格實施隔離令,堅決阻斷傳染源

入境口岸設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所有入境人員一律進行體溫檢測、核酸檢測、集中隔離,來自低風險國家的入境人員經上述檢測陰性的,隔離14天進行醫學觀察,來自高風險地區的,既使檢測陰性,也一律到醫學觀察點隔離28天。

在“隔離措施”的執行上,既要嚴格公正,又要實行人性化的政策和心理關懷措施,不讓被隔離者感到被拋棄或被歧視,從而產生對抗情緒。

2.健全直觀實用的公共防疫預案

公共防疫預案是關鍵時刻的“救命符”,健全實用周全、讓人一看便知的預案,可以避免社會上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同時重視對國民的公共衛生教育,提高每個人的公共衛生素養。

3.建立疫情大數據系統

相比病毒,人們更恐懼的是未知。及時公佈詳盡準確的信息,不僅能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也能降低疾病傳播概率。解決疾控防疫部門、醫院、公安、電信、互聯網公司、基層政府部門、社區等多部門大數據資源整合的難題,儘快完善新冠肺炎病例關聯鏈條的數據查詢系統。

4.加強完善公共醫療資源

本次疫情中,公立醫院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應進一步加強完善醫療體系建設與醫療資源鋪設,加大對基層公共衛生資源的投入(從武漢、意大利的疫情可以看出,總人口的感染率還不到千分之一的時候,醫療供需就已經崩了);另一方面,反思醫療私有化制度層面的問題及片面的去除低端產能(口罩、消毒液)的問題。

5.全力發展病毒和醫藥科技研發體系

本次疫情對人類最大的觸動就是:病毒的毀滅性並不不亞於核武器。雖然我國已經佈局並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缺乏全鏈條研究,特別是在高端領域。因此,應進一步加強科研機構、醫療機構與疾病防控機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完善突發新發傳染性疾病檢測、治療的關鍵技術研發,成為了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