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離職潮會不會真的到來?


“報復性”離職潮會不會真的到來?


01 困境就是試金石

前不久剛復工,就有網友的工資降到1500。

最近又有個朋友準備離職,原因是年前立了“軍令狀”,答應公司把今年提升2 成。

然而很不幸遇到了肺炎,之後怎麼樣難說,但第一季度的業績基本就沒戲了。


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公司領導沒有安慰,反而一再強調“軍令狀”是自願的,完不成就要走人。

朋友一氣之下就離開了效力 4 年的公司。

走的時候,沒有領導的挽留,沒有歡送,只有收拾乾淨的辦公桌。


企業因為生存問題,選擇裁員、降薪,多多少少都會傷害到員工,讓員工難以接受。很多人因為待遇或環境而主動選擇離職,而且其中有很多都是有能力的骨幹型人才。這無疑會讓企業雪上加霜,對將來的發展造成影響。

與其跟隨這樣目光短淺的老闆,主動選擇離開,也不一定就是壞事。

“報復性”離職潮會不會真的到來?


02 不單單是待遇問題,同樣也有管理的問題

管理制不合理,同樣也會逼著人才離職。

入職剛滿1年的小趙提出了辭職,因為現在受疫情影響,工作不好找,另外復工也才沒多久,實在想不出他離職的理由。

小趙是我們公司的運營,因為工作經驗豐富,辦事效率高不說,還非常積極主動。也因此,一直很受領導的重視。


可是,如今他卻突然提出了辭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最後在領導百般追問下,才知道原來是獎勵機制出了問題~!

小趙所在的部門去年放假前,公司為了鼓勵和留住員工,特意發了項目獎金。


小趙的領導也沒多想,覺得“既然是團隊,大家都是一起的,平均分配就好了”

然後就真的平均發了。


這讓小趙心涼了,同樣一件事情,別人只做到了5分,他做到了11分,最後給他的獎勵卻和做到 5 分的一樣。


這種情況下,一般的人抱怨抱怨,以後消極怠工也就算了。

但遇到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他們既受不了這樣的對待,也不能容忍自己放縱消極,這樣也就只有另謀高就這一條路了。


像小趙這樣的人,是衝動離職嗎?

我覺得不是,這個世上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人才跳槽換工作,從來不受外界影響。同樣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正確的方式去激勵他們。


“報復性”離職潮會不會真的到來?



03 離職其實也沒有那麼的可怕

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這種“報復式”離職,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缺乏積極主動的精神!

職場就有一條「魯莽定律」:

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贏!!

魯莽定律,是羅輯思維的聯合創始人兼CEO——脫不花,在38歲時寫的,她說「38年親測有效~!」

很多人都認為「得到」是高知聚集的地方,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得到的 CEO脫不花,17歲就從高中輟學開始混社會了。

她就是魯莽的典型,創業的時候,根本沒告訴家長,偷偷輟學在北京三里屯找了份辦公室小妹的工作,月薪380元,就開幹了。


很多人都糾結選什麼領域發展,脫不花就從沒糾結過,僅僅因為一次偷溜聽課,脫不花竟這樣莽撞的衝進了企業家培訓領域。


有一天,脫不花路過一個酒店的會議室,發現裡面正在搞培訓,會場管理不嚴格,她就溜進去坐在最後面聽了起來。


這個老師講的內容讓脫不花深受震撼,什麼戰略管理啊, 4P均衡發展啊...


講完,她就衝上去找老師交流,想問老師下次在哪講,她再來聽。結果這個老師說他一般只給自己公司講,這次是因為給朋友幫忙,所以是第一次講公開課。


一般人問到這隻能作罷了,但脫不花竟然問:那麼如果我們也舉辦公開課,可不可以請您來講課?

老師說: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試試。

從此脫不花藉著這個機會,硬生生殺入了培訓行業。


我最喜歡脫不花的這句話:

「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覆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贏。」


“報復性”離職潮會不會真的到來?



04 面對未來,本就應該活得更加“個性”一點

人工智能是鐵定的趨勢了,將來重複性的勞動註定會被取代。

與其現在努力成為一顆螺絲釘,為什麼不提早讓自己一個不可取代的人。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在荷蘭,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職業是在鎮子裡做門衛。


工作之餘,青年為了打發時間,養成了打磨鏡片的愛好。青年非常專注和細緻,多年來的打磨生涯使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他們的都要高。


就這樣,青年鍥而不捨地磨了六十年鏡片,也因此讓他發現了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微生物世界。

他製造的放大透鏡以及簡單的顯微鏡,形式很多;透鏡的材料有玻璃、寶石、鑽石等。

他一生磨製了400多個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


1674年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即他所謂的“非常微小的動物”。

1677年他首次描述了昆蟲、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準確地描述了紅細胞,證明馬爾皮基推測的毛細血管是真實存在的。

1702年他指出在所有露天積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他追蹤觀察了許多低等動物和昆蟲的生活史,證明它們都自卵孵出,並經歷了幼蟲等階段,而不是從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發生的。


這個青年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歲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

做自己喜歡的事,看上去很普通,很正常,卻又給我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

回看現在,職場中天天都是想著漲工資,想著升職,討好領導,和同事搞好關係。

幾乎沒有時間停下來,仔細為自己想想: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特別的愛好,怎麼讓自己開心。


“報復性”離職潮會不會真的到來?


— end —

其實,我也是前不久才幡然醒悟。我一直以為是時代變了,是社會變了。現在我明白了,喧囂浮躁的,從來都不是時代,不是社會,而是我自己。


離職潮只是一個宏觀現象,對於我們個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只要你是人才,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勤快一點,怎麼可能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呢?


每每想到這裡,我都會停下來,給自己講一段追馬的故事: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不要去刻意巴結一個人,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時機成熟時,就會有一批的朋友與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


所以,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