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項羽?

語詩詞


項羽是中國最後一位貴族。

我們知道,中國以前是有貴族的,這個貴族就是秦秋戰國時期的四個階級:天子、諸侯、大夫、士。

能產生貴族,主要是因為搞的分封制,分封制才會產生貴族。郡縣制產生的是士大夫。貴族是對自己的精神世界負責,士大夫是憂君王事。

像春秋時期,就有很多貴族精神。

最有名的就是宋襄公,兩軍交戰,楚軍渡河過來,楚軍的實力遠在宋國之上,宋國唯一的希望是趁楚軍渡河時進攻,但宋襄公放棄了這個選擇,而且他說了一長串的道理: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打仗不進攻受傷的人,不抓未成年人或者老人,不在險要設埋伏。對方不成列不進攻。

到了後面,所謂的軍事家,就是反其道而行,專打受傷的,攻擊弱的,會設埋伏那是兵法大師,搞突襲運動戰是兵不厭詐等等。

這些從技術層面,是很厲害的,但跟貴族精神是不匹配的。貴族就是你站好了,我站好了,我們比吧,贏的離開,敗的躺下。

所以春秋以前的戰爭,都是不超過三天,大家打完就走,這樣損失不會太大。而且對方敗了,不會抓人家的國君,追了三十里,就不會繼續追等等。

那到了秦末,這些貴族精神基本快完蛋了。就項羽身上還剩一點,你看他打仗,從來不搞什麼埋伏偷襲的,也不像劉邦一樣,搞迂迴。

就是面對面死磕,把船沉了,鍋砸了跟你打。

再到後面,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殺了不省事嗎?這就是貴族精神,不殺一個已經服軟的人。

項羽兵敗,為什麼不渡烏江?就是因為不願再起江東兵,無臉見江東父老,這就是羞恥感。

這跟韓信鑽褲襠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精神世界。所以韓信不為項羽所用,是因為兩個人不是一夥的,世界觀就不同。韓信為劉邦所用,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種人。為了勝利,可以放棄一切原則的人。

楚漢之爭,是平民與貴族的決定性較量。最終,平民勝出,貴族退場。

項羽烏江自刎。

從此,中原再無貴族。


腦洞歷史觀


項羽是(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末起兵反對秦的暴政,是秦王朝的掘墓人之一。滅掉秦王朝之後,他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後被劉邦打敗自殺。

自秦漢之後,一直到當代,對項羽評價頗多。

可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讓後人更相信“成王敗寇”的說法。

項羽被評價的內容歸納後,大概有這麼一些條條:

(1)不會用人,不懂得用人(這個說法在歷史上表達最多,劉邦也這個說法)。

(2)有勇無謀,不會帝王之術。(這個說法也多,跟前一種說法差不多一樣多)。

(3)失去人心,背信棄義。(殺這個說法從司馬遷起,有部分後人附和)

(4)不施仁義,賞罰不分明(朱元璋特別強調這一點)

(5)殘暴(事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有部分評價是這個說法)

(6)婦人之仁(這個說法跟前一條有些矛盾,可將項羽的仁慈貶損)

(7)不會變通。戰略錯誤(這是毛主席提出的三條中的2條,評論比較獨特

對項羽的評論,也有正面的,比如清朝文人李晚芳(1691~1767,清朝廣東順德人)的評論是這樣的: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

不過,以上這些評論,全站在爭雄、做帝王、考慮政治得失的角度去考慮的,當然得從用人、道義、得失、帝王術、收買人心等等方面去考慮。項羽在某些方面的特點,的確是觸犯了權力爭奪的大忌,作為有志於政治舞臺有所作為的人,不得不去作細緻的考慮並總結經驗。


可是作為普通人交友的考慮,項羽能夠獲得的正面評價應該會多一些。比如,項羽對家人很好(虞姬)、對盟友仁義、對敵人殘酷、對叛徒瞧不起殺掉他們。僅憑這幾條,就比劉邦強。

劉邦對家人極不負責小人(無論妻子和孩子都可以犧牲掉),處理事情並不以感情來衡量,而是以厲害關係來衡量和考慮(所以臨死前才會殺掉在鴻門宴保救過自己的樊噲),劉邦自私自利,以利益得失為先,作為帝王也許是對的;

但是,絕大多數人打交道周圍的人,都是普通人,所以,找項羽那樣性格的人交朋友,遠離劉邦那樣性格的人,估計比較得到善終。

正因為如此,項羽在民間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同情,許多人稱讚他是真英雄。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懸疑大師/文(原創)


夜狼文史工作室


當然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蓋世英雄。項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一代英雄。楚亡後,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吳中(今江蘇蘇州)。年少時曾學習書法不成,又學劍,仍不成。立志要學「萬人敵」(就是能抵擋一萬人的本領),於是從叔父學兵法。但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時志向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項羽隨項梁在吳中舉兵響應。二十四歲的項羽,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臺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鉅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項羽率車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先派英布、蒲將軍帶領二萬精兵渡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隨後親率主力渡河,鑿沉船隻,毀壞炊具,燒掉營舍,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著名成語「破釜沉舟」的由來。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

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鉅鹿之圍。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鬥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鉅鹿之戰後,項羽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軍心渙散。章邯見大勢已去,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項羽卻在西進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繩池東)下令將這二十萬降卒全部坑殺。這時,另一路起義軍漢高祖乘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在鉅鹿,關中空虛,佔領了咸陽

羽大為不滿,率軍破關而入,進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北)。當時項羽軍四十萬,漢高祖軍不足十萬,雙方力量懸殊。漢高祖自度力量不敵項羽,便採納張良計策,拉攏項羽叔父項伯,親自到鴻門請罪。鴻門宴上,觥籌交錯中閃爍著刀光劍影。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舉起所帶玉塊,暗示項羽殺死漢高祖,項羽卻優柔寡斯,被漢高祖藉故逃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依靠強大兵力,暫時壓制漢高祖。

引兵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挾其軍事上的餘威,以諸侯上將軍自居,發號施令。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佔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封漢高祖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企圖限制漢高祖勢力的發展,使其不得東進。結果養虎貽患,導致漢軍勢力日後捲土重來。

項羽是一位超群的軍事統帥。他能征善戰,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為漢高祖進入咸陽,推翻秦朝創造了條件。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成,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所以,古人稱他「有百戰百勝之才

然而,項羽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餘。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項羽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缺乏遠見,不爭取同盟。又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離,軍心渙散。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以致屢失戰機,沒有鞏固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反而由盛而衰。所以,雖然項羽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最終也難以避免失敗


惡趣歷史談


首先項羽是一個沒有做到帝王但位居本紀之列毫不遜色的英雄人物。他起於貴族家庭,自小就有貴族氣質和雄心壯志,並且抓準時機、揭竿而起,幫助項梁運籌帷幄,勢力迅速壯大,在項梁去世後更是扛起大旗,戰功顯赫,威震雄風,崛起為西楚霸王。他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由”,“殺宋義”,“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東救齊地,西破章邯。而鉅鹿和彭城兩戰,更是他輝煌的頂峰。他的蓋世豪氣永垂青史,立志圖秦表現了他少年的豪氣,破釜沉舟展示了他生命的銳氣,痛別虞姬反映了他真愛的勇氣,自刎烏江書寫了壯士的志氣。司馬遷也讚頌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同時學界也有對他的性格缺陷、領導能力有限、政治手腕不足等方面有諸多的討論,對他最終敗於劉邦的原因做出形形色色的細緻分析。確實,他雖叱吒風雲、豪氣蓋世,但他剽悍滑賊之性,嗜殺如嗜食。秦吏卒心不服,就將20餘萬降卒全部坑殺,殺田榮不得便“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肆意殺人和屠城。而且脾氣暴躁、不會禮賢下士,沒有政治心機,最後眾叛親離,落得被逼絕路、烏江自刎的結果,著實讓人惋惜與深思。日本學者瀧川資言也感嘆道:項羽留給後人太多的喟嘆、太多的思考。項羽是個悲劇英雄,《項羽本紀》使人讀來“如直接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


國家人文歷史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霸王項羽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人傑,鬼雄”,也有人稱他為“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我則稱他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武夫”。\n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n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己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項羽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是坦然直率,而劉邦的性格特點是狡猾誣賴。從另一方面看,項羽驕傲、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而劉邦比較虛心、豁達,善於採納別人意見;在政治鬥爭上項羽非常幼稚,特別在鴻門宴上更是如此,對於一個敵將的放肆行為視而不見,更呼其為“壯士”且“賜之卮酒,賜之彘肩”相比之下,劉邦在政治鬥爭中老練,在宴會上不動聲色,全力取得項羽的諒解;項羽不會用人,劉邦善於用人;項羽比較殘暴,劉邦比他仁慈;項羽是軍事人才,善鬥力,彭城大戰,帶三萬人把劉邦打敗,而劉邦善鬥智。是的,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他演繹的那首《霸王別姬》成了千古絕唱,使得多少後來者扼腕嘆息,唏噓不止。\n

同眾多卑微的靈魂相比,他雖敗猶榮,雖死猶生!\n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n

——李清照


阿虎15225116017


項羽的好多行為乍一看荒誕不經,蒼茫大地每每讀《史記.項羽本紀第七》大惑不解,最近幾天,又 連啃了五遍,才慢慢走近(不敢說走進)霸王的內心世界,對項王評價如下,望各路文友斧正:


一、一個被仇恨迷失了雙眼的復國英雄。

許多文史朋友喜歡拿以下史實說事,只以為項羽少有大志:秦始皇帝巡遊會稽(今紹興),渡過浙江,項梁(羽之叔父)和項籍一同觀看,項籍說:“那個皇帝,我可以取而代之。"叔叔連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許胡說八道,當心全族要殺頭啊!"叔父從此覺得項籍不同於一般人。(讀者朋友認為項羽胸有大志這不錯,但如果認為項羽有稱帝之心就錯了,他的大志只是復國!復仇!謂予不信,請跟我來研修《項羽本紀》: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蒼茫大地平生最怕抄書,但這回做了一回抄書公,抄得滿頭大汗,讓我擦把汗,喘口粗氣,分析一下:

項羽學認字寫學,不成。放棄了,改行,學擊劍,又沒有學成。他笨嗎?不!何以言之?學書不成,學兵法,卻能略知其意,後來憑著“略知其意",打得秦軍、漢王等各路諸侯滿地找牙的人,能是笨人?他學萬人敵,做甚?

你再聯繫他的出生,項籍下相人(今江蘇宿遷),楚將項燕(項燕,這個名字如雷灌耳吧?當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也假託秦太子和楚將項燕他老人家的名字)之孫,項燕就是秦將王剪統六十萬大軍滅掉的。項氏世代為楚將,封於項,所以姓項氏。有點懂了吧?一個本該世襲繼續在楚國當大將軍的貴胄,現在國破家亡了,和叔叔一起淪落為通輯犯,背井離鄉,生不如死。(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到吳中不是為了欣賞江南美景,更不是為了泡妞。)

項羽本身年輕,沒已到壯年叔叔項梁沉得住氣,猴急猴急要去報仇,沒心情去讀書,甚至他最喜歡的兵法、武藝都沒太多心情去學,他一來到這個世界就苦大仇深,他的人生詞典上寫滿了“報仇!報仇!"他要找大秦帝國討回他老項家失去的一切!贏政你個狗日的!把你們家吃進去的都給我吐出來!你看懂這點,你就會明白:他為什麼殺主帥卿子將軍宋義(宋義啊,也許你的穩健是對的,但我急於復仇,沒有這個耐心,為復仇我家又搭上了哺育我成人的叔父項梁!),他為什麼在鉅鹿之戰各路諸侯作壁上觀時,敢破釜沉舟,率領楚軍以一當十,殺秦將蘇角,俘虜王離,逼涉間自焚而死。他是來和秦朝玩命的!你看,秦將章邯被勸降後,二十萬秦卒私下裡發點牢騷,項羽行事高效率,當夜把他們處死在新安。劉邦攻下咸陽,與百姓約法三章,深得人心,鴻門宴後被迫讓出咸陽,沒過幾天,項羽帶兵西進,屠毀咸陽,殺死秦朝國王子嬰,燒燬秦朝宮室(包括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不滅),把《樂》也燒掉了,使得孔老夫子辛辛苦苦修訂一生的《六經》少了一經(“經"是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後,把儒家著作神聖化的產物),只剩下《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怎一個慘字了得?

第一年十二月,項王才拿下咸陽。第二年正月,就自立為西楚霸王,在梁、楚地區九個郡稱王,建都彭城。同時分封天下。你贏政是牛人,你能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我項籍更牛,我能恢復六國,純粹還鄉團的做派。

項王被後代恥笑,還變成成語的是“錦衣夜行"“沐猴而冠"。嘲笑的是項王佔據咸陽不守,回彭城。連太史公也怪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地",《史記》原文是“背關懷楚",其實你聯繫上文項王的悲慘遭遇,你就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了,咸陽是他的傷心地,痛恨地,他住在那裡會寢食難安的!當然,他的毀壞文物,毀滅文化,屠殺平民這三大罪會把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作為文化人的李清照如果讀到這段歷史,還有沒有心情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哀婉詩句?

二、項羽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傻子。

項羽作為一代戰神,他彷彿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你看!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能舉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都已經敬畏他了。項羽鉅鹿之戰一戰成名,打得驚天動地。秦軍把趙軍圍在鉅鹿,諸侯作壁上觀,不敢動手。為什麼?怵了!項王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就急衝衝過河拼命來了,你千萬不要以為項王是愣頭青,他還講戰術,剛才一招是截斷楚軍後路、激發土兵鬥志的,讀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吧?對嘍!項王死敵韓信攻趙時也用過,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下面一招是派當陽君、蒲將軍圍困王離,九仗截斷秦軍通道,大破秦軍。此戰過於驚心動魄,乃至戰後項王召見各諸侯丶將領,進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隨後,又在漳水多次打敗秦軍名將章邯。下面講下和劉邦的開仗故事:

漢三年春天,漢王統率五路諸侯五十六萬人,東進伐楚。項王正忙著攻打齊國,他下令諸將繼續開打,自己率三萬精兵南下。結果呢?漢軍十多萬落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後來西北颳起大風,飛沙走石,救了漢王一命。漢王才率幾十個騎兵逃走。漢王在路上遇到兒子孝惠帝、女兒魯元,用車拉著一塊走,後來為逃命,把兒子、女兒多次推下車,老爹劉太公、呂后也被拘留。漢王多次被項羽吊打,最慘的一次老父親差點兒被項羽煲湯。項羽只敗了一仗,就是垓下之戰,一戰就喪失了一切:土地、愛妃(虞姬)、性命,結束了戰神傳奇。

項羽最大的失誤是不識人才。身邊的韓信、陳平均是將相之才,卻不被重用,後來都成了劉邦的左膀右臂!軍師範繒絕對牛人一個,不亞於張良,但被陳平用離間計氣走,範老頭子居然又氣又長毒瘡沒回到彭城就斃掉了。項羽手下還有一員大將,叫鍾離昧,也沒真正重用。手下項伯,作為劉邦的臥底,居然潛伏到項王自刎烏江也沒被發現。

對諸侯一頭的處置更是幾盡弱智。他是西楚霸王,手下諸侯卻慢慢地被劉邦收買,彭越的游擊隊以截他糧道,後方騷擾為樂趣,讓他吃盡苦頭,項羽手下愛將黥布居然也離他而去,叛降劉邦。

項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楚國四方都有戰事,每次只有他親自出馬才能搞定,他成了十足的110,必須隨叫隨到,不然就要壞菜!手下薛公、龍且、曹咎均是沛公、韓信的手下敗將!多次讓項羽損兵折將,疲於奔命,到了此時,項羽離死不遠了。

最後,韓信十面埋伏陣要了他的命。


蒼茫大地顧煒斌


如果要評價項羽,這得一分為二來評價。

首先,項羽是一個超級英雄。這得益於他的個人能力強悍上,主要表現為:

一是能征慣戰。項羽自己確實能幹,他的才幹我們概括成四個字:能征慣戰。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軍事家。一個沒有才幹的人,絕對工巧匠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也不例外。

二是少年得志。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二十四歲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的總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給他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他這一生,什麼好事都趕上了,什麼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歷跟經歷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人生中磨鍊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就會太相信自己了。

三是內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於自省,於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無自知之明。你看看,對一個說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說者”,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一個字:烹!這樣為人處事,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聽啊。我們普通的人也都是這樣,聽到不順耳的話總是心裡不舒服,聽到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

其次,項羽是一個不懂政治的過客。他用人手段的缺乏,導致了人才的流失,是最終在楚漢爭霸中失利的原因。

一是不善於用人。陳平曾指出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多不歸附項羽,估計除了得不到封爵行賞外,主要還是項羽不善用小人。鴻門宴前劉邦左司馬曹無傷眼見劉邦將為覆滅,暗中通信項羽,以求封賞。雖然曹無傷是典型的小人,但是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內線。但是項羽顯然不屑用這等小人,輕易就賣給了劉邦。

二是用人手段單一。學者閻盛國總結劉項在勸降方面的優劣認為:一是劉邦的勸降態度是積極的,主動的;項羽勸降是被動的,消極的。二是劉邦降城即以侯其將;項羽以人質威脅。三是劉邦對待投降的將士優禮有加,破格提拔任用;項羽大肆殺戮,很少利用。雖然其總結有不少片面之處,不過卻指出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項羽相比劉邦,多是運用戰爭這個單一的手段,沒有充分發揮勸降,收買,拉攏等多方面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