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最近看綜藝節目《育兒大作戰》,有位媽媽給我印象深刻。

這位媽媽創立了自己的教育連鎖機構,對女兒寄予厚望,從小教女兒唱歌、跳舞、鋼琴,為了讓女兒更優秀,她不惜一個月兩次坐飛機帶女兒去北京學習。還產生了帶女兒去北京定居的想法。這個想法遭到了丈夫的反對,丈夫則認為,培養女兒也沒有必要去北京,如果她去了,那家都散了。

這位媽媽培養女兒的決心和毅力確實讓人敬佩,說她是當代的“孟母三遷”也不為過。

但是在臺上,她反覆強調一句話:我要把我的女兒培養成精英,要她成為人群的中心。

這句話還是讓我倒抽一口涼氣。我感覺這位媽媽,可能誤解了精英教育的本質。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精英教育的內涵,遠遠不是簡單地學習幾門藝術。如果為了學藝,拋家離夫,似乎沒有必要。也許正是有著對所謂“精英”的執念,才讓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達到自己所認為的精英教育的目的。

身邊不乏這樣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成為精英,花大價錢讓孩子學習鋼琴、馬術、射箭、高爾夫這些貴族技能,爭先恐後地把孩子送去各種國際禮儀班,似乎學會了這些,就可以躋身上流社會,高人一等。

實際上,這不過是家長們自己勾勒出來的“偽精英”生活而已。

盲目追求精英教育,源於父母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和焦慮的心理。

就像這句話說的,“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前排的觀眾站起來了,後排的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到處是為孩子教育絞盡腦汁的父母。

有些家長認為,也許自己這一代就這樣了,但是一定不能讓子女重複自己的生活,就將自我命運無法改變的遺憾,寄託到孩子身上。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強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不是“水土不服”,是不是能夠學到真正的技能和知識。

而這些可能違背了精英教育的初衷。


在知乎上有個女孩留言:

我出身中產家庭,生活富裕穩定。我的父母並非精英,但精英思維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我從小就被作為“精英”培養,他們教導我貴族化的審美,讓我學習藝術、文學,千方百計地找文化名人們談話。


我念國際學校,交往朋友很多都是世家子弟,我身上的氣質也完全不同了,因為在這個環境下成長,我早已把自己歸為這個圈子的人。但實際上我不是,我沒有那麼強的經濟條件去支撐我的“夢想”。但我骨子裡也跟那些小富即安的人不一樣了,我很難再去過平凡的生活。


我是女生,長大成人後,不能依靠父母了,還想繼續維持這種生活,很難不被物化吧。因此我的精神一直處於分裂狀態,一方面我清高,過寫作、旅行、創作、攝影的生活,另一方面,我為了省錢在大學裡還身兼數職,做了家教做服務生,還要做代購。省下錢,穿著我唯一一雙Armani高定的鞋子,邁著沉重的步伐,嘴上卻輕盈地說,我馬上飛紐約/巴黎/倫敦,去古巴希臘旅行。


女孩的成長與最初父母為她設定的“精英”身份背道而馳。

在錯誤精英理念的浸潤下,這個女孩的思想被徹底物化了,能夠看出,她在分裂狀態下,活得很累。

而真正的精英教育絕不是單純的物質追求,精英教育培養的也不是拜金主義。

人們總是習慣於從表面風度、生活方式、精英技能上去理解“精英”,比如,會馬術,會打高爾夫,會彈鋼琴等等,要穿著高檔有品位,儀態得體有風度,這就對精英教育膚淺化。如果對精英表象抱有執念,那麼精英思維也必然會演變成對時尚潮流的追捧和迷戀,變得很空、很虛、很淺。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而精英教育理念一直是將社會責任、人文精神、科學素質放在首位,技能氣質修養在其次。很多家長都將精英教育本末倒置了。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談到精英教育的時候,沒有談什麼硬件條件,或者才藝培養,禮儀規範,而是提到了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主要鍛鍊的是學生的社會能力,如組織、協調、領導、合作等。耶魯大學三百年來培養了大批風雲人物,這與它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

可見,精英教育最本質的東西,反而不需要昂貴的教育支出,通過課堂和生活教育就可以獲得。

最近,由於國外疫情大爆發,很多留學生選擇回國。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令人不適的現象: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一位海外歸來的女留學生,在隔離點與工作人員爭執。原因是自己長時間沒有喝水,要出去買水。工作人員稱房間裡有水壺可以自己燒,女孩則說只喝礦泉水。工作人員耐心解釋,女孩最後竟然大喊“這是人權。”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無獨有偶。澳洲華人女子歸來,不按照防疫規定隔離在家,不帶口罩出去跑步,被發現後不認錯,反咬工作人員“騷擾”。後來調查此人是拜耳員工,年薪100萬。

這些人也算是受過高等教育,國外歸來後,自認為身份高人一等,想以此換取特權,享受特權,枉顧自己的社會責任。

不能忽視的是,不少家長,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不惜一切把孩子培養成精英,目的不過是讓孩子享有更多的社會特權。

在西方享樂主義和我國的“官本位”主義的雙重夾擊下,一些家長們培養孩子越來越功利化、利益化,讓一些孩子以為,成為精英,就是賺更多的錢,當更大的官,要與普通人劃清界限,享受更多的特權,這與精英教育的內涵嚴重背離。

真正的精英理念,是體現人的社會價值,是人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而不是享受多少特權。


真正的精英家庭是如何教育他們的孩子呢?

大家都知道,郭晶晶是不折不扣的豪門太太,按理說,應該是出入講排場,穿戴將名牌。而恰恰相反,她為人行事樸素低調,對孩子並沒有所謂的“富養”。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從最近的新聞看,夫妻二人帶著4歲的兒子出門到地鐵站做公益。從孩子身上,看不到出身豪門貴氣、豪氣,但是卻看到了良好的教養和品性。

他們沒有強調給孩子所謂精英技能的培訓,倒是處處可以看到他們一起做公益、去圖書館、博物館,甚至去農村體驗種田。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除此之外,姚明對女兒的教育也堪稱典範。他不會刻意給女兒穿很貴的名牌,而是帶著女兒一起去做公益。他的姚基金幫助了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女兒有時也會參與其中,跟著姚明去農民工子弟小學走一走。他希望女兒可以在年幼時,可以留下印象,體會到這種責任。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這讓我想到一位教育學家的觀點:美國很多精英家庭,會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讓孩子不會認為自己特殊,還有一些家庭,會自己掏錢,讓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亞的貧困地區當志願者,因為這些家長相信,真正的領導者必須瞭解下層社會。

精英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給普通家庭帶來一定啟示。如果把握住精英教育的本質,那麼,對孩子進行精英教育也並非需要很大成本,普通家庭就可以實現。

  • 精英教育重點教育什麼?

上文已經提到,精英教育將社會責任、人文精神、科學素質放在首位,而精英教育的核心應該是與人協作完成目標的能力。

家長不能單純地教孩子學會騎馬、彈琴、舞蹈、射擊這類技能,要重點引導孩子掌握這五種能力:

一是學會做事。培養孩子實幹的意識,教會孩子完成一件事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可以在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稍有難度的任務,鍛鍊孩子怎麼定目標、做規劃、實施推進,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學會做事。

二是學會做人。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激發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三是學會與人相處。讓孩子學會為人處世,與人溝通合作。

四是學會學習。學習不僅要學習各類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學習,提高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五是學會引領。精英教育必不可少的還有領導能力。可以培養孩子的氣度,擴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有更高的見識和學識,可以獨當一面,成為某一領域的領導者。

  • 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還能培養精英嗎?

有些家長覺得,這是個“寒門難出貴子”的時代,家裡沒錢,想要培養精英根本是天方夜譚。

鋼琴、騎馬、射箭、高爾夫?別讓“偽精英”耽誤了孩子

我對德國卡爾.威特的教育一直比較感興趣。

卡爾從兒子3歲開始,就開始帶他去各個地方旅遊。5歲的時候,他的兒子幾乎遊遍了德國的所有大城市,6歲的時候,已經被當地人認為是個有見識的孩子。後來,他的兒子還將遊玩過程寫成了遊記。很多人認為,卡爾把錢浪費在旅行上很不值得,還不如給孩子買吃的。

實際上,卡爾只是收入貧寒的牧師,但是他認為把錢用在這上面,帶著孩子去開闊眼界是值得的。他帶兒子的旅行,不是去享受,而是對當地文化和歷史學習的過程。

每次啟程前,他都會陪孩子翻閱大量書籍,瞭解背景知識,雖然住在比較便宜的旅館,一路上的收穫卻非常多。在卡爾威特的悉心的教育下,小卡爾最後成為了享譽全球的天才。

可見,經濟實力不夠,也可以將有限的金錢和精力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帶著孩子一起去看世界,去尋求更多的學習資源。


毫無疑問,精英家庭在培養孩子方面更有優勢。但是並不代表,普通的家庭就無法培養出精英孩子。

旅美學者薛湧在《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中提到:

過去的財富和權力,通過繼承而來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財富和權力,則是通過教育而來。富裕階層除了關注孩子學習成績外,更多的傾向於塑造創造力、想象力、領導才能、人文價值、藝術品位等等綜合性素質,使子女們在起跑線上就已經具備了高瞻遠矚的能力。等他們長大後,作為個體具有超人一頭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競爭中獲勝。


普通家庭更重要的,是深刻認識精英教育的本質,從精英教育的內涵出發,只要用心教育孩子,仍然可以使孩子將來擁有不輸他人的見識和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