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億債務壓頂 “差錢”的恆大與著急賣房的許家印

8000億債務壓頂 “差錢”的恆大與著急賣房的許家印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本就艱難的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據克而瑞數據,全國百強房企2 月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3243.3億元,環比降低43.8%,同比降低37.9%,創下近幾年單月新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至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金額累計同比下降35.9%;銷售面積累計同比下降39.9%。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通過“網上賣房”和“低價賣房”,僅2月份恆大就實現網上認購總套數99141套,優惠後房屋總價值超過1000億,成為極少數實現正增長的房企。


在疫情中銷售額逆襲,恆大是如何做到的?據瞭解,恆大是首家全面推行“網上購房”的房企,不僅全面公開參與“網上購房”活動的619個樓盤的房源底價,開啟新房價格透明化時代;還發布措施鼓勵全民化身“房產中介”,為恆大賣房。


不過,市場有聲音認為,大張旗鼓地搞“促銷”真不是許教授大方,或許是真的缺錢。


據傳,恆大在2020年至2021年間,將有大量債務到期。根據恆大2019年中報,截至2021年中期,恆大到期借款高達2340億元,而其總體負債超過8000億元。


只是,跟“欠債”形成反差的是,許老闆為發展“副業”,走多元化之路,“一擲千金”的“土豪”戰略。


1

許家印的“土豪”之路


早在10年前,恆大就開始了多元化戰略佈局,先後進入了糧油、乳業、礦泉水等多個產業。然而這些嘗試無一不是在花了大價錢之後,“草草收場”。其中,聲勢最大的莫過於恆大冰泉。


2013年1恆大足球俱樂部奪得亞冠,,彼時恆大冰泉廣告頻繁播放,牢牢佔據舞臺的“C 位”。


那時許老闆也很樂觀,他為恆大冰泉定下的銷售目標是“2014年賣到100億元、2016 年賣到300億元“。


自信的許教授在下一年又正式宣佈進軍糧油、乳業等快消領域。計劃投資1000億做產業,用“行業平均水平2 倍”招攬人才。風捲殘雲般,恆大的攻勢很快涉及到了整個快消行業。


但好景不長,恆大冰泉在3 年虧損40 億之後,便連同奶粉、糧油業務,被許家印以27 億的價格忍痛拋售。


回首恆大的多元化佈局,就是一部生動的“撒錢史”。只是,多元化所涉足的行業不同於房地產行業“簡單粗暴”,要站穩腳跟,精力和時間的沉澱必不可少。


2

土豪也缺錢


房地產行業有時候玩的就是“資本遊戲”,比拼到最後,無外乎就是融資能力,當然也包括控制融資成本。


自從提出“房住不炒”,並在2019 年首次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後,各種房地產收緊政策密集出臺,房地產企業的融資越來越受到嚴格控制。


央行直指房地產行業佔用信貸資源依然較多,對小微企業、先進製造業、科技創新企業等領域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強。


在2019 年最後一天,北京銀保監局發通知,防範房企槓桿率過高,對淨負債率畸高、經營策在降槓桿的大勢下,房地產企業面臨資金壓力愈發大了。


恆大發布的2019 年中期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由正轉負,為負456.22 億元,上年同期為淨流入183.13 億元。經營性現金流為負,反映出其來自主營業務的現金流入少於現金流出。


在這種情況下,恆大需要依靠更多融資來維持資金鍊運轉。


2019 年上半年,中國恆大向銀行等借款額達到2267 億元,同比增加29%;通過發行優先票據和企業債,融入了670 億元。中國恆大上半年融資活動所得現金淨額達到1347 億元。


當然,借錢有多“豪氣”,還錢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單是2020 年,恆大“還賬”的壓力就並不小。特別是恆大又殺入了另外一個極其燒錢的項目—— 新能源汽車行業。


根據天風證券研究所統計,2020 年房企需要償還的信用債規模2095.7 億元,其中恆大規模僅次於萬達,為258 億;2020 年1 月份房地產企業大量供應鏈ABS 集中到期,2020 年房企ABS 的償還量將達到2287 億元,恆大達到107 億;在海外債方面,恆大需要償還的海外債33.7 億美元,約合236 億人民幣。三者合計,恆大2020 年需要償還債務超過600 億。


3

玩把大的:入局汽車行業


做完糧油,恆大又把目標投向了汽車,宣佈3 年內繼續投資450 億,實現“世界汽車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目標。


“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大做強做成功。”許家印的策略很簡單,很粗暴。


佈局規劃年產能總計超過500 萬輛的十大生產基地,同步研發15 款涵蓋所有檔次的新車型,實現產品線全覆蓋,並與柯尼塞格合作年產1000 輛超跑。


而在此之前的十個月裡,恆大造車的觸角不斷延伸,幾乎全部是以投資入股的方式迅速完成了從整車研發製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再到銷售通路的全產業鏈佈局。


這期間,恆大先後斥巨資入主國能電動車、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上海卡耐新能源、德國汽車動力工程公司hofer、輪轂電機公司荷蘭e-Traction 及英國Protean 等相關企業,建設生產基地。車還沒開下生產線,恆大就入股了全國最大的經銷商廣彙集團,提前佈局汽車銷售渠道。


求快求大的“土豪”做派,讓許家印和其背後的恆大在短短數年之間坐穩中國地產界的前三把交椅,也讓其在數個多元化嘗試中不斷“撒錢”。只是,同樣的套路在造車領域是否能被“複製”,答案尚未可知。畢竟,造車背後需要的技術積累和沉澱,不單單是“錢”能解決的。


許老闆自己也說,過去專注於“蓋房子”的恆大,對於“造車”,缺人缺技術缺經驗“什麼都沒有,一窮二白”。跟那些在行業裡蟄伏几十年上百年的業內領袖企業相比,“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


去年10 月,在造車領域累計投入20 億英鎊的戴森關閉了旗下項目,究其原因是看不到新能源汽車的商業可行性。更不要說去年底因為財報而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的蔚來汽車了。坦白地說,投資新能源汽車很像一場馬拉松式的“大額風險投資”,時至今日,各家新入局的造車新勢力都還沒有擺脫“持續虧損的困境”。


對於“土豪出身”的許家印和恆大來說,與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錢不是“制約”其發展關鍵因素。


其中對於資源的整合和協作的難度遠大於“造房”。


“不差錢”許家印,為了實現多元化“夢想”,一路“撒錢”,頗有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豪氣。只是,“造車”顯然是個不僅僅有錢就能成的事,核心能力還是要修煉好“內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我消化和生長”,而這些都是單靠“錢”所無法解決的。


“有錢”的恆大,是時候把自己“歸零”,重新上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