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在贪官横行的封建社会中,清官在百姓中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千百年来,老百姓们为清官立庙塑像,香火不绝,“清官”已经成为百姓的一种期盼、一种信仰。如包拯、狄仁杰、海瑞、施仕伦、刘墉,都是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爷”。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形容的是旧社会的官场。贪官污吏横行霸道,贪污手段层出不穷,处在被侮辱和损害中的百姓们,此时迫切的需要有人能站出来为他们做主。清末小说家刘鹗却在《老残游记》中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与晚清

晚清时期官员的俸禄普遍偏低,以康熙时期俸禄为例,一名一品大员的俸禄是一百八十两,七品知县的俸禄只有四、五十两。换算成现在的说法,一两白银大概能折合成人民币200-300元,知县一年的工资大概有一万五千块钱,折合成月薪就是1250元,这还只是理论工资。如果被皇上“罚你一年俸禄”,基本就只能等饿死了,更不要说家里还有妻妾、师爷、长工、丫鬟等等,这些也都是开销。因为钱不够花,也就导致晚清时期的朝廷基本上是无官不贪的。

在如此需要一位清官挺身而出的时代,刘鹗为何说清官比贪官更昏庸迂腐呢?我们查阅古籍,参考古人笔墨的时候却发现,士大夫阶层对于清官的评价有些时候与百姓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刘鹗认为,清官的毛病在于道德上的居高临下,清官往往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问心无愧的,有了这种优越感后,断案量刑时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案件事实与人情世故统统被他们归为“乡愿”,不听陈情、不查事实,这种为官的心态是极其有害的。《老残游记》中就曾写到:

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刘鹗也在书中塑造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个看似清廉,实则刚愎自用、滥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并让他们办了许多冤假错案。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包青天


包拯与欧阳修

相较于刘鹗对清官的批判,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也早就提出了与之相近的观点。被百姓推为四大清官之一的包拯也曾受过类似指责,指责他的还不是别人,而是对他有提携之恩的“醉翁”欧阳修。

包拯因为荐人不当被贬到池州做知州。有一年闹水灾,欧阳修便上书对皇上说,这次水灾的原因实则是因为无能官员太多造成的,应该选拔一批没被重用的官员。而推荐名单中的第一个人,就是池州的知州包拯。欧阳修称赞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补益”。正是因为欧阳修的举荐,才有了后来的开封府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如此看重包拯的欧阳修为何又要指责包拯呢?

时间一晃来到几年之后,欧阳修在嘉佑四年突然写了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讲的是当时担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弹劾了两任三司使,宋仁宗听了包拯的话,还打算让包拯继任。本身欧阳修跟这两位三司使的关系挺不错,听到包拯这么一搞心里就不高兴了。包拯你把他们轰下台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紧接着你自己就要上任,这影响就太不好了,别人会觉得你是因为贪图官位才弹劾他们的,文章中写道:

夫心者藏于中,而人所不见;迹者示于外,而天下所瞻。今拯欲自信其不见之心,而外掩天下之迹,是犹手探其物,口云不欲,人谁信之。此臣所谓嫌疑之不可避也。

夫有所不取之谓廉,有所不为之谓耻。近臣举动,人所仪法。使拯于此时有所不取而不为,可以风天下以廉耻之节。

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欧阳修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对你包拯的节操很是赞赏,但是政事和做人是两个概念,做人重视道德没什么错,但是朝堂之上不能只凭道德来做事。你天生就争强好胜,但是学问又不行,朝廷上的事想的也不够全面。这也是为什么欧阳修觉得包拯做人尚可做官不行的原因。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施仕伦


康熙与施仕伦

康熙对清官应该说有着很深的理解,他在一道诏书曾说过:“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朱子云: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

康熙的意思很明确,清官多数都是很苛刻的,下属一般都很难做,为人清廉政策宽放才是最好的。清官不能有优越感,更不能一味的强硬偏执。

《施公案》是坊间流传的以施仕伦为原型主角的通俗公案小说,大致上讲的就是施仕伦任期中破获各类奇案的故事。在历史中,曾经有人向康熙举荐施仕伦出任湖南按察使,康熙是这么回答的:

朕深知仕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

大概就是说,朕知道施仕伦很清廉,但是做事很偏执,百姓向他告状,他肯定偏袒百姓。学子和官员争论,他肯定袒护学生。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公正,哪能偏执呢?施仕伦这种人,还是管国库合适。于是就给了施仕伦一个湖南布政使。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海瑞


结语

就如康熙所说,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意见多是体现在“刻”字上,除了在法度上过度刻薄,也体现在对部下和民众苛责上。清官在道德上一般都是有洁癖的,对于不能达到自己道德高度的人,都会指责为贪官或者小人。

我们揣测底层民众的想法,对清官的期许无非就这么几种,欺压百姓的要管,鱼肉乡里的要管,贪赃枉法的要管,无论事实如何,只要为百姓说话就是好官。虽然清官在社会中是值得标榜的道德楷模,但是在官场和政治中偏偏不适用。

我们并不是鼓励贪腐行为,而是需要像康熙说的一样:处事惟求得中。

政事与个人道德修养本身就不是一回事,政治就是学会取舍,除了道德的考量之外,也要对现实情况进行审视。一味的苛求“清”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以误勘误,否则得出的一切结论都是不实且荒诞的。


END.

大家好我是三野,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三野杂说。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关注呦~

对《老残游记》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老残游记”,就可以看到关于老残游记的消息啦!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清官比贪官更昏庸?看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怎么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