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商鞅用嚴格律法治國,梁武帝寬厚仁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古代因為法律制度並不健全,所以在具體的施政過程中,政治家施政策略就有很大的彈性,或寬或嚴,沒有一定之規。

當然,如果能夠寬嚴相濟,不偏不倚,肯定是最美好的一種局面。

但實際上,因為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一樣,統治者的個人魅力和能力也不一樣。這一點很難做到。

另外,有許多人對於政策寬鬆的統治十分推崇,認為在這種環境中,才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但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寬鬆的統治不僅不利於國家穩定,還統治者自身及國家帶來危害

當國家剛剛建立或者時局不穩,需要穩固統治的時候,就需要用較為嚴格的施政方針

諸葛亮在蜀國建立之初,不僅制定了較為嚴厲的法律政策,對於違背法律的人也進行嚴厲地懲處。

所以就有人批評諸葛亮很少寬赦他人的罪行。

但諸葛亮回覆他們說:治理天下要要用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他還用劉備說過的話來作為證據:

劉備曾經跟漢末名士陳元方和鄭玄交往,他們在言談中也沒有把寬赦當做一種有效的治國方法。

諸葛亮商鞅用嚴格律法治國,梁武帝寬厚仁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諸葛亮劇照


劉備去世後,跟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在諸葛亮北伐之際,因為當時一直下大雨,沒有及時籌措軍糧,他派人勸諸葛亮退兵。等諸葛亮退兵後,他又假裝吃驚:我們糧食充足,為什麼回來呢?

李嚴企圖以此來推卸責任。

諸葛亮拿出李嚴前面寫過的書信,李嚴理屈詞窮,只好認錯。諸葛亮就上書彈劾李嚴,把李嚴貶為平民。

九年春,亮軍祁山,嚴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嚴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嚴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嚴違錯章灼。嚴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於是亮表嚴曰:“……”乃廢嚴為民。《三國志·李嚴傳》

李嚴雖然很後悔,但他還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重新啟用他,只是諸葛亮直到病死五丈原,也沒有再任用他。

所以,諸葛亮管理的蜀國雖然是三國裡面最弱小的一個,卻能夠在面對其它兩個國家的時候並不落下風。

戰國七雄之中,秦國地處西部,雖然土地遼闊,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在戰國時期,秦國面臨很大危機,一直被強大的魏國壓著打。

在這種情況下,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諸葛亮商鞅用嚴格律法治國,梁武帝寬厚仁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立木為信


商鞅先是立木為信,取得秦國百姓的信任,隨後又發佈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律制度,獎勵耕戰。

對於在耕作和戰鬥中有突出表現的人給予重賞和升職,那些沒有軍功的舊貴族就不能繼承爵位。

對於敢於違反法律的人,商鞅毫不手軟,把太子的兩個師傅,一個在臉上刻了字,一個割掉鼻子。

所以,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為最後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反的是,一味的寬厚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生活。

劉表父子統治荊州的時候,幾乎每年都要發佈大赦的佈告,結果對治理一點用處也沒有。

劉表死後,曹操進攻荊州,結果荊州軍民上下無心抵抗,直接就投降了,把大片的領土直接就交給敵人了。

諸葛亮商鞅用嚴格律法治國,梁武帝寬厚仁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劉邦劇照


諸葛亮死後,費禕掌管蜀國大權,結果他事事寬大,對待投降的別國將領不加甄別,十分信任,不聽從蜀國將領張薿的勸告,結果被魏國降將郭循在酒席宴會上刺死。

憮戎將軍張嶷,初見費禕恣性泛愛,過於寵信新附,張嶷曾致書戒之道:“……如今明將軍位尊權重,應宜鑑知前事,稍為警惕。”然而費禕終為郭循所害。《三國志·張薿傳》

就像鄭國著名士大夫子產所說的那樣: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寬厚來使百姓服從。如果德行不夠的話,還不如嚴格執政。

嚴格執政就像烈火,百姓看到了就會害怕,所以很少有觸犯的,但如果你執政時就像水一樣軟弱,老百姓就會輕視瞧不起你,你的政策就不容易推行,所以寬容的政策很難推行。

所以,子產施政期間,雖然鄭國這個中等大的國家處在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但他仍然能用寬嚴相濟的政策使鄭國能夠不至於被吞併。

等到子產去世後,大夫子太叔代替他。太叔嫻於辭令,是個好的外交家,但他不忍心用嚴厲的政策,結果導致盜賊聚集,不得已他只能下狠心平亂,出現了更為血腥的結果,盜賊才稍微收斂了一些。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年》

所以,孔子才說,政策太寬鬆了,百姓就會怠慢,百姓怠慢了,就用嚴格的政策去糾正。

梁武帝蕭衍崇信佛教,十分仁慈,看見執行死刑的,就會留著眼淚寬恕他們,因此,梁國上下都不拿國家法律當回事,也不拿梁武帝當回事。

梁武帝沒有兒子的時候,曾經收養了弟弟臨川王的兒子蕭正德為子。誰知道,後來梁武帝有了自己的兒子。

諸葛亮商鞅用嚴格律法治國,梁武帝寬厚仁愛:慈不掌兵,情不立事

大梁皇帝劇照


蕭正德一看沒希望當太子了,竟然一氣之下投降了北魏。結果,北魏不拿他當回事,蕭正德竟然厚著臉皮又回來了,大概他也知道梁武帝這個大伯不會殺他。

果然,梁武帝一看他回來了,是有心疼又生氣,哭哭啼啼地罵了蕭正德一頓,就濤聲依舊了,蕭正德繼續在梁國當王爺。

梁武帝年老之後,侯景叛亂,蕭正德就跟侯景勾結把梁武帝包圍在文德殿,把這個一直寬厚對待他的大伯餓死了。梁武帝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經過侯景之亂,不僅百姓在動盪中深受其害,梁國也走上了窮途末路。

綜上,古代理智的政治家在動盪時期更傾向於用嚴格的法律政策來維護統治,而不是一味的寬厚。一味寬厚的結果很可能是身死政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