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白登山上,大雪纷飞,天气格外的寒冷,汉高祖刘邦带着仅剩下的万余人马,正等待着匈奴人最后的决定。

七天来,大大小小的战争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白天、夜晚,一刻都不敢大意。匈奴人的军队无边无沿,四个方向、四色人马,青、白、黑、红,在大雪的映衬下,给人以极强的压迫感。汉军的粮食已经见底,继续下去,将士们便将易马而食了。陈平派去收买匈奴阏氏的密使依然没有带来回信,大部队的援军也迟迟未能赶来,刘邦心中只恨当初自己轻敌冒进,才落得如此地步,堂堂楚霸王项羽已然命丧乌江边,难不成他刘邦便将气绝这白登山了么?

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正在此时,密使终于回来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在风雪中看起来是那么地温暖,瞬间如一股暖流般温暖了将士们的心,他们知道,他们终于要得救了。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匈奴的军队便缓缓地开出了一条”生路“。

已经围困汉朝皇帝整整七天七夜的匈奴冒顿单于为何会突然决定放了刘邦呢?他为何不趁机除掉刘邦,像后世的异族那样,问鼎中原呢?这还要从陈平的计策说起。


一、陈平之计

在与刘邦一同被困白登山的这几天里,陈平无时不刻不在想着办法,解救自己和君主刘邦。

根据他连日来的观察发现,匈奴的账中有一女子与冒顿非常亲密,他忙派人前去打探,这才知道那是冒顿最宠爱的阏氏,冒顿对她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于是,陈平建议刘邦,可以从这位匈奴阏氏入手,身为一个女子,自然不会拒绝让她更加亮丽的饰品,更加不会愿意看到冒顿攻占中原后身边多出无数的中原美女。果如陈平所料,匈奴阏氏见到如此多的金银饰品,简直爱不释手,当即表示愿解”白登之围“。

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很快,阏氏便找了个机会,对冒顿说道:“汉军援军将至,恐怕明天就要到了吧。如今汉朝皇帝被困于山上已经有七天了,却依旧看不出来丝毫的乱像,是不是有神灵在庇佑啊?我担心援军一到,我们可就腹背受敌了。”

冒顿闻听,问道:“那该如何是好呢?”

阏氏答道:“不如我们打开一个缺口,放他们走吧。这次我们出来收获也不少了,何必再冒那个险呢?”

冒顿一听,倒也是这么个道理,于是便一声令下,将刘邦放了。


看起来,冒顿好像一个”宠妻狂魔“,单纯听阏氏几句话,便做了一个如此重大的决定;实则不然,冒顿早在此之前,便已经对当时所处的环境作了细致分析的。


二、三大不利因素

对当时的冒顿来说,至少面临三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1、七天未能攻下白登山

匈奴人”人马合一“、御射纯熟,在平地作战,来如风、去似电,自然难以阻挡,然而说到攻坚战,却是他们最不擅长的。尤其当他们的对手是刚刚从楚汉战争中胜出的刘邦之时,即使拥有人数上的优势,冒顿也很难吃掉。结果,这一耗就是七天之久。

2、盟友失约

在这七天之中,冒顿的盟友——韩王信的手下王黄、赵利,却并未按照原本的约定,前来会和。这让冒顿有点心里发慌,他不知道二人是被汉朝军队堵住了,还是二人已经与汉朝再度合作,打算将他一举消灭。

3、刘邦援兵已到

警觉的冒顿不停地派出多路哨兵前去打探。此时,恰恰传来了汉军大部队已兵近平城、不日将抵达白登山的消息。

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在这种情况下,如若冒顿不能在一天内拿下刘邦,便有可能需要与汉朝的大部队硬碰硬了。即使匈奴最后胜出,这种战争的损耗,也是冒顿所不愿承受的。所以,权衡利弊之下,冒顿已有心撤军,恰在此时,阏氏提出了解决办法,冒顿便顺水推舟似地放了刘邦。


三、此役的影响

这场战役原本的剧本似乎更像是两个盖世英主之间的一场硬碰硬的对决,结果却由于冒顿的诱敌之计,导致了刘邦的轻敌冒进,演变成了一场包围与反包围的战争。

不过,在这场战役中,却使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可以说原本自信满满的两个人经此一役都开始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刘邦因原本就是劣势一方,自然不敢再轻言攻打匈奴,而匈奴人因为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拿下一个山头,从此,也不再发起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种形势下,汉朝人主动提出了“和亲”,即以宗室之女嫁予匈奴单于,以示交好之意,而作为“回礼”,匈奴人则保证不再出兵攻打汉朝的土地。只不过,这种保证时而生效,时而无效,匈奴人还是会时不时地骚扰边境,一旦匈奴发生大灾荒时,中原边境城市更是成了他们的“提款机”,而当汉朝在边境集结军队,意图重创匈奴人的时候,匈奴的大部队却又望风而逃了。总的来说,在“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到“马邑之谋”(公元前133年)之间的近七十年里,双方就是在这样一种“拉锯”似的关系当中,向前发展的。

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然而,经过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大汉朝已经由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帝国,而匈奴人虽然依旧是草原上霸主,但与汉朝的差距却越拉越大了。最后,汉武帝凭借几代先祖攒下的家底,疯狂与匈奴人“唆哈”,终于拖垮了匈奴人。


假使冒顿单于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当年的他是否会改变选择、问鼎中原呢?

答案也许依旧是不会,因为匈奴与汉朝的战略差距还是太大了。


四、匈奴与汉朝战力的对比

提起匈奴的战斗力,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他们比后世问鼎中原的很多异族都要强大,比如契丹、比如女真,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的后代刘渊时期的匈奴等等,但是在汉朝统治时期,匈奴却始终未能真正大规模的攻城略地,即使偶尔进城劫掠,也仍旧没有占城而居。

这其中,不但包括匈奴人没有强烈的向往中原城市生活的意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朝军队整体战斗力要远在匈奴人之上。

1、从人口上看,匈奴人同后世的异族一样,与中原地区相比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根据著名“汉奸”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的说法“匈奴人口不及汉之一郡”,当时汉朝的郡如同我们当今的省一样,人口跨度非常大,大郡人口可达二百万以上,而小郡则不过二三十万而已。

我们再根据《史记.匈奴列传》中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万”的说法来推测,匈奴的总人口应在100万-150万之间。而即便是汉初,汉朝人口也在1500万上下,即相当于匈奴人口的十倍。然而到了汉末,汉朝人口总数已达6000万左右。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人口约在4000万-5000万左右,可以说这个优势是压倒性的。

2、汉初的兵制

很多看惯辽史、金史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对比非常不感冒,毕竟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达不到巅峰匈奴的人口数量,而当时的大宋朝一样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压倒性优势的。但是,考虑到汉初的兵制,这个对比便完全不同了。

战国混战时期,过去并不太远,战国以来的“兵民不分”,或者说“兵民一体”的兵制依旧在汉初得以沿袭。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刘邦这些连大头兵都不是的人,可以在战场上耀武扬威。当时的兵制以及崇尚武力的民风,都使得汉朝人有极强大的战斗力。即便是那些文人、文臣也大都不是后世那种弱不禁风的样子。

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3、单兵作战能力

从上面的两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凭借数量上的巨大优势,汉朝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他们的优势却不止于此,凭借着强大的技术优势,他们甚至在单兵作战能力上仍然占有着巨大的优势。

曾经斩杀郅支单于,说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对此做过对比: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在陈汤看来,五个匈奴兵也就不过相当于一个汉兵,原因是他们的刀剑不锋利、弓弩也不强,即便是这些年来跟汉朝人学习,也不过三个顶一个而已。

也许陈汤话中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刀剑锋利、弓弩射程更远等等优势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在武帝大规模对匈奴作战的前十几年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卫青、霍去病满世界追着匈奴人打,甚至往往能以少胜多,就是这个原因。


水言水语

事实上,当年冒顿将刘邦困于白登之时,便已经认识到了这个差距。他的数十万匈奴大军,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都没能拿下刘邦的急行军,更不用说硬扛后面的近三十万援军了。不是说冒顿完全不想问鼎中原,只是实力实在是不允许他这么做。

读汉匈战争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主观地将匈奴的战斗力放大,而忽略了真正强大的汉朝。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匈奴,凭借的也不仅仅是中原文化及经济上的优越性,还有极为强大的军队战斗力以及后世所不具备的尚武民风。

匈奴有能力将刘邦困于白登,却为何没有像后世异族那样问鼎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