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让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

鹏友程


前言:关于诸葛亮在失街亭之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我们都是知道的。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当时,蜀汉政权可不是像末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那般模样啊。

尽管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失去了大批精英俊杰。可是,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尚有魏延、赵云、李严、王平、吴懿等沙场宿将,兼有关兴、张苞等后起之秀,虽不及蜀汉鼎盛时期人才之众,却也将才济济啊。

但是,诸葛亮却偏偏弃众将而不用,单单对未曾率军实战过的马谡情有独钟,对其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最终的结果,让诸葛亮大为尴尬。他不得不向后主上表请求自贬官职;为了安抚军中将士,诸葛亮只得忍痛割爱,挥泪斩杀了马谡。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如此重用马谡呢?

我认为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马谡的确是一个人才。

马谡是一个出色的参谋型人才。他久随诸葛亮身边,经常为诸葛亮出谋划策,贡献出了不少好谋略,尤其以诸葛亮平定孟获叛乱时提出的“攻心为上”之策,最得诸葛亮的欢心。

因此,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之后,对马谡更为器重。

但是,诸葛亮不像先主刘备那样有识人之明。他不能看出马谡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将领。诸葛亮派马谡作统军大将去守街亭,正是弃其所长,而用其短,结果必然会让人痛心疾首的。

诸葛亮让马谡去守街亭,正如战国时期那个成语“毛遂自荐”中的主人公的最终悲剧一样。

秦国猛攻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梦国求援。门客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平原君带自己一起去。一开始,平原君并不想带毛遂去楚国,最后只是为了凑够随行人数,才勉强同意毛遂跟自己去了。

谁知道到了最后,就是这个毛遂挺身而出,把大事给办成了!

于是,平原君就认为毛遂了不起。当然,毛遂是很了不起。毛遂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可平原君却在后来同燕国的战争中,极力推荐毛遂担任大将,去进攻燕军。

毛遂极力推辞,平原君和赵王却认定毛遂很合适。

结果,一个优秀的外交家,统率赵军去打仗,一败涂地。兵败之后,毛遂只得自杀而死。

诸葛亮用马谡,就跟赵国让毛遂当大将是一样的情况。

第二.诸葛亮的意图是培养心腹亲信。

诸葛亮在蜀汉统治集团中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

早期的情况就不说了,关羽、张飞之流对这个年轻的书生肯定是不服气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也并不是单独把后主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托孤重臣还有李严。而且,刘备要李严统管内外军事。

诸葛亮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自然要排斥异己,大力培植亲信党羽。

而夸夸其谈、才华出众的马谡,自然成为诸葛亮的重点培养对象。

应该说,诸葛亮在排斥异己方面作的有点儿太过了。

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被罗织罪名,夺去兵权,削职为民。




先主刘备时期,镇守汉中、独挡曹操的大将魏延,也被诸葛亮削夺兵权、长期雪藏了。

然而,诸葛亮重用自己的身边亲随,像马谡、杨仪等人,历史证明都不堪大用。

结语:诸葛亮重用马谡,一是因为马谡作为参谋助手,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二是因为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诸葛亮一心想培养马谡,以便在马谡立下军功之后,提拔重用,能够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只不过是事与愿违罢了。马谡辜负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服众,只得挥泪斩马谡了!


品茗读史


能入诸葛亮法眼并被其委以重任的人,肯定不会是平庸之辈,马谡自有着他的过人之处。

街亭虽小,但却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左右一场战役成败走向的战略要地,极具军事价值。

刘备临终曾专门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在此忠告言犹在耳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选派马谡镇守衔亭,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绝对信任。

马谡从地方官做起,先后出任过县令和太守等职。“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自幼便好读兵书,通晓兵书战策,对军事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看法,深受诸葛亮器重。

诸葛亮在出兵平定南方叛乱时,还曾特地向马谡问计,马谡清醒的建议道:“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的建议成为诸葛亮此次军事行动的指南,取得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良好效果。

马谡出色的军事理论才能令诸葛亮赞赏不已,在伐魏的军事行动中,他特地把马谡调到帐下任参军,并“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也很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常思报答,因而临阵请命,愿担驻守街亭的重任。

其实当时军中的众将领一致看好魏延和吴壹等久经沙场的宿将,对战场实战指挥经验欠缺的马谡并不感冒。

“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前,”结果造成“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的严重后果,诸葛亮也为此懊悔自责不已。

诸葛亮之所以“违众拔谡,”主要还是马谡华丽的军事理论才能蒙蔽了诸葛亮的双眼,从而忽略了其实战经验欠缺,从没担任过独挡一方的主将的致命缺陷。致使蜀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马谡是理论上的巨人,实战中的侏儒。目光如炬的刘备就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虽然睿智,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同刘备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





大河桥下流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吹捧到天上了,俨然神仙一般。但诸葛亮终究不是神仙,所以才有马谡街亭之失!

马谡纸上谈兵,可能说得出很多头头道道,但其人从来就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第一次出征,诸葛亮让马谡驻守咽喉之地,让人费解!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

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诸葛自信。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像被冷藏了一样。

刘备进军益州,带着庞统。

中途庞统落难,益州遇到麻烦,才让诸葛亮带着赵云、张飞等前去救火。

汉中之战,刘备带着法正,后来战事胶着,才让诸葛亮前去增援。

夷陵之战,刘备干脆将诸葛亮丢在一边,自己披挂上阵。

由此诸葛亮肚子里积蓄着一股怨气。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准备大干一场,重现当年赤壁之战的光环。

马谡常年跟着诸葛亮,视诸葛亮为父辈。

诸葛亮视马谡为心腹。

再加上马谡平时与诸葛亮交谈,让诸葛亮赏识。所以,诸葛亮初次出兵,就让 马谡出阵守咽喉之地,希望马谡能建功立业,更希望自己旗开得胜。

当时诸葛亮身边诸如魏延、吴壹等老将是守街亭咽喉之地最合适的人选,诸葛亮对此弃之如草芥。

诸葛亮放着老将不用,而偏偏要启用马谡这样初出茅庐的亲信、心腹,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赏识与自信。

二,挑战刘备。

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叮嘱诸葛亮说,马谡其人夸夸其谈,不可重用。

诸葛亮不信邪,偏偏让马谡守街亭。

诸葛亮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在知人善任方面比刘备强。

对于诸葛亮这一乖张行为,习凿齿指责说,诸葛亮当面接受了刘备的训诫,过后又不遵守刘备的叮嘱,“违明主之诫”!

习凿齿又说,诸葛亮作为宰相,想成就大业,又不能知人善任,这是很难有作为的。

三,培植亲信。

诸葛亮重用马谡,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的人员,对照起来看,暴露了诸葛亮培植亲信的野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从史料看,刘邦就没有推荐过、重用过向宠,也没有称赞说向宠能力出众。

在军事方面,刘备倚重李严,并交代让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除了李严,刘备重用的还有魏延,占领汉中,刘备让魏延驻守汉中。

诸葛亮《出师表》中还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刘备生前就没有提起过。

刘备重用的人,诸葛亮从来不提;刘备没有提到的人,诸葛亮却言之凿凿,说是刘备“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如此这般,只能说明诸葛亮为了培植亲信不择手段。

综上所述:诸葛亮让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暴露了诸葛亮不能知人善任的短板以及培植亲信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