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竇嬰是漢武帝祖母竇太后的親侄子,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頗有賢名,由於任性正直在景帝朝沒有受到重用。武帝即位後第二年,任命竇嬰為丞相,自此竇嬰成為漢武帝手下第二任丞相。

元光四年(前131年)十二月,漢武帝下令將竇嬰斬首示眾,自此竇嬰成為武帝朝第一個被殺的丞相,那麼武帝為何要置竇嬰於死地呢?

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竇嬰劇照

竇嬰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受到漢武帝重用?

竇嬰性格耿直,喜歡交朋結士,在文帝朝擔任吳國國相,後因病免官。景帝即位以後,竇嬰任詹事。景帝三年竇嬰因反對立儲梁王,得罪了竇太后,為此竇嬰以借病為由,辭官回家。後來竇嬰因平定七國之亂立下大功,授封魏其侯。

竇嬰重情重義,他把景帝賞賜給他的黃金放在走廊下,讓他手下的將領隨意自取,七國之亂平定以後,一些遊士賓客都爭先恐後投奔竇嬰,景帝還任命他為太子劉榮的老師,劉榮被廢時,竇嬰強烈反對景帝廢太子劉榮,卻以失敗而告終,竇嬰一怒之下請病假,到南山隱居了好幾個月,由於竇嬰的任性,他失去了景帝的信任,與丞相之位擦肩而過。

雖然竇嬰在齊國之亂中立了大功,由於他任性、耿直,不善於玩權術,致使他不受景帝重用。

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衛綰被免職,漢武帝任命竇嬰為丞相,那麼在文景兩朝不受重用的竇嬰,為什麼能夠得到武帝的重用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漢武帝劇照

1、竇嬰尊儒

少年天子漢武帝即位以後,竭力推崇儒學,因為儒家學說更利於他的統治。不管是竇嬰也好,田蚡也罷,他們與武帝志同道合,政治觀念相同,竇嬰能夠受到重用跟他愛好儒學有著密切的聯繫。

2、田蚡讓賢

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他一心想當宰相獨攬朝綱,但是田蚡手下的門客籍福勸誡他說,不可操之過急,竇嬰的資歷和聲望,都是他不能夠相提並論的,現在天下有才之士都歸附竇嬰,如果皇帝任命他做丞相,切記一定不能接受,要把位置讓給竇嬰,竇嬰做了丞相,皇上一定會讓他做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地位相當,這樣一來田蚡可以贏得讓賢的美名。

田蚡採納了籍福的建議,託姐姐王太后向武帝說明了情況,武帝任命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田蚡野心很大,他只是為了迴避輿論,暫時讓賢。

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漢武帝劇照

竇嬰被殺之因

1、竇太后的逝世,讓竇嬰失去了靠山

竇太后是西漢歷史上非常有權勢的一位老太后,她篤信黃老之術,竇太后自己信奉黃老之學還不夠,她還要求太子和竇氏宗族也要信奉黃老之學。漢武帝即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跟竇太后的理念相沖突。

竇老太后一怒之下,把上層領導進行大換血,重要職位都換成自己的親信,御史大夫趙綰和郞中令王臧被逼自殺,竇嬰、田蚡被免職,竇嬰此時在丞相之位才一年。

漢武帝即位之初沒有實權,政權在竇老太后手中,漢武帝此時才十七歲,他不著急對付祖母,畢竟竇老太太已是垂暮之年的老人,對於漢武帝來說對祖母讓步是最明智的選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也就是漢武帝即位的第七年,竇太后去世以後,漢武帝開始清除竇太后殘留勢力,竇嬰作為竇氏外戚派核心人物,自然首當其衝,自此竇嬰的政治生涯也宣佈結束。

竇太后去世的當年,武帝任命田蚡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就是沒有竇嬰的份。

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竇太后劇照

2、受灌夫拖累

竇嬰有一個愛好,喜歡養門客,在他得勢時,門客眾多,現在他是失勢的外戚,門客紛紛離開,跑去歸附田蚡。但是灌夫卻是個例外,他像往常一樣常常來看望竇嬰,給了失勢的竇嬰極大的安慰。

灌夫本來在武帝身邊擔任太僕,後來因為酒後毆打竇太后的兄弟竇甫,又因犯法被免職,閒居京城無所事事。灌夫靠近竇嬰,自然是想通過他結交權貴,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相互取暖。

灌夫和竇嬰結交權貴心切,一天他們和田蚡約好第二天一起喝酒,結果田蚡根本沒有當回事,這讓灌夫非常氣憤,在酒宴上任性的灌夫用話諷刺田蚡,讓田蚡頗為不滿,竇嬰把灌夫請了出去,並跟田蚡賠禮道歉,後來田蚡跟竇嬰一直喝酒聊天到天黑才離去。

田蚡看明白竇嬰是想巴結他,於是趁機派人向竇嬰索要城南的田地,竇嬰一怒之下大罵田蚡仗勢欺人,灌夫知道後,也大罵田蚡。為此灌夫、竇嬰與田蚡埋下仇恨的種子,田蚡自此開始打擊他們。

元光四年(前131年)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文武大臣都來參加田蚡的婚宴,灌夫認為自己因為喝酒多次得罪田蚡,所以他不想去,結果被竇嬰死拉硬拽參加了婚宴。

酒宴上賓客相互敬酒,新郞田蚡敬酒時,客人紛紛離席表示尊敬,當竇嬰敬酒時,一半的客人沒有離開席位,只是稍微欠了欠身。灌夫向田蚡敬酒時,田蚡也是欠了欠身,沒有離席,而且酒也沒喝完,讓灌夫非常窩火。

後來灌夫在向灌賢敬酒時,灌賢一個勁顧著跟程不識聊天,沒有注意到灌夫,灌夫一肚子氣爆發了,他大罵灌賢和程不識,田蚡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皇帝寢宮和太后寢宮的警衛隊長,你當眾辱罵程將軍,你把李將軍置於何地?

灌夫說:就算你今天把我殺了,我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程將軍和李將軍。

賓客看見形勢不對,都紛紛找藉口溜走了,田蚡一怒之下藉口酒宴是太后下令舉辦,灌夫在酒宴上鬧事是對太后的不敬,把灌夫全家逮捕。

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灌夫劇照

竇嬰隨即上書漢武帝為灌夫辯護,說他是酒後失言。漢武帝召集文武百官到太后宮中辯論,大家到了太后宮中,田蚡、灌夫互相攻擊。

其實漢武帝打心裡支持灌夫和竇嬰,但是他又不想得罪王太后,只能召集大臣到太后那兒辯論。武帝想學父親那套,借用大臣們的手把事情擺平,結果大臣們畏懼王太后,都不敢發言,這說明竇嬰的悲劇已經註定。

3、景帝遺詔成為催命符

辯論結束後不久,武帝到王太后宮中請安,王太后一哭二鬧三上吊,以絕食來要挾武帝為她孃家人做主,武帝沒有辦法只能下令逮捕竇嬰。

臨危之際,竇嬰拿出先帝的遺詔,其實遺詔並沒有特殊的涵義,就是說:當你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不方便向皇帝呈報時,你可以拿出遺詔,直接稟告皇帝。

漢武帝聽聞竇嬰有遺詔,立即派人去調查,遺憾的是在宮中沒有找到遺詔的存檔,歷來皇帝的詔書一式兩份,宮中不可能沒有存檔。

更奇怪的是這道詔書只有竇嬰的家臣蓋章加封,遺詔事件爆發以後,竇嬰的政敵紛紛彈劾他偽造先帝遺詔。

武帝朝重臣竇嬰,儘管手握先帝遺詔,卻依舊逃不掉被殺的命運

漢武帝劇照

最後漢武帝為了不得罪王太后黨羽,下令於元光四年(前131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在渭城大街上將竇嬰斬首示眾。

元光四年冬,魏其侯嬰有罪棄巿。春三月乙卯,丞相蚡薨。——《漢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