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給皇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老爹卻指出這事暗藏禍端

漢景帝繼位,任命晁錯做了御史大夫,大概相當於副丞相,政治地位很高。


這時候晁錯正式向漢景帝提出了削藩,他說,齊王封地一共有七十二城,楚王的封地四十城,吳王封地也多達五十城,齊、楚、吳三家就佔了大漢的半壁河山,每年可以收取大量賦稅。

他給皇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老爹卻指出這事暗藏禍端

而齊王、楚王、吳王幾個人,要麼是庶出,要麼只是同宗的兄弟子侄。最典型的就是現任的吳王劉濞,他只是漢高帝劉邦的侄子,憑什麼享有富庶的吳國?另一位楚王劉戊,只是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孫子,與漢景帝的關係更疏遠。

晁錯又特別提到,當初吳王劉濞因為兒子的緣故,對朝廷心存怨恨,依法早就該殺年,漢文帝寬恕了他,他卻不思悔改,平時鑄錢煮鹽,大肆斂財,用來聚集亡命之徒,加緊反叛的準備。

然後晁錯說出很有名的那一句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晁錯的意思是:諸侯國的勢力眼看著越來越強大,現在開始削藩,他們可能會造反,如果不削藩,他們遲早也會造反。說白了,就是長痛不如短痛,諸侯造反遲早都要發生,趁諸侯們還不具備與中央抗衡的實力,越早動手,付出的整體代價就越小。

他給皇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老爹卻指出這事暗藏禍端

漢景帝拿不定主意,徵求公卿和列侯的意見。茲事重大,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亂子,所以眾人都不敢承擔責任,不敢貿然表態。

只有大臣竇嬰站出來表示反對,晁錯因此與竇嬰生出矛盾。

還有一個人明確對晁錯表達了反對的意見,而且是用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

此人就是晁錯的父親。聽到晁錯主張削藩,老人家立刻從老家潁川趕到京城,責問兒子為什麼要搞削藩:“當今皇帝剛剛登基,你就幫助他搞這一套,弄得人家骨肉疏遠、怨聲不斷,你究竟是為了什麼?”

晁錯向父親解釋說:“不這樣搞,天子沒有尊嚴,劉氏的宗廟不會安定。”

晁錯的父親說:“你這樣搞,劉氏的宗廟是安定了,我們晁氏家族可是禍在眼前了。現在我要和先生告別。”

那以後,父親服下毒藥自盡,臨終留下遺言說:“我不忍心看到禍事降臨。”

他給皇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老爹卻指出這事暗藏禍端

在這裡,晁錯的父親考慮的不是削藩的政策對不對,而是這個建議可能給晁錯和自己一家人帶來什麼樣的惡果。後來的事實證明,晁錯的父親很有先見之明。

漢景帝三年正月甲子日,吳王劉濞、膠西王劉卬、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一齊舉兵反叛,七國之亂從此開始。

此時晁錯的父親自殺才十幾天。

七國之亂的首領就是吳王劉濞,他在廣陵最先起兵,率領吳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與楚王的軍隊會合。當初劉邦擔心五十年之後劉濞會造反,對他提出一番忠告,可惜劉濞沒有牢記在心,至此,劉邦的預言不幸言中。

漢景帝得到消息,很快宣佈大赦天下,派太尉周亞夫率兵討伐,同時要在皇親當中找一個可靠的人,協助太尉周亞夫出征。

他給皇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老爹卻指出這事暗藏禍端

竇嬰是皇太后的侄子,漢景帝的表兄弟,有能力,漢景帝想重用他。此前竇嬰因為皇太子的事,得罪了竇太后,所以藉口自己身體不好,不想出面。

漢景帝急了,“如今國家形勢危急,你怎麼可以謙讓?”

於是竇嬰不再退縮,漢景帝任命他為大將軍,和周亞夫一起出徵。

於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