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无所谓善恶,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这种范畴对他不适用”。

这是萨特对于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的评价。书中塑造了莫尔索这样一个,离经叛道而又极其荒谬的角色。所谓“局外”,是采用了互文的手法。

(一)、最虚妄的人,最真实

“真放肆不在饮酒放荡,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莫尔索在常人眼中,一直是荒诞不经且麻木不仁的存在。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活着最重要的是幸福。结合《局外人》的创作环境,也就是加缪正在参加反法西斯运动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作者眼中的社会缩影。战争,往往最能发人深省,更何况是世界大战。

《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1. 冷漠面对亲人离去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作为小说的开篇,这句话奠定了作品的脉络走向,也不难发现作者加缪的笔锋之犀利。他就如同《活着》的作者余华一般,手中拿着的不是笔而是尖锐的手术刀。

俗话说,母子连心。小说的主角莫尔索,对于母亲的死亡是如此的稀松平常。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毫无关联,甚至是母亲何时离世的他都不清楚。

并且,他也不想知道。所有人都在指责莫尔索“不愿再见母亲最后一面;也没有感天动地的啜泣”“守灵之夜,还能安然入睡。尽管陪伴他的有香烟,牛奶和咖啡。”

在所有人的眼中,莫尔索都是冷血的存在。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半点人性,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但莫尔索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状态去面对母亲的死亡。并且还急不可耐的开展自己的娱乐活动。

莫尔索的行为近乎触犯了众怒,大家都以鄙夷的眼光看待这个如动物般的禽兽。乌鸦尚知反哺,羔羊还知跪乳。可以说,莫尔索连动物都不如。他对自己的女友亦或者邻居,都是这种冷漠的状态,好像世上的一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

2. 佛系对待工作事宜

“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这是莫尔索,对于领导好心为自己布置前景时所说的话。郭德纲说“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显然,莫尔索已然占到了七分。

《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他的领导有意想将其安排到巴黎工作,但莫尔索对此非但不以为然却还用鄙夷的眼光看待此事。就现在而言巴黎仍旧是“时尚之都”,在那时同样是一颗法兰西明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莫尔索一直生活在偏僻的边远小城,当一个地位最低的小职员。而当幸运扣响了大门时,他莫尔索将其拒之门外。如果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想着能够去大城市发展。或者至少要保持对领导的起码尊重。

即使,拒绝别人的好意也不该如此直截了当。而且上司在莫尔索母亲去世时,便对他心怀不满。此刻还能够不计前嫌的想重用他,结果被当场打脸。莫尔索的种种行为,都与正常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正是这种荒诞不经,才最深刻的反映了二战时期的社会现实。当时,德国纳粹和日本相互勾结世界各地都不得安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自然会使正常人的心理发生些许扭曲。作为反法西斯的一员,加缪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现实,并在莫尔索身上展现出来。

(二)、追求与众不同,反抗世俗眼光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表里如一。人是群居动物,他们害怕被整个社会所抛弃,所以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加缪的这段话,恰恰是莫尔索身上的真实写照。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欲活着,丝毫不在乎旁人的眼光。所以,他比很多人活的更纯粹更真实。

1. 死在了世俗之手

莫尔索的一生,是在彷徨中挣扎的度过的。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息息相关。而母亲的亡故,便是所有事物的开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则。

《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如果一旦有人不遵守,违背了社会约定则将会被视作异端。莫索尔将母亲赶出家门,送到敬老院,这其实同母子关系有很大的因素。母子二人没有多余的话说,并且莫索尔的薪资也无力抚养年迈的母亲。所以,不如将其送往有专人照看的养老院。

关于他对母亲死亡的无动于衷,恰恰是因为他太过于痛苦。“能说出来的经历,不算作苦难。”莫索尔的种种作为,只是不想让旁人看到他内心的脆弱。他用平淡无奇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伤悲。

这种性格,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犟”。他固然知道,人们喜欢听什么,他做什么才能被人们接受。但他却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对待女友也是如此。面对女友的结婚请求,他总是表现的漫不经心。

面对死亡,他也是这种态度。“一路坎坷走来,势必嫉恶如仇。”虽然莫索尔没有这种精神,但他却异于常人般的参悟了社会的生存法则。并且,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他只是想要单纯、纯粹的为自己而活。

2. 在冷漠中潇洒的活着

如果不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观点来过活,那么就是荒诞不经。莫尔索就是这种人,但他并不是荒诞。而是具备了极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所有事情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人活一世,不能过分委屈自己。

《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莫尔索生活的恣意洒脱,活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所以在他濒死之时,仍然觉得“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但更多人选择的是明哲保身以求成全。

清醒的人最荒唐,莫尔索是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事物。他并没有被现实中的泥泞所羁绊,而是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观念。在其他人眼中莫尔索是荒诞的,而在莫尔索看来那些所谓正义的人更为荒诞。

他们不过是披着正常人的外衣,去做一些毫无意义之事。就像在学生的住宿生活,大家都在睡梦中而只有你自己醒来了。那么,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别人会因为你的嘈杂扰了清梦,而将你孤立。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毫无疑问,莫尔索没有爆发。而是以他特有的冷漠抗争法,与所有的世俗观念相抗衡。尽管败的体无完肤,但莫尔索从无后悔之意。在他眼中,自己是最幸福之人。

(三)、孤独的斗争者

这个局外人既是代表了莫尔索“围观者清”的心理状态,同时又代表了社会上的这一群人。莫尔索不愿意委身求全,所以他选择了抛弃社会,无论在何时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1.坦然面对死亡

“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这是在误杀阿拉伯人之后,法庭对于莫尔索做出的评价。如果母亲的死和工作安排,都是“身外事”,那么对于审判这可是切切实实的关乎到莫尔索自己的命运。

《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我听见椅子往后挪的声音”,他从不屑于为自己辩护,反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许多微末事物当中去。而审判长也没有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案情当中,却更多的关注于莫尔索的性格。

在他们大量调查取证以后,认定了莫尔索就是一个麻木不仁之人。所有人,对于他的评价都是吝啬和冷血。由此法院认定,莫尔索就是故意杀人。他们在法庭上对莫尔索咆哮不止,在背地里对他百般诋毁。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放在莫尔索的身上同样适用,他们见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当时那个阿拉伯人拿出了刀子,要置莫尔索于死地。所以,他才开了第一枪。而后,因为过于激动他才又连开了四枪。

2.至死都为自己而活

“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对于关系到自己生死利益的事,莫尔索也并未表达出任何的热衷。他知道人们想听什么,也知道该如何才能活命。但他拒绝卑躬屈膝的求生,而是表现出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所以莫索尔内心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无法将心比心,推心置腹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试问,谁的母亲故去哪个当子女的能不痛苦呢?他的所有做法,恰恰证明了他内心的巨大伤痛

《局外人》:冷漠不是无情,常理也不是真理,判断不能只靠推测

四、结语

莫尔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他从未将自己置身事外。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借着接踵而来的事件表达他对于社会的反抗和斗争。

所谓荒诞,其实是他拿来对抗荒诞世界的武器罢了。莫尔索无牵无挂,一生只为自己而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缺少付诸行动的决心。其实,他是二战时期那些孤独的法国人之写照,在畸形的社会上他们选择了“局外人”的身份,却又是真正的“局内人”。

参考文献:

《局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