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歷史評價卻很高?

三叔小記


我發覺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吹噓歷史人物,啥叫極高的歷史評價,是多高?

歷史上,廟號仁宗的皇帝,有三位,其中宋仁宗,在位41年,明仁宗,在位10個月,清仁宗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兒子永琰嘉慶皇帝。


這三位仁宗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口碑,都還不錯,如果給這三人排個位置,大概也是按照歷史順序,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但在皇帝這個職業上,算不上彪炳千古,也不是昏聵暴君,只能說,是普通的過度型皇帝,一生也是勵精圖治,但也沒有特別大的作為,題主用歷史極高評價來說,這從而說起?

回題者,也喜歡順勢吹噓,把平庸的作為,也寫成了仁宗了不起的成績。

明仁宗,在位只有10個月的時間,但皇太子當了二十多年,可這二十年太子當的實在窩囊,基本都被他爹明成祖的考核當中,因為明成祖更喜歡次子朱高熙,想讓更像自己的次子繼承大統。所以明仁宗一生謹慎兢兢業業,好幾次差點被明成祖廢掉,最終得益於明朝文官制度對太子的扶持,以及他生了一個明成祖喜歡的好孫子朱瞻基,順利登基。


如果說,明仁宗有什麼好的評價,那就集中在一個字身上,仁。明仁宗長得胖,愛讀書思考,不善騎射,打小受到朱元璋的喜愛,性格溫和,沒有急脾氣爆脾氣。這是明仁宗沒有被廢掉的原因之一。

仁宗的仁,體現在,在用人方面,明朝著名的三楊,就是從明仁宗開始重用,成為明朝中流砥柱的重臣。

歷史對明仁宗有一個評價,說仁宗,太能裝孫子了,一裝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從燕世子到皇太子,一直撲哧撲哧的裝,直到把明成祖熬死。

他不著急,就慢慢熬,也不犯錯,小心翼翼地服侍明成祖,直到繼承太統。

所以我認為,明仁宗是明朝皇帝中很好的過度者,溫和勤勉的皇帝,同時知人善用,對建文帝年間的臣子,也給他們機會,和後來的明宣宗,10年時間,構成了仁宣之治,對比明朝後期的奇葩皇帝,明仁宗算得上是明朝能排前五的皇帝。


武林之低手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原因就在於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即位時間不長卻奠定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基礎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即位時間,雖然不長,但確實對朱元璋、明成祖施政不足的撥亂反正。明仁宗讓明朝這輛貨車離開偏差的方向,回到正軌,這就彌足珍貴。

明仁宗在短短一年做了什麼:

1、明成祖一死、明仁宗尚未即位,即可釋放在太子期間被下獄的夏原吉等舊部下;

2、即位後,即可停止下西洋、買馬、採辦等耗費大額國庫資金的支出行為,削減財政開支,減輕國民負擔;

3、淘汰厄官;釋放被謫隸軍籍的官員回家鄉;規定文官70歲可致仕;

4、敕令官府所用的物資均以原產地市場價值計價購買,對科派生病人民的官吏嚴懲不貸;

5、增加朱氏諸侯每年俸祿;

6、設立南京守備,為李隆任職;

7、廢除要求都城人民必須在京城衛所養馬的規定;

8、停止向民間購買金銀,廢除兩京戶部行用庫;詔令天下衛所修建城池;

9、廢除全國各地雨澤奏章收藏於通政使的做法,要求雨澤奏章即到即上奏,以瞭解各地天氣情況;

10、規定三法司會同大學生、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門共同給囚犯定罪,作為永久性法律;

11、增加京官和士兵的月俸祿;

12、釋放建文帝時期因建文帝被牽連的所有官吏家屬;

13、詔令都城附近的衛軍輪番到京城進行操練,成為定製;

14、派遣御史巡視邊境防衛和考察天下官吏;

15、規定朝臣回老家探親的賞賜數量等級;

16、規定地方官員如果在發生災情不上奏要求賑災就要被問罪;

17、嚴禁法外加罰,即便是明仁宗親自下詔法外 加罰,大臣必須上奏要求明仁宗廢除;規定自宮的不孝論罪;除非涉及謀反罪,否則不得連坐家屬;廢除誹謗禁令,民間上告的都不得治罪;

18、在聽說山東、兩淮、徐州等地缺糧而官府正準備徵收夏季稅糧時,為防止工部和戶部反對,在沒有知會工部和戶部,先讓楊士奇起草詔書、自己用國璽蓋章後,才通知工部和戶部,讓他們執行。


總的來說,明朝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仁宣之治是明仁宗開啟並奠定基礎、明宣宗繼續發展。明仁宗的作用就類似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只是明仁宗即位時間太短。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朝廷大小事全由皇帝批覆,這是個繁重要命的工作,而且永遠幹不完,朱元璋死磕,累到吐血,朱棣看出其中道道,寧可打仗風餐露宿,也不願窩在宮裡死幹,於是就有了朱棣6次離開京城,到處找仗打,由太子朱高熾監國,從史料上來看,雖然朱棣在位22年,大部分時間是不在皇宮的,朱高熾監國最起碼13年以上,所以雖然朱高熾最後在位時間不足1年,實際上他是永樂中後期的重要統治者,後人對他的中肯評價,是要算上監國那段的,並不僅僅是那1年。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畫像。

如果翻開朱高熾監國理政和當皇帝的事蹟,絕對個標準的儒家君主,寬容、仁愛、開明、穩重,是他的人生標籤,提出以仁治國,停止外國奢侈品的進口,禁止各地強徵貢賦,多次下發寬恤百姓的政令,大舉賑災免稅;講親情,就算兩個弟弟心懷不軌,處處為難自己,也坦然維護,數次救過朱高煦、朱高燧的命。

仁宗時期,內閣有楊士奇、楊榮、楊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

他同情建文舊臣,反對建文舊臣的殺戮,承認建文帝號,將朱棣迫害關押的建文臣子、家屬等陸續解放,恢復自由,為方孝孺平反;也釋放了大量在朱棣時期關押的臣子,比如黃淮,夏原吉,為解縉平反,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獲得擁戴,齊泰、黃子澄等大批官員家屬被赦免。

朱高熾獻陵。

朱高熾的幾位大臣比較賢良,如蹇義、夏原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政治風氣良好,鼓勵進諫;南6北4的科舉就是朱主熾定下的,這一制度沿用到清朝,他崇尚儒學,建弘文館,常與儒臣談論經史,從以上可以看出,朱高熾雖然當皇帝時間短,但執政時間長,他對文人、文官非常好,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史料都是文官寫的,皇帝得到了眾文人的認可,記載肯定都是美溢之詞了。


圖文繪歷史


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長子,明朝第四位皇帝,與他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一起被稱為“仁宣之治”,只可惜他在位的時間太短,從朱棣去世1424年7月到他去世的1425年5月,滿打滿算不過是十個月的時間,就算是有好的政策也不一定會立即有效果,那為何在位不足一年的朱高熾,死後廟號會被定為“仁宗”,給他這麼高的歷史評價呢?

歷史那些皇帝死後廟號為“仁宗”

那什麼是廟號呢?辭海里對廟號的解釋為,“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就是說皇帝死後他要進太廟,後來一些有功的臣子也配享太廟,受後世皇帝的祭拜,既然祭拜就需要給他立個牌位,這個牌位上對他的稱呼叫做廟號。

但是自殷商時代開始用廟號,到清朝滅亡為止,一共使用”仁宗“廟號的皇帝就六個,分別是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另外朝鮮、越南也曾用過“仁宗”廟號。

就拿廣為人知的宋仁宗趙禎來說,在宋真宗簽定《檀淵之盟》基礎上,宋仁宗深化遼宋交流,使得宋遼一百多年沒有戰事,讓遼宋軍命得以休養生息,他的仁政不僅宋朝的軍民認可,連遼國的皇帝也認可,他死後遼國的皇帝還為他流淚,可見他真的是將“仁”字所體現的,表裡如一的內在品德完美體現,是符合孔子提倡的仁愛之心,所以廟號為“仁宗”

朱高熾為什麼會被稱為“仁宗”

在我們的印象中朱高熾肥胖、走路不便,上朝恨不得抬著去,在位時間又斷,甚至是被兩個弟弟壓著的,那他憑什麼被稱為仁宗呢?

其實我們不能只看他在位時間短,而忽略了他從燕王靖難起兵開始,一直以燕王世子或太子身份監國所施的仁政,如永樂十年(1412年)天下到處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他趕緊派遣官吏去賑災,有意爭奪太子之位的朱高煦、朱高燧及黨徒,四處將太子的壞話促使太子的威信下降,甚至當朱高熾的面說有人講他壞話,朱高熾嗤之以鼻說“不知道,我只知道盡自己的職責而已。”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儘子職而已。”《明史·仁宗本紀》從這個事我們可以看出,他只求做好自己的事,對於個人名譽及其它的也就不在乎了。

再如,他剛被封為燕王世子的時候,朱元璋讓他和秦、晉、週三世子一起檢閱衛士,就他跑回去不閱兵,朱元璋問他為何不去,他說”早晨非常寒冷,等待他們吃完早飯了在檢閱,故而回來了。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明史·仁宗本紀》

後來,朱元璋問他堯帝、成湯的時候,水災、旱災等災害頻發,老百姓依賴什麼呢?朱高熾回答說“依靠依靠聖人有撫卹百姓的政策”,朱元璋聽後非常高興,甚至誇朱高熾有君主眼光。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明史·仁宗本紀》

在政治上朱高熾赦免,被朱棣定義為奸族黨的建文舊臣家屬,在科舉上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方六十、北方四十",確保天性純樸,忠貞的北方人也可以考中進士,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末。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朱高熾,是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不管什麼是時候都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不考慮自己的處境如何,所提拔的“三楊”、解晉、金幼孜等人組成新的內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監國時期及登基之後,很好的貫徹執行這些愛民、惠民政策,雖然在位時間但是廣受好評,這也為後來的朱瞻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開創了被後世稱為媲美漢朝“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仁宗本紀》


麇子文史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棣是必須要提及的,沒有朱棣是不肯能有歷史上的明仁宗的。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他做了皇帝二十年都沒有誕下子嗣,這四個二人都是他做燕王時生的。朱棣成為皇帝后最終臨死決定讓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明仁宗當時在位僅僅十個月,為什麼歷史給他的評價卻是非常高呢?我來為大家解釋一番。

朱元璋建國後為了能夠穩固內部的政權,開始實行嚴酷的法律,導致很多屈打成招的冤假錯案,讓天子子民一陣不服。可老朱畢竟是皇帝沒有人敢直言,朱棣登基後為了能夠展現出自己就是正統的風采,繼續實行這套法律,使得國家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緩和內部的矛盾,反而使這樣的矛盾越來越深。


朱高熾上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為一些冤假錯案平反,並且赦免了支持建文帝的一些臣子以及流放邊關的大臣及其家屬,大大的體現出朱高熾的仁慈愛民的一面贏得了大大的好評,這些冤假錯案平反後,大臣的孩子本是書香門第,因此成年後即使朱高熾已經死了,也會寫一些詩讚美他。可以說朱高熾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對的,留下的一陣好評。


並且在成祖時期的一些勞民傷財的舉動被其全部停止,大大的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他實現休養生息的政治策略,例如:某地發生了自然災害,朱高熾不光減免當地的全部賦稅,並且還會從京城撥糧撥錢。引的百姓一陣好評,並且當時成祖時期發生了一些交不起稅的老百姓遠離家鄉逃稅的事件。

也全部對朱高熾在九個月的時間裡,解決了老百姓不想回到家鄉的問題,百姓安居樂業自然要對朱高熾百般愛戴。


對於人才的使用他也是廣開言路,善於納諫。改組內閣,對科舉制度在選人方面予以改善等等。他的這些仁政愛民之舉最終讓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經濟等各方面也是突飛猛進,明朝由此在永樂盛世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頂峰時期,也即仁宣盛世的開端由他奠定。


最可惜的一點是朱高熾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在這十個月的休養生息過程中,他幫助了百姓改土歸流、重回家鄉,幫助了前朝被冤枉的大臣重新回到中央任職,幫助了被冤死的大臣、民眾平反,可以說他這十個月幫助了各行各業的人,使得最終所有人都受過他的恩惠。

朱高熾能夠成功在這個十個月的時間裡完成這些事情,顯然他是一個仁君,這樣的人是能夠在盛世中獲得一片掌聲的,客觀的說他在盛世能夠創造奇蹟的成功率是百分之八十,若在亂世,相信這十個月什麼都做不了,最終只能將皇位交給下一任皇帝。為此在的歷史評價非常高,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關注我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


慕容鑑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於北征凱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獲悉了朱棣駕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於皇宮中的欽安殿猝然駕崩,此時距離朱高熾繼位只有不到九個月。

關於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實錄》等史料中都是諱莫如深,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朱高熾死於縱慾、雷擊、中毒、心臟病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由於這幾種說法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就成了一個歷史迷案。

雖然朱高熾的死因成了一個歷史迷案,但在歷史上對他卻有著極高的評價,朱瞻基繼位後給他上的廟號是仁宗,意為“仁孝而天下歸心”,清修《明史》中也給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和“與文、景比隆”的評價。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在歷史上為何會有著極高的評價?

通過相關史料的記載,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四。

一、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從永樂二年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開始至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為止,文官集團為了幫助朱高熾挫敗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企圖,在先後發生的解縉案、耿通案、迎駕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縉、耿通等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屬官被殺,楊榮、楊士奇等文官集團的骨幹力量大多都被關進監獄。

在付出瞭如此慘重的代價後,如果朱高熾被描述成為一個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團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無論朱高熾如何,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二、武將對朱高熾很滿意

繼位的半個月內,朱高熾先後任命武安侯鄭亨為大同鎮守總兵官、襄城伯李隆為山海關鎮守總兵官、武進伯朱榮為遼東鎮守總兵官、都督僉事譚廣為宣府鎮守總兵官、都督同知梁銘為寧夏鎮守總兵官,通過朱高熾給予鎮守總兵官常駐各鎮、負責衛所士卒的操練、統一指揮附近各衛所士卒守備邊防等權力的情況來看,朱高熾是想以鎮守總兵官取代藩王成為新的邊防核心。

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譚廣為本府左都督,命鎮守宣府。命後軍都督府同知梁銘鎮守寧夏。——《明仁宗實錄》

如此一來,武將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對於武將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驚喜,所以,他們對朱高熾很是滿意。

三、文官集團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為了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不僅恢復了永樂時期廢除的三公、三孤頭銜,還通過內閣輔臣兼任六部尚書的方式提高了內閣輔臣的品級。

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增加的標誌性事件,因為內閣輔臣通過兼任六部尚書、加封三公和三孤頭銜的方式就能將品級提升到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隨著內閣輔臣品級的提升,文官集團就能以內閣為中樞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所以,文官集團同樣也會對朱高熾很滿意。

四、百姓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按計劃即將開始的下西洋活動,並且在隨後又相繼下令停止採辦、對韃靼等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外,朱高熾還宣佈準備“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

蓋京師者四方之本,世雲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於此三十餘年,宗社奠安,生民無事,且皇祖陵寢所在,宜命皇子之賢者率重兵以鎮之,外以杜覬覦之心,內以壯兩京之勢。他日迴鑾,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明仁宗實錄》

隨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下西洋、採辦等活動的停止,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並且朱高熾還同時頒佈了許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撫民重農措施,所以,百姓對朱高熾同樣也很滿意。

綜上所述,有了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評價的前提,再加上武將、文官集團、百姓、士紳都對朱高熾很滿意,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怎麼會低,所以,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必然會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璽言春秋


因為朱高熾是中國歷史上最符合儒家道德標準的一位皇帝,雖然只在位八個月,卻得到了儒士集團的擁護和愛戴。

太子之路

被朱元璋所喜愛的皇孫

別看朱元璋殺起官員來毫不手軟,但對自己的兒孫們卻非常慈愛,經常親自考教眾皇孫的辦事能力。《明史》中記載了這樣幾個故事:

  1. 朱元璋曾經讓幾個皇孫分別去檢閱部隊,唯獨朱高熾回來的最晚,朱元璋詢問原因,朱高熾說:“早上天氣寒冷,我等士兵們吃過飯再檢閱,所以回來的晚。”
  2. 朱元璋又讓他們分別閱讀奏章,朱高熾很快就把和軍政有關的重要奏章挑選了出來,向朱元璋彙報。但是對於很多奏章中的文字錯誤,朱高熾卻不說。朱元璋很不高興,質問說:“你怎麼能這麼疏忽?”朱高熾回答說:“我不敢疏忽,只是小的過錯不應該勞煩皇帝。”
  3. 朱元璋問朱高熾,堯舜時期的百姓遇到災年,依靠什麼度荒?朱高熾回答:“依靠聖君恤眾愛民的政策。”

通過這幾件事,朱元璋非常高興,稱讚朱高熾有做聖君的見識。

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才略過人卻不被父親賞識

可能朱高熾有比較嚴重的肥胖症,史書上說他因為體態肥胖導致行動不便,走路需要兩個內侍攙扶,即便這樣也經常跌跌撞撞。對於一生雄才武略的燕王朱棣來說,兒子如此身體狀態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儘管在朱棣靖難之時,朱高熾以一萬人的兵力死守北京,抵擋了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充份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但朱高熾的儒學修為卻有著相當高的造詣,並和他的幾個老師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這幾個人後來都成為了輔政的幹才,楊士奇、楊榮、楊溥被後世稱為“三楊內閣”,開創了仁宣盛世。

公元1404年,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推舉下,已經成為皇帝的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朱棣一生戎馬,多次親征,所以太子朱高熾經常代替父親處理政務。很快就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並且他的能力贏得了翰林學士們的尊重。但是“木秀於林,風必催之。”他的弟弟朱高煦一直覬覦繼承人的位置,並對哥哥展開了陰謀攻勢。

從朱棣本人來說,他是喜歡次子朱高煦的。因為朱高煦勇武善戰,在靖難中多次立功,朱棣覺得很象自己。據說朱棣曾經許諾過將位子傳給朱高煦。這樣一來,就給了朱高煦很大的非分之想,藉著太子監國,而自己跟隨朱棣出征的便利,多次誹謗太子朱高熾。為此朱高熾多次受到申飭,亦師亦友的楊溥、黃淮也遭受牽連被囚禁。好在朱高熾品德端正,潔身自好,在朝廷官員的大力支持下,朱棣始終沒能找到廢黜太子的藉口。

登基為帝

公元1424年,朱棣北伐返京的途中病逝。為了防止兩個兄弟朱高煦、朱高燧作亂,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秘不發喪,並派人帶著傳位詔書飛報北京監國的太子朱高熾。一個月以後,太子朱高熾才得到消息,在大臣們的支持下正式登基為帝。

緩和矛盾

朱高熾繼位後做的第一件是就是赦免建文帝的舊臣和父親朱棣在位期間被無辜監禁和流放的大臣,尤其是為“誅十族”的方孝孺平反。這一行為有效緩和了政治矛盾,收攏了儒士集團的人心。

政治改革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領導下,明帝國始終處於四處征戰的擴張期。而朱高熾繼位後結束了這種狀態,把國家的重心放在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首先朱高熾改組內閣,凡是朝廷的重大決策,都由自己和內閣共同商議決策。這樣就把以前只是諮詢機構的內閣,變成了決策機構。

而後朱高熾開始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對多餘的職位,不稱職的官員一併裁撤。大力提拔品德高尚和有能力的幹才。

對於科舉制度,由於當時南方的讀書人很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所以考取進士的多為南方人。為了選取人才的平衡,朱高熾規定了選取進士的比例為“南六十,北四十” ,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經濟改革

朱高熾取消了鄭和下西洋計劃,及皇家徵用木材和金銀的做法。並著手解決朝廷稅負過重的問題。

朱棣在位時期,由於朝廷徵稅過重,很多人不堪重負選擇了逃難。朱高熾繼位後頒佈命令,逃難者回到故鄉的,免除一切所欠稅負,並且免除今後兩年的稅負和勞役。

朱高熾派出官員調查各地的納稅負擔,以便朝廷制定更合理的稅收政策。但這一調查直到兒子朱瞻基在位時才完成,成為了朱瞻基實施減稅計劃的依據。

歷史上少有的好皇帝

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很多,比如唐太宗,漢武帝,康熙大帝等等。但是在位不到一年,就做了很多實事,並且很多制度都被後人所沿用。並且得到大臣,學士的普遍尊重和友誼的,可能就只有明仁宗朱高熾了。

朱高熾是一位帶有理想主義的儒家帝王,他秉承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質樸的思想並努力的付諸實踐。而一直被儒家思想所主導的歷史,當然會給予他積極的評價。


老曹講史


歷史是誰寫的?讀書人!偏偏朱高熾是文人們最喜歡的那一類皇帝!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個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大兒子,他這個皇位可謂是來之不易。朱高熾是個大胖紙,兩三百斤那種,走路都要人扶,和他那英明神武能馬上騎射的父親一點都不一樣。

但他有個兒子朱瞻基,隔代遺傳,繼承了朱棣的優良傳統,深得朱棣喜愛。所以沾了兒子的光,再加上一幫大臣的支持,他才得以順利繼承皇位。

朱棣外出征戰,朱高熾一般都是在守在家裡監國,身邊都是些文臣在出謀劃策。所以朱高熾被教育得更像一個文人,也更加偏愛文官集團。

文官最喜歡什麼樣的皇帝?寬厚、仁義、孝順、勤儉節約,最重要的是能對文官言聽計從,這幾樣朱高熾都佔了。

朱高熾在位期間,政治上重用文官,改組內閣,明朝有名的“三楊輔政”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他還裁撤冗官,對因為建文帝而入罪的官員進行平反和赦免。

經濟上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殊不知他給老百姓減的稅大部分都跑到了士大夫官紳的口袋裡區了,所以他們才那麼喜歡朱高熾。

文化上自然是重用儒家了,不僅重用文官,還修建了弘文館,經常與儒生談經論史。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被文官帶跑偏了的皇帝。

朱高熾的所作所為和為政措施完全符合文官們的評價準則,所以文官們才不遺餘力的歌頌和讚揚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