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历史评价却很高?

三叔小记


我发觉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吹嘘历史人物,啥叫极高的历史评价,是多高?

历史上,庙号仁宗的皇帝,有三位,其中宋仁宗,在位41年,明仁宗,在位10个月,清仁宗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儿子永琰嘉庆皇帝。


这三位仁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口碑,都还不错,如果给这三人排个位置,大概也是按照历史顺序,宋仁宗,明仁宗,清仁宗。但在皇帝这个职业上,算不上彪炳千古,也不是昏聩暴君,只能说,是普通的过度型皇帝,一生也是励精图治,但也没有特别大的作为,题主用历史极高评价来说,这从而说起?

回题者,也喜欢顺势吹嘘,把平庸的作为,也写成了仁宗了不起的成绩。

明仁宗,在位只有10个月的时间,但皇太子当了二十多年,可这二十年太子当的实在窝囊,基本都被他爹明成祖的考核当中,因为明成祖更喜欢次子朱高熙,想让更像自己的次子继承大统。所以明仁宗一生谨慎兢兢业业,好几次差点被明成祖废掉,最终得益于明朝文官制度对太子的扶持,以及他生了一个明成祖喜欢的好孙子朱瞻基,顺利登基。


如果说,明仁宗有什么好的评价,那就集中在一个字身上,仁。明仁宗长得胖,爱读书思考,不善骑射,打小受到朱元璋的喜爱,性格温和,没有急脾气爆脾气。这是明仁宗没有被废掉的原因之一。

仁宗的仁,体现在,在用人方面,明朝著名的三杨,就是从明仁宗开始重用,成为明朝中流砥柱的重臣。

历史对明仁宗有一个评价,说仁宗,太能装孙子了,一装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从燕世子到皇太子,一直扑哧扑哧的装,直到把明成祖熬死。

他不着急,就慢慢熬,也不犯错,小心翼翼地服侍明成祖,直到继承太统。

所以我认为,明仁宗是明朝皇帝中很好的过度者,温和勤勉的皇帝,同时知人善用,对建文帝年间的臣子,也给他们机会,和后来的明宣宗,10年时间,构成了仁宣之治,对比明朝后期的奇葩皇帝,明仁宗算得上是明朝能排前五的皇帝。


武林之低手


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是个大胖子,有多胖呢,应该在300斤左右。因为身体肥胖,所以行动不便,床铺,门口都要大一号,穿衣服费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欢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儿子朱高煦为皇储。

这事儿一直让朱棣十分纠结,后来是大明才子解缙给他下定决心立储的,解缙说:皇帝有个好孙子啊。因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却生的英武雄伟,有帝王之气。

除了肥胖,朱高炽的才能一点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坚守北京城,以一万之众兵士,发动北京城军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号称五十万大军也没有打开北京城门(虽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称帝之后,屡次北伐,朱高炽坐镇监国,朝政不乱,井然有序,充分说明了朱高炽的治国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时代以严猛治国,其间又发生了靖难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炽一改朱棣的严酷和朱元璋时代的“重典治国”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炽不同于父亲祖父的执政风格得到官民一致拥护。

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两百余天,但是有几件事却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拥护,故而让后世之人给予高评价。

一是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誉为明初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广孝的恳求下,朱棣开始并没有打算杀死时为帝师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写诏告国。方孝孺不从,说:即使诛灭我十族,我也不会给乱臣贼子写。朱棣便怒诛方孝孺十族,历史只有灭九族的例制,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门生算上,诛灭方孝孺十族。高压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朱高炽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压的臣子平反,争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拥护,是得到历史高评价的第一个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时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时代,大小官员每日上朝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与家人诀别,能够晚上归来,便举家庆贺,算是又多活了一日,这种严猛的氛围让官员们生死难耐,朱棣夺取了江山之后,沿用朱元璋的严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饭,是常伴官员们的“噩梦”。朱高炽即位之后,取消了这些肉刑,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评价。

三是提升内阁职权。朱元璋罢相之后,直接管理六部,组建殿阁,由殿阁学士辅助处理政务,朱棣形成内阁,但是内阁官员只有五品,缺乏实权,皇权还是相对集中。朱高炽提升内阁学士的品级,可达一品,这意味着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对于那些文官士大夫们来说,是一件绝对可以看见“希望”的好事,自然会被高评价。

四是休养生息。朱棣在世的时候,建北京、剿北元、开运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项目,劳民伤财,朱高炽深知这些大项目带来的民贫国困的后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国得以生养。

综上几件事,两百余天,朱高炽虽然在位只有不足九个月,但是却顺天应人,能够得到后世的高评价,确在情理之中。


青灯问史


原因就在于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即位时间不长却奠定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基础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即位时间,虽然不长,但确实对朱元璋、明成祖施政不足的拨乱反正。明仁宗让明朝这辆货车离开偏差的方向,回到正轨,这就弥足珍贵。

明仁宗在短短一年做了什么:

1、明成祖一死、明仁宗尚未即位,即可释放在太子期间被下狱的夏原吉等旧部下;

2、即位后,即可停止下西洋、买马、采办等耗费大额国库资金的支出行为,削减财政开支,减轻国民负担;

3、淘汰厄官;释放被谪隶军籍的官员回家乡;规定文官70岁可致仕;

4、敕令官府所用的物资均以原产地市场价值计价购买,对科派生病人民的官吏严惩不贷;

5、增加朱氏诸侯每年俸禄;

6、设立南京守备,为李隆任职;

7、废除要求都城人民必须在京城卫所养马的规定;

8、停止向民间购买金银,废除两京户部行用库;诏令天下卫所修建城池;

9、废除全国各地雨泽奏章收藏于通政使的做法,要求雨泽奏章即到即上奏,以了解各地天气情况;

10、规定三法司会同大学生、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门共同给囚犯定罪,作为永久性法律;

11、增加京官和士兵的月俸禄;

12、释放建文帝时期因建文帝被牵连的所有官吏家属;

13、诏令都城附近的卫军轮番到京城进行操练,成为定制;

14、派遣御史巡视边境防卫和考察天下官吏;

15、规定朝臣回老家探亲的赏赐数量等级;

16、规定地方官员如果在发生灾情不上奏要求赈灾就要被问罪;

17、严禁法外加罚,即便是明仁宗亲自下诏法外 加罚,大臣必须上奏要求明仁宗废除;规定自宫的不孝论罪;除非涉及谋反罪,否则不得连坐家属;废除诽谤禁令,民间上告的都不得治罪;

18、在听说山东、两淮、徐州等地缺粮而官府正准备征收夏季税粮时,为防止工部和户部反对,在没有知会工部和户部,先让杨士奇起草诏书、自己用国玺盖章后,才通知工部和户部,让他们执行。


总的来说,明朝宽松治国、息兵养民的仁宣之治是明仁宗开启并奠定基础、明宣宗继续发展。明仁宗的作用就类似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只是明仁宗即位时间太短。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朝廷大小事全由皇帝批复,这是个繁重要命的工作,而且永远干不完,朱元璋死磕,累到吐血,朱棣看出其中道道,宁可打仗风餐露宿,也不愿窝在宫里死干,于是就有了朱棣6次离开京城,到处找仗打,由太子朱高炽监国,从史料上来看,虽然朱棣在位22年,大部分时间是不在皇宫的,朱高炽监国最起码13年以上,所以虽然朱高炽最后在位时间不足1年,实际上他是永乐中后期的重要统治者,后人对他的中肯评价,是要算上监国那段的,并不仅仅是那1年。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炽画像。

如果翻开朱高炽监国理政和当皇帝的事迹,绝对个标准的儒家君主,宽容、仁爱、开明、稳重,是他的人生标签,提出以仁治国,停止外国奢侈品的进口,禁止各地强征贡赋,多次下发宽恤百姓的政令,大举赈灾免税;讲亲情,就算两个弟弟心怀不轨,处处为难自己,也坦然维护,数次救过朱高煦、朱高燧的命。

仁宗时期,内阁有杨士奇、杨荣、杨杨溥一同辅政,并称“三杨”。

他同情建文旧臣,反对建文旧臣的杀戮,承认建文帝号,将朱棣迫害关押的建文臣子、家属等陆续解放,恢复自由,为方孝孺平反;也释放了大量在朱棣时期关押的臣子,比如黄淮,夏原吉,为解缙平反,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获得拥戴,齐泰、黄子澄等大批官员家属被赦免。

朱高炽献陵。

朱高炽的几位大臣比较贤良,如蹇义、夏原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政治风气良好,鼓励进谏;南6北4的科举就是朱主炽定下的,这一制度沿用到清朝,他崇尚儒学,建弘文馆,常与儒臣谈论经史,从以上可以看出,朱高炽虽然当皇帝时间短,但执政时间长,他对文人、文官非常好,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史料都是文官写的,皇帝得到了众文人的认可,记载肯定都是美溢之词了。


图文绘历史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长子,明朝第四位皇帝,与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一起被称为“仁宣之治”,只可惜他在位的时间太短,从朱棣去世1424年7月到他去世的1425年5月,满打满算不过是十个月的时间,就算是有好的政策也不一定会立即有效果,那为何在位不足一年的朱高炽,死后庙号会被定为“仁宗”,给他这么高的历史评价呢?

历史那些皇帝死后庙号为“仁宗”

那什么是庙号呢?辞海里对庙号的解释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就是说皇帝死后他要进太庙,后来一些有功的臣子也配享太庙,受后世皇帝的祭拜,既然祭拜就需要给他立个牌位,这个牌位上对他的称呼叫做庙号。

但是自殷商时代开始用庙号,到清朝灭亡为止,一共使用”仁宗“庙号的皇帝就六个,分别是宋仁宗赵祯、西夏仁宗李仁孝、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另外朝鲜、越南也曾用过“仁宗”庙号。

就拿广为人知的宋仁宗赵祯来说,在宋真宗签定《檀渊之盟》基础上,宋仁宗深化辽宋交流,使得宋辽一百多年没有战事,让辽宋军命得以休养生息,他的仁政不仅宋朝的军民认可,连辽国的皇帝也认可,他死后辽国的皇帝还为他流泪,可见他真的是将“仁”字所体现的,表里如一的内在品德完美体现,是符合孔子提倡的仁爱之心,所以庙号为“仁宗”

朱高炽为什么会被称为“仁宗”

在我们的印象中朱高炽肥胖、走路不便,上朝恨不得抬着去,在位时间又断,甚至是被两个弟弟压着的,那他凭什么被称为仁宗呢?

其实我们不能只看他在位时间短,而忽略了他从燕王靖难起兵开始,一直以燕王世子或太子身份监国所施的仁政,如永乐十年(1412年)天下到处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他赶紧派遣官吏去赈灾,有意争夺太子之位的朱高煦、朱高燧及党徒,四处将太子的坏话促使太子的威信下降,甚至当朱高炽的面说有人讲他坏话,朱高炽嗤之以鼻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明史·仁宗本纪》从这个事我们可以看出,他只求做好自己的事,对于个人名誉及其它的也就不在乎了。

再如,他刚被封为燕王世子的时候,朱元璋让他和秦、晋、周三世子一起检阅卫士,就他跑回去不阅兵,朱元璋问他为何不去,他说”早晨非常寒冷,等待他们吃完早饭了在检阅,故而回来了。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明史·仁宗本纪》

后来,朱元璋问他尧帝、成汤的时候,水灾、旱灾等灾害频发,老百姓依赖什么呢?朱高炽回答说“依靠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甚至夸朱高炽有君主眼光。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明史·仁宗本纪》

在政治上朱高炽赦免,被朱棣定义为奸族党的建文旧臣家属,在科举上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方六十、北方四十",确保天性纯朴,忠贞的北方人也可以考中进士,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高炽,是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不管什么是时候都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不考虑自己的处境如何,所提拔的“三杨”、解晋、金幼孜等人组成新的内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他监国时期及登基之后,很好的贯彻执行这些爱民、惠民政策,虽然在位时间但是广受好评,这也为后来的朱瞻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开创了被后世称为媲美汉朝“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明史·仁宗本纪》


麇子文史


朱高炽虽然在位仅仅两百余天,但是有几件事却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拥护,故而让后世之人给予高评价。

一是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誉为明初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广孝的恳求下,朱棣开始并没有打算杀死时为帝师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写诏告国。方孝孺不从,说:即使诛灭我十族,我也不会给乱臣贼子写。朱棣便怒诛方孝孺十族,历史只有灭九族的例制,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门生算上,诛灭方孝孺十族。高压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朱高炽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压的臣子平反,争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拥护,是得到历史高评价的第一个原因。

朱高炽在位200余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么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时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时代,大小官员每日上朝提心吊胆,如履薄冰,与家人诀别,能够晚上归来,便举家庆贺,算是又多活了一日,这种严猛的氛围让官员们生死难耐,朱棣夺取了江山之后,沿用朱元璋的严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饭,是常伴官员们的“噩梦”。朱高炽即位之后,取消了这些肉刑,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评价。

三是提升内阁职权。朱元璋罢相之后,直接管理六部,组建殿阁,由殿阁学士辅助处理政务,朱棣形成内阁,但是内阁官员只有五品,缺乏实权,皇权还是相对集中。朱高炽提升内阁学士的品级,可达一品,这意味着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对于那些文官士大夫们来说,是一件绝对可以看见“希望”的好事,自然会被高评价。

朱高炽在位200余天,为什么在历史上的评价这么高?

四是休养生息。朱棣在世的时候,建北京、剿北元、开运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项目,劳民伤财,朱高炽深知这些大项目带来的民贫国困的后果,于是出台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国得以生养。

综上几件事,两百余天,朱高炽虽然在位只有不足九个月,但是却顺天应人,能够得到后世的高评价,确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棣是必须要提及的,没有朱棣是不肯能有历史上的明仁宗的。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他做了皇帝二十年都没有诞下子嗣,这四个二人都是他做燕王时生的。朱棣成为皇帝后最终临死决定让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明仁宗当时在位仅仅十个月,为什么历史给他的评价却是非常高呢?我来为大家解释一番。

朱元璋建国后为了能够稳固内部的政权,开始实行严酷的法律,导致很多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让天子子民一阵不服。可老朱毕竟是皇帝没有人敢直言,朱棣登基后为了能够展现出自己就是正统的风采,继续实行这套法律,使得国家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缓和内部的矛盾,反而使这样的矛盾越来越深。


朱高炽上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一些冤假错案平反,并且赦免了支持建文帝的一些臣子以及流放边关的大臣及其家属,大大的体现出朱高炽的仁慈爱民的一面赢得了大大的好评,这些冤假错案平反后,大臣的孩子本是书香门第,因此成年后即使朱高炽已经死了,也会写一些诗赞美他。可以说朱高炽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对的,留下的一阵好评。


并且在成祖时期的一些劳民伤财的举动被其全部停止,大大的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他实现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例如:某地发生了自然灾害,朱高炽不光减免当地的全部赋税,并且还会从京城拨粮拨钱。引的百姓一阵好评,并且当时成祖时期发生了一些交不起税的老百姓远离家乡逃税的事件。

也全部对朱高炽在九个月的时间里,解决了老百姓不想回到家乡的问题,百姓安居乐业自然要对朱高炽百般爱戴。


对于人才的使用他也是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改组内阁,对科举制度在选人方面予以改善等等。他的这些仁政爱民之举最终让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等各方面也是突飞猛进,明朝由此在永乐盛世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顶峰时期,也即仁宣盛世的开端由他奠定。


最可惜的一点是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在这十个月的休养生息过程中,他帮助了百姓改土归流、重回家乡,帮助了前朝被冤枉的大臣重新回到中央任职,帮助了被冤死的大臣、民众平反,可以说他这十个月帮助了各行各业的人,使得最终所有人都受过他的恩惠。

朱高炽能够成功在这个十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这些事情,显然他是一个仁君,这样的人是能够在盛世中获得一片掌声的,客观的说他在盛世能够创造奇迹的成功率是百分之八十,若在乱世,相信这十个月什么都做不了,最终只能将皇位交给下一任皇帝。为此在的历史评价非常高,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关注我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慕容鉴史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驾崩于北征凯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炽获悉了朱棣驾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炽继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于皇宫中的钦安殿猝然驾崩,此时距离朱高炽继位只有不到九个月。

关于朱高炽猝然驾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实录》等史料中都是讳莫如深,后世的一些史学家根据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提出了朱高炽死于纵欲、雷击、中毒、心脏病等几种不同的说法。由于这几种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朱高炽猝然驾崩的原因就成了一个历史迷案。

虽然朱高炽的死因成了一个历史迷案,但在历史上对他却有着极高的评价,朱瞻基继位后给他上的庙号是仁宗,意为“仁孝而天下归心”,清修《明史》中也给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和“与文、景比隆”的评价。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只当了不到九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在历史上为何会有着极高的评价?

通过相关史料的记载,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四。

一、负责编纂史料的文官集团必定会给朱高炽一个极高的评价

从永乐二年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开始至永乐十四年朱高煦就藩为止,文官集团为了帮助朱高炽挫败朱高煦争夺太子之位的企图,在先后发生的解缙案、耿通案、迎驾案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解缙、耿通等支持朱高炽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属官被杀,杨荣、杨士奇等文官集团的骨干力量大多都被关进监狱。

在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后,如果朱高炽被描述成为一个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团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无论朱高炽如何,负责编纂史料的文官集团必定会给朱高炽一个极高的评价。

二、武将对朱高炽很满意

继位的半个月内,朱高炽先后任命武安侯郑亨为大同镇守总兵官、襄城伯李隆为山海关镇守总兵官、武进伯朱荣为辽东镇守总兵官、都督佥事谭广为宣府镇守总兵官、都督同知梁铭为宁夏镇守总兵官,通过朱高炽给予镇守总兵官常驻各镇、负责卫所士卒的操练、统一指挥附近各卫所士卒守备边防等权力的情况来看,朱高炽是想以镇守总兵官取代藩王成为新的边防核心。

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谭广为本府左都督,命镇守宣府。命后军都督府同知梁铭镇守宁夏。——《明仁宗实录》

如此一来,武将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武将来说无疑是个大大的惊喜,所以,他们对朱高炽很是满意。

三、文官集团对朱高炽很满意

朱高炽继位后,为了对文官集团投桃报李,不仅恢复了永乐时期废除的三公、三孤头衔,还通过内阁辅臣兼任六部尚书的方式提高了内阁辅臣的品级。

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团权力开始增加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内阁辅臣通过兼任六部尚书、加封三公和三孤头衔的方式就能将品级提升到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随着内阁辅臣品级的提升,文官集团就能以内阁为中枢不断增加自己的权力,所以,文官集团同样也会对朱高炽很满意。

四、百姓对朱高炽很满意

朱高炽继位后立即下令停止按计划即将开始的下西洋活动,并且在随后又相继下令停止采办、对鞑靼等部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外,朱高炽还宣布准备“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

盖京师者四方之本,世云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于此三十余年,宗社奠安,生民无事,且皇祖陵寝所在,宜命皇子之贤者率重兵以镇之,外以杜觊觎之心,内以壮两京之势。他日回銮,亦可以省东南转输劳费。——《明仁宗实录》

随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下西洋、采办等活动的停止,百姓的负担大大降低,并且朱高炽还同时颁布了许多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抚民重农措施,所以,百姓对朱高炽同样也很满意。

综上所述,有了负责编纂史料的文官集团必定会给朱高炽一个极高评价的前提,再加上武将、文官集团、百姓、士绅都对朱高炽很满意,朱高炽在历史上的评价怎么会低,所以,只当了不到九个月皇帝的朱高炽必然会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玺言春秋


因为朱高炽是中国历史上最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一位皇帝,虽然只在位八个月,却得到了儒士集团的拥护和爱戴。

太子之路

被朱元璋所喜爱的皇孙

别看朱元璋杀起官员来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儿孙们却非常慈爱,经常亲自考教众皇孙的办事能力。《明史》中记载了这样几个故事:

  1. 朱元璋曾经让几个皇孙分别去检阅部队,唯独朱高炽回来的最晚,朱元璋询问原因,朱高炽说:“早上天气寒冷,我等士兵们吃过饭再检阅,所以回来的晚。”
  2. 朱元璋又让他们分别阅读奏章,朱高炽很快就把和军政有关的重要奏章挑选了出来,向朱元璋汇报。但是对于很多奏章中的文字错误,朱高炽却不说。朱元璋很不高兴,质问说:“你怎么能这么疏忽?”朱高炽回答说:“我不敢疏忽,只是小的过错不应该劳烦皇帝。”
  3. 朱元璋问朱高炽,尧舜时期的百姓遇到灾年,依靠什么度荒?朱高炽回答:“依靠圣君恤众爱民的政策。”

通过这几件事,朱元璋非常高兴,称赞朱高炽有做圣君的见识。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才略过人却不被父亲赏识

可能朱高炽有比较严重的肥胖症,史书上说他因为体态肥胖导致行动不便,走路需要两个内侍搀扶,即便这样也经常跌跌撞撞。对于一生雄才武略的燕王朱棣来说,儿子如此身体状态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尽管在朱棣靖难之时,朱高炽以一万人的兵力死守北京,抵挡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充份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但朱高炽的儒学修为却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并和他的几个老师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了辅政的干才,杨士奇、杨荣、杨溥被后世称为“三杨内阁”,开创了仁宣盛世。

公元1404年,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推举下,已经成为皇帝的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朱棣一生戎马,多次亲征,所以太子朱高炽经常代替父亲处理政务。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并且他的能力赢得了翰林学士们的尊重。但是“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他的弟弟朱高煦一直觊觎继承人的位置,并对哥哥展开了阴谋攻势。

从朱棣本人来说,他是喜欢次子朱高煦的。因为朱高煦勇武善战,在靖难中多次立功,朱棣觉得很象自己。据说朱棣曾经许诺过将位子传给朱高煦。这样一来,就给了朱高煦很大的非分之想,借着太子监国,而自己跟随朱棣出征的便利,多次诽谤太子朱高炽。为此朱高炽多次受到申饬,亦师亦友的杨溥、黄淮也遭受牵连被囚禁。好在朱高炽品德端正,洁身自好,在朝廷官员的大力支持下,朱棣始终没能找到废黜太子的借口。

登基为帝

公元1424年,朱棣北伐返京的途中病逝。为了防止两个兄弟朱高煦、朱高燧作乱,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秘不发丧,并派人带着传位诏书飞报北京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一个月以后,太子朱高炽才得到消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正式登基为帝。

缓和矛盾

朱高炽继位后做的第一件是就是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和父亲朱棣在位期间被无辜监禁和流放的大臣,尤其是为“诛十族”的方孝孺平反。这一行为有效缓和了政治矛盾,收拢了儒士集团的人心。

政治改革

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领导下,明帝国始终处于四处征战的扩张期。而朱高炽继位后结束了这种状态,把国家的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首先朱高炽改组内阁,凡是朝廷的重大决策,都由自己和内阁共同商议决策。这样就把以前只是咨询机构的内阁,变成了决策机构。

而后朱高炽开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对多余的职位,不称职的官员一并裁撤。大力提拔品德高尚和有能力的干才。

对于科举制度,由于当时南方的读书人很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所以考取进士的多为南方人。为了选取人才的平衡,朱高炽规定了选取进士的比例为“南六十,北四十”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经济改革

朱高炽取消了郑和下西洋计划,及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银的做法。并着手解决朝廷税负过重的问题。

朱棣在位时期,由于朝廷征税过重,很多人不堪重负选择了逃难。朱高炽继位后颁布命令,逃难者回到故乡的,免除一切所欠税负,并且免除今后两年的税负和劳役。

朱高炽派出官员调查各地的纳税负担,以便朝廷制定更合理的税收政策。但这一调查直到儿子朱瞻基在位时才完成,成为了朱瞻基实施减税计划的依据。

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好皇帝很多,比如唐太宗,汉武帝,康熙大帝等等。但是在位不到一年,就做了很多实事,并且很多制度都被后人所沿用。并且得到大臣,学士的普遍尊重和友谊的,可能就只有明仁宗朱高炽了。

朱高炽是一位带有理想主义的儒家帝王,他秉承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质朴的思想并努力的付诸实践。而一直被儒家思想所主导的历史,当然会给予他积极的评价。


老曹讲史


历史是谁写的?读书人!偏偏朱高炽是文人们最喜欢的那一类皇帝!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大儿子,他这个皇位可谓是来之不易。朱高炽是个大胖纸,两三百斤那种,走路都要人扶,和他那英明神武能马上骑射的父亲一点都不一样。

但他有个儿子朱瞻基,隔代遗传,继承了朱棣的优良传统,深得朱棣喜爱。所以沾了儿子的光,再加上一帮大臣的支持,他才得以顺利继承皇位。

朱棣外出征战,朱高炽一般都是在守在家里监国,身边都是些文臣在出谋划策。所以朱高炽被教育得更像一个文人,也更加偏爱文官集团。

文官最喜欢什么样的皇帝?宽厚、仁义、孝顺、勤俭节约,最重要的是能对文官言听计从,这几样朱高炽都占了。

朱高炽在位期间,政治上重用文官,改组内阁,明朝有名的“三杨辅政”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他还裁撤冗官,对因为建文帝而入罪的官员进行平反和赦免。

经济上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殊不知他给老百姓减的税大部分都跑到了士大夫官绅的口袋里区了,所以他们才那么喜欢朱高炽。

文化上自然是重用儒家了,不仅重用文官,还修建了弘文馆,经常与儒生谈经论史。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被文官带跑偏了的皇帝。

朱高炽的所作所为和为政措施完全符合文官们的评价准则,所以文官们才不遗余力的歌颂和赞扬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