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兴名臣,出奇计平安史之乱,避谗言归隐终南山

这个人叫李泌。

这个人叫李泌。

一生辅佐四代君主,备受宠幸,却屡屡被构陷,每每退隐深山,出世与入世把握的恰到好处,堪称范蠡第二。

当安史之乱的叛军攻占洛阳、长安后,大唐的军队才像刚睡醒一样开始把叛军当回事儿,大家乱作一团,各自为战,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唐肃宗李亨的两个儿子李倓、李豫也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双方算是正式比划。

安史之乱的时候李泌还在华山、终南山中求仙问道,听闻世上已经乱成一锅粥,李泌心系天下主动出山,找到唐肃宗。


唐中兴名臣,出奇计平安史之乱,避谗言归隐终南山


肃宗在灵武称帝,急需能人平定天下,李泌是肃宗早就认识的人,所以第一个就派人四处寻找李泌,可巧李泌主动找到了李亨。

史书记载,李泌也算世家子弟,其六世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虽然父亲只是个县令,可李泌天资聪颖,年少时就被唐玄宗召进皇宫大加赞赏,宰相张九龄称其为“小友”。

李泌喜好老庄之学,深研易经,对世道看的透彻,数次辞官隐居华山、终南山。

李亨做太子的时候李泌“供奉东宫”,李亨对其赏识有加,可能做太子的玩伴比较闲,李泌闲来无事就写了几首小诗,讽刺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和大红人安禄山,太子看后很是高兴,就拿出去让大家传阅,于是两人就看到了这些“反诗”。

这俩人是什么人,一个是贵妃的兄弟一个是贵妃的儿子,太子的人又怎么样?马上出手让李泌滚蛋,李泌收拾行囊又回到了终南山修仙。

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叫“你牛逼你上,我打不过你,我走还不行”要是用老子的话就比较好听“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則蓬累而行”。

这人一到灵武,就和皇帝出入同车,甚至和皇帝同榻而眠,把皇帝睡了。

这让皇帝身边的人很不舒服,也为他在安史之乱基本平定后决意隐居埋下伏笔。

他给李亨画了一幅战略规划图:先不要收复长安和洛阳,让李光弼驻守太原,出井陉口;建宁王李倓做范阳节度使和李光弼互相救应;郭子仪夺取河东,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留出通道,让叛军在范阳、洛阳、长安三个地方疲于奔命,过不了几年就能将叛军彻底歼灭。

李亨最初完全按照这幅地图作战,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来唐军声势渐盛,李亨执意要先行收复长安、洛阳这两个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二京,违背了李泌的战略,使叛军得以喘息,这是后话。

最初,李泌就知道身处权力中心必然危机四伏,他观察李亨也不是一个可以让他放心的人,因为李亨听信谗言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建宁王李倓,李泌很难过,所以他早早讲明:待天下平定自己就归隐名山。

后来叛军不再是威胁,李泌坚决请求去衡山修仙,李亨不得已派人在衡山给他修建房屋,还给他定做了一套修仙专用服,每个月还发工资。

李泌就这样整日游荡在山中,时不时找棵松树靠着睡觉,希望能遇到神仙给他点儿提示(这世道太难了,我想做神仙)。

唐中兴名臣,出奇计平安史之乱,避谗言归隐终南山

后来老朋友李亨死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李豫也立马想起了李泌,生拉硬拽的把李泌弄到长安。

为啥呢?因为李泌曾经帮了李豫大忙,李亨枉杀李倓,李豫很难过,想干掉进谗言的人,被李泌劝住,更是在担任李豫的部下期间给过李豫不少重要建议,并在李亨面前极力维护李豫的嫡长子位置,这样就和这父子二人都成了“朋友”。

李泌由于崇尚道家的理论,半辈子都在山里修仙,所以不食荤腥,没有娶亲,代宗觉得这样不好。

代宗派人把李泌搞到宫中,让人做了一桌子山珍海味,肉的香味一里地外都能闻见,把李泌强行按在座位上,并对他说:“朕吃一口,你吃一口,朕吃啥,你吃啥,不然……嘿嘿……”

就这样李泌破了荤腥。

然后代宗让各家贵族把自己到了出嫁年纪的姑娘都报告一下,亲自选了一个给李泌做老婆,并赐给他一座宅邸。

这样李泌就有了后代。

此后李泌又遭谗言被贬黜京城,任杭州刺史。

唐中兴名臣,出奇计平安史之乱,避谗言归隐终南山

唐德宗即位后又想起了他,把他弄到长安拜相,在他的辅佐下唐朝勉强维系了表面上的稳定,68岁病逝。

信奉道家的人原应该避世,李泌却像是中和了儒家和道家既能出世归隐也能入世做官,这等修为一般人也难以企及。

当安史之乱的叛军攻占洛阳、长安后,大唐的军队才像刚睡醒一样开始把叛军当回事儿,大家乱作一团,各各自为战,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唐肃宗李亨的两个儿子李倓、李豫也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双方算是正式比划。

安史之乱的时候李泌还在华山、终南山中求仙问道,听闻世上已经乱成一锅粥,李泌心系天下主动出山,找到唐肃宗。

肃宗在灵武称帝,急需能人平定天下,李泌是肃宗早就认识的人,所以第一个就派人四处寻找李泌,可巧李泌主动找到了李亨。

史书记载,李亨也算世家子弟,其六世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虽然父亲只是个县令,可李弼天资聪颖,年少时就被唐玄宗召进皇宫大加赞赏,宰相张九龄称其为“小友”。

李泌喜好老庄之学,深研易经,对世道看的透彻,数次辞官隐居华山、终南山。

李亨做太子的时候李泌“供奉东宫”,李亨对其赏识有加,可能做太子的玩伴比较闲,李泌闲来无事就写了几首小诗,讽刺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和大红人安禄山,太子看后很是高兴,就拿出去让大家传阅,于是两人就看到了这些“反诗”。

这俩人是什么人,一个是贵妃的兄弟一个是贵妃的儿子,太子的人又怎么样?马上出手让李泌滚蛋,李泌收拾行囊又回到了终南山修仙。

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叫“你牛逼你上,我打不过你,我走还不行”要是用老子的话就比较好听“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則蓬累而行”。

这人一到灵武,就和皇帝出入同车,甚至和皇帝同榻而眠,这让皇帝身边的人很不舒服,也为他在安史之乱基本平定后决意隐居埋下伏笔。

他给李亨画了一幅战略规划图:让李光弼驻守太原,出井陉口;郭子仪夺取河东,在长安和洛阳之间留出通道,让叛军在范阳、洛阳、长安三个地方疲于奔命,过不了几年就能将叛军歼灭。

李亨最初完全按照这幅地图作战,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来唐军声势渐盛,李亨执意要先行收复长安、洛阳这两个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二京,违背了李泌的战略,使叛军得以喘息,这是后话。

最初,李泌就知道身处权力中心必然危机四伏,他观察李亨也不是一个可以让他放心的人,因为李亨听信谗言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建宁王李倓,李泌很难过,所以他早早讲明:待天下平定自己就归隐名山。

后来叛军不再是威胁,李泌坚决请求去衡山修仙,李亨不得已派人在衡山给他修建房屋,还给他定做了一套修仙专用服,每个月还发工资。

李泌就这样整日游荡在山中,时不时找棵松树靠着睡觉,希望能遇到神仙给他点儿提示。

后来老朋友李亨死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李豫也立马想起了李泌,生拉硬拽的把李泌弄到长安。

为啥呢?因为李泌曾经帮了李豫大忙,李亨枉杀李倓,李豫很难过,想干掉进谗言的人,被李泌劝住,在担任李豫的部下期间给过李豫不少重要建议,并在李亨面前极力维护李豫的嫡长子位置,这样就和这父子二人都成了“朋友”。

李泌由于崇尚道家的理论,半辈子都在山里修仙,所以不食荤腥,没有娶亲,代宗觉得这样不好。

代宗派人把李泌搞到宫中,让人做了一桌子山珍海味,肉的香味一里地外都能闻见,把李泌强行按在座位上,并对他说:“朕吃一口,你吃一口,朕吃啥,你吃啥,不然……嘿嘿……”

就这样李泌破了荤腥。

然后代宗让各家贵族把自己的到了出嫁年纪的姑娘都报告一下,亲自选了一个给李泌做老婆,并赐给他一座宅邸。

这样李泌就有了后代。

此后李泌又遭谗言被贬黜京城,任杭州刺史。

唐德宗即位后又想起了他,把他弄到长安拜相,在他的辅佐下唐朝勉强维系了表面上的稳定,68岁病逝。

信奉道家的人原应该避世,李泌却像是中和了儒家和道家既能出世归隐也能入世做官,这等修为一般人也难以企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