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興名臣,出奇計平安史之亂,避讒言歸隱終南山

這個人叫李泌。

這個人叫李泌。

一生輔佐四代君主,備受寵幸,卻屢屢被構陷,每每退隱深山,出世與入世把握的恰到好處,堪稱范蠡第二。

當安史之亂的叛軍攻佔洛陽、長安後,大唐的軍隊才像剛睡醒一樣開始把叛軍當回事兒,大家亂作一團,各自為戰,其中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戰爭中嶄露頭角,唐肅宗李亨的兩個兒子李倓、李豫也在軍隊中站穩了腳跟,雙方算是正式比劃。

安史之亂的時候李泌還在華山、終南山中求仙問道,聽聞世上已經亂成一鍋粥,李泌心繫天下主動出山,找到唐肅宗。


唐中興名臣,出奇計平安史之亂,避讒言歸隱終南山


肅宗在靈武稱帝,急需能人平定天下,李泌是肅宗早就認識的人,所以第一個就派人四處尋找李泌,可巧李泌主動找到了李亨。

史書記載,李泌也算世家子弟,其六世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弼,雖然父親只是個縣令,可李泌天資聰穎,年少時就被唐玄宗召進皇宮大加讚賞,宰相張九齡稱其為“小友”。

李泌喜好老莊之學,深研易經,對世道看的透徹,數次辭官隱居華山、終南山。

李亨做太子的時候李泌“供奉東宮”,李亨對其賞識有加,可能做太子的玩伴比較閒,李泌閒來無事就寫了幾首小詩,諷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和大紅人安祿山,太子看後很是高興,就拿出去讓大家傳閱,於是兩人就看到了這些“反詩”。

這倆人是什麼人,一個是貴妃的兄弟一個是貴妃的兒子,太子的人又怎麼樣?馬上出手讓李泌滾蛋,李泌收拾行囊又回到了終南山修仙。

這種對人生的態度叫“你牛逼你上,我打不過你,我走還不行”要是用老子的話就比較好聽“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這人一到靈武,就和皇帝出入同車,甚至和皇帝同榻而眠,把皇帝睡了。

這讓皇帝身邊的人很不舒服,也為他在安史之亂基本平定後決意隱居埋下伏筆。

他給李亨畫了一幅戰略規劃圖:先不要收復長安和洛陽,讓李光弼駐守太原,出井陘口;建寧王李倓做范陽節度使和李光弼互相救應;郭子儀奪取河東,在長安和洛陽之間留出通道,讓叛軍在范陽、洛陽、長安三個地方疲於奔命,過不了幾年就能將叛軍徹底殲滅。

李亨最初完全按照這幅地圖作戰,完全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後來唐軍聲勢漸盛,李亨執意要先行收復長安、洛陽這兩個有重大意義的東西二京,違背了李泌的戰略,使叛軍得以喘息,這是後話。

最初,李泌就知道身處權力中心必然危機四伏,他觀察李亨也不是一個可以讓他放心的人,因為李亨聽信讒言殺掉了自己的兒子建寧王李倓,李泌很難過,所以他早早講明:待天下平定自己就歸隱名山。

後來叛軍不再是威脅,李泌堅決請求去衡山修仙,李亨不得已派人在衡山給他修建房屋,還給他定做了一套修仙專用服,每個月還發工資。

李泌就這樣整日遊蕩在山中,時不時找棵松樹靠著睡覺,希望能遇到神仙給他點兒提示(這世道太難了,我想做神仙)。

唐中興名臣,出奇計平安史之亂,避讒言歸隱終南山

後來老朋友李亨死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李豫也立馬想起了李泌,生拉硬拽的把李泌弄到長安。

為啥呢?因為李泌曾經幫了李豫大忙,李亨枉殺李倓,李豫很難過,想幹掉進讒言的人,被李泌勸住,更是在擔任李豫的部下期間給過李豫不少重要建議,並在李亨面前極力維護李豫的嫡長子位置,這樣就和這父子二人都成了“朋友”。

李泌由於崇尚道家的理論,半輩子都在山裡修仙,所以不食葷腥,沒有娶親,代宗覺得這樣不好。

代宗派人把李泌搞到宮中,讓人做了一桌子山珍海味,肉的香味一里地外都能聞見,把李泌強行按在座位上,並對他說:“朕吃一口,你吃一口,朕吃啥,你吃啥,不然……嘿嘿……”

就這樣李泌破了葷腥。

然後代宗讓各家貴族把自己到了出嫁年紀的姑娘都報告一下,親自選了一個給李泌做老婆,並賜給他一座宅邸。

這樣李泌就有了後代。

此後李泌又遭讒言被貶黜京城,任杭州刺史。

唐中興名臣,出奇計平安史之亂,避讒言歸隱終南山

唐德宗即位後又想起了他,把他弄到長安拜相,在他的輔佐下唐朝勉強維繫了表面上的穩定,68歲病逝。

信奉道家的人原應該避世,李泌卻像是中和了儒家和道家既能出世歸隱也能入世做官,這等修為一般人也難以企及。

當安史之亂的叛軍攻佔洛陽、長安後,大唐的軍隊才像剛睡醒一樣開始把叛軍當回事兒,大家亂作一團,各各自為戰,其中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戰爭中嶄露頭角,唐肅宗李亨的兩個兒子李倓、李豫也在軍隊中站穩了腳跟,雙方算是正式比劃。

安史之亂的時候李泌還在華山、終南山中求仙問道,聽聞世上已經亂成一鍋粥,李泌心繫天下主動出山,找到唐肅宗。

肅宗在靈武稱帝,急需能人平定天下,李泌是肅宗早就認識的人,所以第一個就派人四處尋找李泌,可巧李泌主動找到了李亨。

史書記載,李亨也算世家子弟,其六世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弼,雖然父親只是個縣令,可李弼天資聰穎,年少時就被唐玄宗召進皇宮大加讚賞,宰相張九齡稱其為“小友”。

李泌喜好老莊之學,深研易經,對世道看的透徹,數次辭官隱居華山、終南山。

李亨做太子的時候李泌“供奉東宮”,李亨對其賞識有加,可能做太子的玩伴比較閒,李泌閒來無事就寫了幾首小詩,諷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和大紅人安祿山,太子看後很是高興,就拿出去讓大家傳閱,於是兩人就看到了這些“反詩”。

這倆人是什麼人,一個是貴妃的兄弟一個是貴妃的兒子,太子的人又怎麼樣?馬上出手讓李泌滾蛋,李泌收拾行囊又回到了終南山修仙。

這種對人生的態度叫“你牛逼你上,我打不過你,我走還不行”要是用老子的話就比較好聽“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這人一到靈武,就和皇帝出入同車,甚至和皇帝同榻而眠,這讓皇帝身邊的人很不舒服,也為他在安史之亂基本平定後決意隱居埋下伏筆。

他給李亨畫了一幅戰略規劃圖:讓李光弼駐守太原,出井陘口;郭子儀奪取河東,在長安和洛陽之間留出通道,讓叛軍在范陽、洛陽、長安三個地方疲於奔命,過不了幾年就能將叛軍殲滅。

李亨最初完全按照這幅地圖作戰,完全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後來唐軍聲勢漸盛,李亨執意要先行收復長安、洛陽這兩個有重大意義的東西二京,違背了李泌的戰略,使叛軍得以喘息,這是後話。

最初,李泌就知道身處權力中心必然危機四伏,他觀察李亨也不是一個可以讓他放心的人,因為李亨聽信讒言殺掉了自己的兒子建寧王李倓,李泌很難過,所以他早早講明:待天下平定自己就歸隱名山。

後來叛軍不再是威脅,李泌堅決請求去衡山修仙,李亨不得已派人在衡山給他修建房屋,還給他定做了一套修仙專用服,每個月還發工資。

李泌就這樣整日遊蕩在山中,時不時找棵松樹靠著睡覺,希望能遇到神仙給他點兒提示。

後來老朋友李亨死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李豫也立馬想起了李泌,生拉硬拽的把李泌弄到長安。

為啥呢?因為李泌曾經幫了李豫大忙,李亨枉殺李倓,李豫很難過,想幹掉進讒言的人,被李泌勸住,在擔任李豫的部下期間給過李豫不少重要建議,並在李亨面前極力維護李豫的嫡長子位置,這樣就和這父子二人都成了“朋友”。

李泌由於崇尚道家的理論,半輩子都在山裡修仙,所以不食葷腥,沒有娶親,代宗覺得這樣不好。

代宗派人把李泌搞到宮中,讓人做了一桌子山珍海味,肉的香味一里地外都能聞見,把李泌強行按在座位上,並對他說:“朕吃一口,你吃一口,朕吃啥,你吃啥,不然……嘿嘿……”

就這樣李泌破了葷腥。

然後代宗讓各家貴族把自己的到了出嫁年紀的姑娘都報告一下,親自選了一個給李泌做老婆,並賜給他一座宅邸。

這樣李泌就有了後代。

此後李泌又遭讒言被貶黜京城,任杭州刺史。

唐德宗即位後又想起了他,把他弄到長安拜相,在他的輔佐下唐朝勉強維繫了表面上的穩定,68歲病逝。

信奉道家的人原應該避世,李泌卻像是中和了儒家和道家既能出世歸隱也能入世做官,這等修為一般人也難以企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