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明明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了,加上父母都是獨生子的一個情況,明明就格外的受寵,導致家裡的長輩就格外的疼愛,平常要星星要月亮,家裡的老人就會給孩子變著法子的給孩子弄來。

這一天,迎來了家裡家庭大聚餐,來了很多的明明的兄弟姐妹,明明也是難得有這麼多的小夥伴陪伴,這一下子就開始和孩子鬧起來了,在客廳一群孩子孩子就開始打打鬧鬧的,這一個不小心,明明就給磕到,哇的一聲就給哭起來了!

奶奶急匆匆的給跑過來,“哎呀呀!明明怎麼給磕到了,就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害的我們明明摔倒了,我們一起打他好不好”。這時候爸爸跑過來開始詢問狀況,才明白了,只因為孩子拿了小玫的娃娃,一跑就被凳子絆到了,爸爸開始對明明教育的時候,奶奶就在旁邊開始護短。

上文中出現的一個例子其實在很多的一個家庭都會出現的一個狀況,我們可以理解到老人家愛孩子一個心情,但是家長在這裡就進入到了一個誤區,一個推卸責任的一個誤區。

例子中出現的奶奶將孩子的摔倒歸咎在凳子的一個錯誤上,導致孩子的混淆概念,本是孩子本身的錯誤,卻歸咎在其他身上。當然這種情況就是兒童發展心理學中著名的“泛靈心理”。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v 什麼是泛靈心理呢?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有一項這樣的理論知識——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

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識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皮亞傑在《兒童心理學》中提到了孩子們的世界觀。他認為6歲前的幼童,是無法區分思維與物質的區別,也無法區分出生命與非生命體,在他們心中,花花草草也是能思考、有感情的生命,這就是孩子們的“萬物有靈”思維。

如果家長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經常會有小舉止行為,比如孩子有的時候會和自己的布娃娃,小玩偶或者是家裡面其他的小物件,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階段,寶寶會把一切東西事都視為是一個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小夥伴。

像有的孩子喜歡在睡覺的一個時候手中抓一個小玩具,有時候嘴巴還會和小玩具說上幾句話,顯而易見這種小物件已經成為了孩子的一個形影不離的小夥伴,更是睡前的一個“安撫物”。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當然我們的所說的這種泛靈心理一般存在孩子的6歲之前,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因為6歲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的一個分界點,第二是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在孩子2-6歲之間,兒童的一個認知是屬於理論上的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兒童變化最大的就是心理表徵活動特徵急劇增加。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小孩子很喜歡玩“過家家”的小遊戲,孩子和其他的小夥伴一起加上自己的一個布娃娃,“這個是我們的寶寶。你假裝是他的爸爸,我是媽媽,你就當孩子的姐姐吧”。

以及有時候孩子也會嘗試當起老師的角色,“今天你我們來學習a、o、e,你們跟著老師一起來朗讀。”孩子通過自己發揮自己的一個泛靈心理,把他們玩的一個小遊戲當做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小夥伴,來提高自己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的發展。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v 泛靈心理會有哪些具體表現?

孩子出現一個泛靈心理,這就是在代表著孩子擁有著巨大一個想象力的存在,這就意味著孩子開始用自己的認知去感受世界,此時的孩子就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利用自己內心的一個想法用在生活中,那麼孩子的這種心理都是具體體現在那個一方面呢?

1. 對會動物品產生泛靈心理

記得在一次《爸爸,我們去哪兒》的綜藝節目中,杜江給嗯哼在炒雞蛋,嗯哼站在旁邊陪著爸爸,對爸爸說了一句“爸爸,我們炒雞蛋,雞蛋會痛嗎?”對於嗯哼的這個問題,爸爸也是給了一個很好的回答,“雞蛋被善良的孩子吃了,他是不會痛的”。

孩子總是會有著一系列的小問題,家長在這裡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到孩子的泛靈心理,用一些擬人化的方法給孩子科普到這些問題。

比如在之前,孩子也會問道爸爸,可不可以把小魚抓上來陪自己玩,爸爸就按照孩子的思路,對孩子說“我們把小魚的抓上來,那魚媽媽他們就沒有寶寶,你想想如果把你帶了,那爸爸就沒有你了呀。”

當家長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是不能從大人的一個思路跟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會很難理解,家長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利用孩子的一個泛靈心理,和孩子以一個他們能夠聽得懂的科普方法,這樣就會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到位了。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2. 對黑暗世界產生泛靈心理

大多數的父母可能會遇到自己家一個孩子害怕黑,有的孩子在剛剛開始一個人睡的時候,就會是比較興奮,感覺到一種新鮮感。可是這種也是好景不長,等到了幾天後過,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害怕,覺得周圍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

比如周圍外面的風聲特別大,感覺燈一關有東西等,孩子的這些情緒,其實都是泛靈心理在作怪。一開始家長會去安慰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解釋,但是如果孩子一直是這樣的話,家長也是會出現不耐煩的現象。父母這種做法不僅不會緩解孩子的一個恐懼心理,還會出現反作用,更加的加劇情況的出現。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書中,把這種恐懼的情緒中不被理解和被否定的做法,叫做“負強化”。也就是孩子的恐懼情緒,被父母或者他人否定後,間接地把恐懼強化了。而產生害怕情緒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爸媽的肯定,更加焦慮和害怕。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3. 對身邊玩具產生泛靈心理

孩子對自己的小玩具都是有一項戀物情結,有些家庭都會有些這樣的一個情況出現;有的孩子睡覺的時候將娃娃放在身邊,和自己的娃娃會聊天,還會將自己的被子給娃娃蓋上。孩子是特別容易和自己的陪伴久的小玩具容易產生一種泛靈心理,因為在孩子的眼裡,這些不僅是玩具更是賦予了娃娃一個更深的意義,給了一個陪伴的意義,背後也是一種潛藏孩子一個心理需求。

有些家長或許會忙於自己的一個工作,而導致沒有時間陪伴自己孩子,那孩子的一個玩具就會代替母親的給予一定的安全感,讓孩子把對母親的一個依賴就會轉移到陪伴在自己身邊的物品上。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v 在孩子出現一個“泛靈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 利用孩子一個“泛靈”心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孩子出現一個泛靈心理其中最大的一個心理特徵就是,孩子會將周圍的事物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特徵,作為家長就可以利用孩子的一個心理特徵,將作品擬人化,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

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行動起來,孩子在玩玩具的一個過程中,會將玩具亂丟棄導致有些時候就會吵著家長再買或者找出來,這個時候就可以教育到孩子對待玩具如果是不愛惜的話,玩具就會傷心,而且如果把它亂放的話,他要是不見了多麼可憐。

孩子聽了家長這樣的話,就會格外的愛惜了,會將玩具撿起來好好的歸位。這就是家長利用到了泛靈心理的一個教育意義,慢慢講孩子的一個好習慣培養起來。

“是這個小凳子的錯!”,孩子混淆概念,是“泛靈心理”在作祟

2. 不要濫用泛靈心理

“狼來了”這個故事相信家長都能明白裡面的一個含義,比如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看到,“你如果現在不好好吃飯的話,等下就會有大怪獸將你帶走,讓你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不好好寫作業的話,等下就會出現妖怪把你的書本全部拿走,明天你就沒有小紅花獎勵了”。

這些父母的一個警告,雖然看上去,會有一個警示的作用,但是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家長是在利用孩子的一個“泛靈心理”,在放大孩子的內心的恐懼。

6歲之前的孩子,是很難分清虛擬和現實世界,因為一個孩子的一個大腦發育還沒有定型,家長一句玩笑話可能就會給孩子當真或者就會給接孩子的內心帶來一個陰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對於孩子的一個泛靈心理也是一個過程狀況,而且我們可以明白到孩子的一個泛靈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家長必須要做到一個正確應用,從而引導孩子一個正確積極心理的培養。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也是家長一個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