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在讀書時,語文課本中那些名作家書寫的關於美食的部分文章,總是饞的大家口水直流。魯迅是紹興食物推廣大使,莫泊桑算得上一級牡蠣教吃師······


好些作家不僅能寫,還是一個地道的吃貨。他們寫的那些文字,像早期的美食啟蒙書一樣,讓我們對遠方和遠方的美食生出無限嚮往。


汪曾祺《端午的鴨蛋》

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吱——”這個聲音恐怕是九年義務教育中最讓人口水直流的洗腦魔音了。語文課本中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端午的鴨蛋》讓每一個孩子充滿了對高郵鹹鴨蛋的嚮往。


汪曾祺先生是江蘇高郵人,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和其他地方的鹹鴨蛋相比,高郵鹹鴨蛋蛋白柔嫩細膩,蛋黃質細而油多,特別是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還是鮮亮的紅色。


因為受到這篇文章的誘惑,長大後千方百計也要尋來高郵的鹹鴨蛋嘗一嘗。購買到手,學著汪曾祺先生的樣子,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果然吱的一聲紅油就冒出來了。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也難怪汪曾祺會這麼說,吃到高郵鹹鴨蛋的時候,的確是感覺站在鹹鴨蛋的巔峰。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小時候讀語文課本上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于勒》,除了分析了中心思想,還牢牢的記住了裡面關於牡蠣的吃法。


“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後來有機會吃到牡蠣,都按照《我的叔叔于勒》裡的辦法如法炮製,屢試不爽,擠一點檸檬汁,然後連肉帶汁,一口吸入,滿滿一口冰涼的鮮甜。


做為最早的牡蠣吃法啟蒙,後來再遇到牡蠣第一想法還是生吃,其他的諸如蒜蓉,燉湯,好像顯得都不夠滋味。


餘秋雨《五城記》

端上來麵條清齊、油光閃閃、濃香撲鼻。


《五城記》是作家餘秋雨的一篇遊記散文,描寫了開封,南京,成都,蘭州,廣州這幾座城市。其中寫蘭州即是交通樞紐,又盡得美食之妙。


濃厚與清甜是餘秋雨先生對蘭州的直觀感受。厚重來自蘭州的牛肉麵,清甜來自蘭州的白蘭瓜。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一定要是上好黃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後切成細丁,拌上香蔥、幹椒和花椒;麵條粗細隨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開煮,然後澆上適量牛肉湯汁,蓋上剛剛炒好的主料。“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讀過之後,對正宗的蘭州牛肉麵充滿了嚮往,大學時路過蘭州,一定要下車去吃上一碗才肯走。滿滿一大碗麵,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要不同的粗細,上口味重不膩,爽滑麻燙。


除此之外,還另遞鮮湯一小碗,愛吃肉的,還可以再另盤切送,片片幹挺而柔酥。雖然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蘭州牛肉麵館,但是那滋味和原產地相比還是差些味道。


豐子愷《憶兒時吃蟹》

蟹是至味,吃蟹時混吃別的菜餚,是乏味的。


豐子愷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後,科舉就廢,無事在家的時候,就是每天吃酒看書,尤其喜歡吃蟹。


“父親吃蟹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受在蟹鬥裡,剝完之後,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豐子愷和家裡的兄弟姐妹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勉勵節省。半蟹斗的蟹肉,吃兩碗飯還有餘,最後可以白口吃下餘多的蟹肉。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中秋前是螃蟹正當肥的時候。街頭又巷尾,家長也裡短,在飲食男女看來,不過就一句話:吃蟹要緊!中秋節時吃蟹的儀式尤其的隆重,全家老幼圍坐一桌,吃蟹,賞月,團圓。


兒時在故鄉與家人一起品嚐的美食,回憶起來總是格外的鮮美可口,長大以後,在任何地方吃到的都難以與之匹敵。


梁實秋《雅舍談吃》

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後再吃包子的空皮。


在梁實秋的生活裡,很多常見的小吃如烙餅,火腿,春餅,醬菜,都是他所鍾愛的美食。


為此梁實秋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雅舍談吃》,從山珍海味到家常便飯,每一樣記錄都流露出對食物的欣賞和喜愛。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比如他筆下的湯包:“取食的時候動作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褶皺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入自己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後再吃包子的空皮。”


讀《雅舍談吃》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饞,越讀越饞,越饞越讀,是旁人看來的自虐,自己的樂在其中。後來再吃湯包,一定會按照梁實秋先生教的方法,饞得文雅,吃的痛快。


魯迅《朝花夕拾》

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


小時候只要在語文課本上看到魯迅先生的大名,我就知道這篇文章大概又要熟讀並背誦了。魯迅先生除了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其實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吃貨。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朝花夕拾》裡寫:“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吃貨作家的帶貨奇書:照他們教的吃,準沒錯


魯迅在給許廣平的家書中也經常提到美食:“雲南腿已經將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足,可惜這裡的做法千年一律,總是蒸。聽說明天要吃蔣腿了,但大約也還是蒸。”


除此之外,還有《孔乙己》裡的黃酒、鹽煮筍和茴香豆;《少年閏土》裡的瓜;《狂人日記》裡的蒸魚·····活脫脫就是浙江紹興美食的代言人。


因為疫情,我們重新認識了武漢這座城市。這裡不僅有許多橋樑、吃不膩的麻辣小龍蝦和每年3月開始爛漫的櫻花,還有互幫互助的人們和平淡溫暖的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