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聚焦丨新基建如何改變資本市場

新基建風起雲湧 你看懂了多少

編者按2020年,對全球資本市場來說可謂開局不利。先是中國遭遇率先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14億中國人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從春節到春天的長假;再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影響中國之後,又席捲了歐洲、美洲乃至整個世界,從而引發全球資本市場的暴跌。從美股熔斷到石油、黃金暴跌,再到整個全球股市的“跌跌不休”,很多人都在問,面對這樣的情況,資本市場特別是中國資本市場到底該怎麼判斷?

此時,中國給出了一個答案,這就是新基建。當波濤洶湧的全球資本市場碰上中國新基建大風口的時候,新基建又該怎麼影響資本市場呢?


產業聚焦丨新基建如何改變資本市場

2020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全球資本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一星期,週一俄羅斯和歐佩克國家石油談判破裂引發了石油價格暴跌,甚至跌破了中國石油的“地板價”,之後美國股市第一次熔斷,成為繼1997年之後的熔斷新紀錄,然而到了星期四,美股暴跌,納斯達克指數大跌9.43%,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大跌9.99%,創下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來單日最大跌幅。這還沒完,此後美股的熔斷紀錄又一次次被打破。面對美股大跌的行情,直至3月18日美股10天裡第4次熔斷的時候,中國資本市場卻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韌性,3月19日A股收盤時僅僅下跌了0.98%,創業板指數進一步翻紅,讓所有人看到了中國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避風港的潛力。摩根士丹利將中國股票由中性調整為增持,並稱“全球尋找收益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國”。全球資本市場都在散發著“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將會是全球最有希望的市場之一”的聲音。與此同時,一輪全新的風口已經開始啟動,而這個風口就是“新基建”。可以這樣說,資本市場的嗅覺,永遠是最靈的。原來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此後,新基建迅速刷屏網絡。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新基建並不是一個新詞,它首次出現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只是此次通過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防疫防控的大場面洗禮,面對著14億人宅在家的大局面,中國的整個科技基礎設施再次被強行進行了一次高強度、高併發壓力的全方位測試。經此一疫,新基建的重要性更是被特別彰顯出來,僅僅從2月3日到3月4日這短短30天內,中央層面就部署了多達5次“新基建”相關任務。截至3月10日,有25個省區市公佈了未來的投資規劃,2.2萬個項目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7.6萬億元。如此高的新基建投入,讓全球資本市場不得不相信,這個大風口正在全面到來。

新基建到底會如何改變資本市場

當我們分析新基建將改變全球資本市場的時候,必須先要意識到新基建到底意味著什麼。面對著全球經濟從“黑天鵝”到“灰犀牛”的席捲,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乃至下跌都將是大概率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下,科學技術特別是硬科技所承載的技術進步紅利才是當前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申到新基建層面,就是以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市高速鐵路和城市軌交等七大板塊為核心的全面的新基建投資體系。應該意識到,此次中國的新基建投資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如2008年那次4萬億的“鐵公基”投資。因為新基建的投資具有互聯網科技邊際效益遞增的潛能,因此新基建將會是幫助中國經濟從高增速向高質量發展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從而帶動整體中長線收益的增加,這必將進一步補足產業下游互聯網經濟的短板,從而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投資乘數效應的激增。於是,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資本市場的種種表現無疑是經濟活動的投射。連日來,在A股市場上,以5G、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概念股行情火爆。3月10日,出於對全球資本市場密切聯動的擔憂,大部分人都預計中國股市會受到歐美股市暴跌影響。但滬深兩市僅在早盤小幅低開,隨後就開始反彈。午後,兩市主要指數全部翻紅,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分別大漲1.82%、2.14%和2.66%。其中5G板塊更是成為反彈急先鋒,中證5G通信主題指數單日漲幅為6.51%。

新基建具有讓產業技術與互聯網變現相結合的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基建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可以進一步歸納其具有讓產業技術與互聯網變現相結合的能力。首先,新基建將推動硬科技生態的全線落地。如果把前互聯網時代稱之為互聯網時代的話,那麼當前則正從以軟件服務為核心的互聯網時代向以硬件服務為核心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時代轉變,特別是在疫情期間14億人宅在家的流量井噴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了通信網絡、數據中心的重要意義。從中長期看,中國企業上“雲”、數字化的趨勢不可逆轉,經過此次疫情,預計進度還將加快,數字經濟的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在這個時候其實對於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要求反而更高。事實上,經過了這次疫情的全民壓力測試之後,大量的互聯網企業已經發現,原來他們覺得都不是問題的基礎電子服務都變成了問題,而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卻沒有問題。為什麼呢?試想如果沒有多年雙十一的壓力測試,阿里雲想要像現在一樣滿足1000多萬企業線上辦公的彈性服務器支持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當前的節點之上,上至國家,下至企業,所有人都認識到了硬科技生態體系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國家再次提出了新基建,而資本市場也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新基建上面的根本原因。其次,5G、芯片、半導體等已經成為新基建的關鍵詞。在新基建之中,幾乎所有資本市場參與方無一不把目光聚焦在了5G之上,推進5G通信網絡建設是新基建的龍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19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推進5G通信網絡建設”列入2020年重點工作,其中有6個省區市明確規劃了2020年新建5G基站的數量,合計超過17.8萬個。中國移動提出,計劃在2020年底完成30萬座5G基站建設目標,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力爭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25萬座基站的建設目標。而5G建設本身包括芯片、器件、材料、精密加工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統、雲平臺、數據庫等軟件。5G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聯技術結合,又將帶動諸多行業,為很多領域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據中國信通院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未來5年工業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5G網絡建設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而作為服務5G的核心,電子行業成為了支撐新基建的最重要基石之一。所以在新基建的風口之下,毫無疑問,電子行業將會成為新基建產業的先行者。其實在2019年,全中國電子行業漲幅就高達73.77%,位列全市場排名第一。特別是消費電子和半導體的漲幅超過了100%,今年隨著新基建特別是5G的全面加速,今年的電子產業可能比去年還值得關注。尤其是5G智能終端的普及將會全面啟動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時代。電子產業作為5G等一系列新基建的最終承載載體,將會直接成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第三,新基建具有讓產業技術與互聯網變現相結合的能力。當新基建成為新經濟核心的時候,新基建便具備著直接連接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屬性,這讓這個產業天生具有讓產業技術與互聯網變現相結合的能力,當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好了,這將比傳統基建更具備資本市場的驅動力量。這樣的新基建應該說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還是有很多人會看懂的。王文認為,基於以上三點,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走向,將會非常明確就是新基建以及作為新基建基礎的電子等相關產業。

劉元春:重啟經濟停擺不能只靠新基建

產業聚焦丨新基建如何改變資本市場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徐蔚冰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必須認識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到現在對經濟的衝擊並非一次性的,而是分階段多批次的。而重啟疫情帶來的經濟停擺不能只靠新基建。劉元春認為,第一波衝擊是疫情所帶來的“休克停擺效應”。2月份,我國大量宏觀經濟參數腰斬,投資、消費增速為-50%到-60%。在這個階段裡,疫情全面防控,社會經濟活動停擺。第二波衝擊是經濟停擺重啟的成本衝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疫情對經濟產生的間接衝擊就是經濟停擺之後重啟經濟運行必須實施“大推動”,必定帶來嚴重的重啟成本。在市場自發狀態下要實現復工復產和經濟循環的常態化不僅時間漫長,更為可怕的是可能陷入低水平的“惡性均衡”之中。因此,要克服自我修復的市場失靈,必須依靠強大的行政干預和刺激啟動。3-5月份,我國經濟都會在這樣的狀態下運行,出臺新基建等大需求刺激,全面重啟中國經濟循環的內生動力。第三波衝擊則有可能是本輪疫情在歷史上佔有最突出地位的衝擊,那就是疫情全球蔓延和“全球大流行”必定會導致各國管控模式向“全面管控模式”靠攏,這將會導致全球化的生產體系、產業鏈和資金鍊出現斷裂,全球經濟出現短暫停擺。劉元春直言,這種世界性的休克停擺所產生的衝擊將是中國在今年必定要承受的第三波衝擊。這個衝擊無論從廣度和深度上講都比第一波衝擊和第二波衝擊所帶來的持續性和損失要嚴峻得多。如果全球經濟的休克停擺出現在4-6月份,也就是中國經濟全面復工復產的階段,那麼我們將面臨訂單消失、無工可復的窘境,面臨“兩頭在外”的產業和企業在遭受前兩輪衝擊之後面臨更嚴峻的衝擊。因此,我們對於產業和企業的救助,對於這些區域和行業復工復產的安排必須全面考慮未來的第三波衝擊。劉元春認為,在上述三輪衝擊之後,我國經濟才能過渡到循環常態化。我們在經濟循環常態化之後來實施“保增長”“保目標”的擴張性政策計劃才會有堅實的基礎,才會在底線管理的基礎上有效拿捏擴展的幅度和實施的路徑。針對未來高度的不確定性,劉元春判斷,疫情如果能在4月底全面解除,我國的投資增長速度可能會快速上揚,而消費也可能在各個部門或區域短期消費刺激下快速恢復,但不要對消費報復性增長抱過多希望。我們所面臨的第三波衝擊的最高點可能在4-6月份甚至更晚一點到7-8月份。如果果真如此,我國二季度、三季度外需下降幅度可能會超越我們的預期。因此,要保證經濟循環常態化和就業的穩定化,僅按照目前“六穩”和“新基建”的節奏,拘泥於3%財政赤字的限制是難以應付的。所以,劉元春給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建議。第一,要在底線思維基礎上有最壞的打算,使我們的政策應對方案在基準判斷的基礎上具有可調整、有彈性、可擴張、多元組合的特性,而不是簡單地拘泥於我們的“新基建”。第二,必須短期刺激、中期調整與中期擴張相結合。目前很多人拒絕刺激,但是要想擺脫經濟休克停擺,使經濟循環常態化,必須要有“大推動”,這個推動必須足夠克服運行前的摩擦力,產生“破冰效應”,才能夠使中國經濟循環常態化。因此,必須要以中低階層的消費補貼和中小微企業、受衝擊最大的產業部門補貼和扶持為核心來展開當下的短期刺激。從中期來看,則可以設計以“新基建”為先鋒,新老結合為主體,經濟投資與民生建設相結合、硬項目和軟建設相結合的政策組合。第三,貨幣政策必須明確向適度寬鬆政策進行轉變,包括準備金率的大幅度下調、利率下調,特別是我們應當考慮將接近10%的準備金率所凍結的十幾萬億元資金轉化為國債或特別債券,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寬鬆騰挪出空間。在全球都進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我國的保守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國過度地承受全球疫情和“休克停擺效應”所帶來的成本。第四,我們政策出臺的時點一定要把握得清楚,要分階段、分時點、有節奏地組合應用。當前是化“疫”為“機”的窗口期。但是,如果我們的改革開放所設計的路徑和內容沒有一種恰當的組合,可能就很難抓住當前創造制度紅利的窗口期。由於重啟經濟停擺必然需要“大推動”,但這種“大推動”絕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新基礎設施建設,而應當主要通過危機救助的形式刺激短期消費,既可以兼顧危機救助,又可以保證經濟增長。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有十分充分的前瞻性研究和政策儲備,那麼我們就不會重蹈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的覆轍,也會克服目前“談刺激就色變”的心理困境,坦然渡過後面的難關。

新基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 汽車將成超級計算中心

產業聚焦丨新基建如何改變資本市場

人工智能市場持續高速增長,底層技術和落地應用持續突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出,是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它提供的是核心動力,能夠把大數據轉換成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決策。”地平線公司創始人兼CEO餘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除此之外同時認為,汽車在新基建時代會成為超級計算中心。

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

過去的20餘年裡,我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在建築、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領域,拉動了建築業、裝備製造業以及建材行業等實體經濟發展。而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數字技術突飛猛進,我國已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餘凱指出,數字經濟時代不能只依靠傳統基建拉動經濟,而是要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的地基,即新基建。“新基建的投入,有助於國家提升在下一個經濟週期的核心競爭力,並且實現跨越性的發展。”餘凱說。餘凱認為,人工智能好比數字經濟時代的“水電煤”,能夠把大數據轉換成更有價值的知識和決策。過去的基建能力是將電能轉化成動能。在新基建時代,人工智能能夠把數據轉換成動能,讓生產和決策實現自動化,變得更加高效。

汽車會成為超級計算中心

餘凱指出,隨著國家新基建的提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個部門在2月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以下簡稱《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指出,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2035-2050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自動駕駛也將加速發展,預計2025年汽車L2級以上自動駕駛裝配率可達70%。談到自動駕駛的未來發展趨勢,餘凱指出,中國的整車企業,包括計算芯片創新企業,都有非常強的意願去突破創新。而車規級芯片的質量要求較高,需要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流程。餘凱認為,未來所有的汽車都會沿著智能化的道路走向高等級的自動駕駛,走向無人駕駛,其中計算芯片是重中之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一定要突破芯片的桎梏。汽車在未來會成為“四個輪子的超級計算中心”,需要處理大量數據,是關乎生命安全的產業,面臨的挑戰非常大。過去汽車看重發動機,未來更看重算力和芯片。過去汽車專注汽油向動力的轉換,未來汽車將聚焦汽車感知數據向自動駕駛決策的轉換。餘凱表示,地平線的芯片會廣泛賦能汽車產業,從高級輔助駕駛芯片走向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車載邊緣人工智能芯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