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不少人記憶和獨特情懷的手藝,你還有印象嗎?

自從看了手藝人的紀錄片之後,無論是每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還是每一手工藝絕活,都顯示著民間手藝人的慧心巧手,雖然這些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文化傳統,但也無不見證著中國傳統工藝的盛衰滄桑;特別是有些手藝,也在短短几十年中迅速消失,在街頭也難尋其蹤跡。

承載著不少人記憶和獨特情懷的手藝,你還有印象嗎?

“彈棉花哎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小時候在家附近也有帶著一些師傅,他們帶著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吆喝聲“彈~棉~花”,雖然現在在城鎮中並不多見,但這門老手藝卻也承載著不少人的記憶和獨特情懷。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元代的王楨寫的《農書》中記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關鍵的“彈”字,決定著這一床鋪蓋好與不好。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但隨著蠶絲被、鴨絨被等種類繁多的被子佔領市場,彈棉花的行當在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家裡蓋的,不再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蠶絲被、鴨絨被。社會的進步,使得一些東西漸漸消失在視野,這是必然也不可避免的結果。雖然是這樣,但是我們也可以認識一下以前那些在棉弓上跳舞的彈花匠。

在外行人眼中彈棉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把專門的弓的彈棉花的基本工具,師傅們可以通過榔頭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確實需要非常精細,需要兩個匠人一起完成,擺上一個小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之後在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

整套下來非常的費時間,一個人一天最多可以彈上2條,但畢竟手工彈棉被的時間人力成本高,已經漸漸不適應人工成本漸漸提高的社會了。

而客人可以選擇需要的棉花進行稱重,放進竹簍裡面。師傅用彈花機把買來的棉花或者客人拿來加工的舊棉被給彈散。因為棉被蓋的時間長了,會變得很硬,不保暖,經過重彈加工後,就能重新變成一床蓬鬆、柔軟、保暖的棉被,而且價格也不貴。

如今只能說這是即將消失的文明,談不上拯救,只能是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