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三國壽春之戰

提起三國的決定性戰役,人們不難想到孟德官渡之戰、周郎赤壁之戰、呂蒙白衣破荊州。但常常會忽略在一場曠日持久的亂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是僵局,而雙方為了打破僵局,在一個區域進行長達數十年的爭奪,就不足為奇了。人們熟知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就是蜀國持續在漢中一帶對魏國進行戰爭,以達到保衛己方政權穩定的目的。然而與六出祁山相比,魏吳之間攻守百年的戰線究竟在哪裡?又是哪場戰爭導致吳國的提前謝幕?

眾矢之的

今天安徽的腹地有一個不太出名的縣城——壽縣,但在1800年前,這裡是三國最重要的軍事、經濟要地——壽春。壽春,轄魏國的揚州地區(即今天的淮南),地處淮水南岸,東依肥水,南有堪稱魏國糧倉的巨澤芍陂,北方則是中原腹地。從壽春向北約160公里,即為曹操的故鄉譙縣,西北300多公里即為魏國都城許昌。淮南地區與漢中相比,不僅有連綿起伏的高山,還有溝壑無盡的丘陵和星羅棋佈的水系,誰佔據於此則盡得地利之便。對強大的魏國而言,屯墾重地淮南,在糧食上不僅可自給自足,還可供給中央;在軍事上又因有溝壑縱橫的水系,兩邊盡得山形之利,簡直就是天然良關,它的得失關乎魏國東南一線軍事佈防成敗。另一方面,對處於弱勢的吳國而言,從江東建業出兵,攻擊洛陽、許昌地區必將經過淮南西部,所以北伐行動第一步必須控制淮南地區;從防守的角度看,淮南地區為江東外圍屏障,沒有淮南,則長江天險為魏吳共有,吳國的都城建業也難保。

壽春是吳魏相爭的關鍵,雙方在此鏖兵數十載,其中吳軍主動進攻12次,6次為吳主親征,而在整個三國時期,吳軍進攻作戰一共只有34次。所謂張遼威震逍遙津,只是其中的一次,在三國區域性戰役中,參戰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即是魏吳雙方在此地陳兵50萬,整個淮南地區成為決定魏蜀吳三國命運的焦點。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殺魏國大將軍曹爽,迅速控制曹魏中央政權,排擠曹氏宗族地位,司馬家族篡魏的野心暴露無遺,這自然引起地方上親曹派們的不滿。中央朝政雖為司馬氏集團所竊據,但地方勢力仍在親曹派手中。司馬氏想消滅曹氏地方勢力;親曹派們也希望奪回中央政權,剷除司馬氏集團;在複雜時局中,雙方矛盾愈演愈烈。

淮南地區作為魏對吳戰爭的前沿陣地,一直都是由親曹勢力鎮守,司馬氏尚未深入這一區域時,此處已成為雙方鬥爭的中心,短短6年間連續爆發了3次反叛馬氏集團的事件,史稱“準南三叛”。

司馬氏集團平定淮南第二次叛亂後,大將諸葛誕被任命為徵東大將軍,駐紮在淮南郡的壽春城。諸葛誕與同為曹氏集團的夏侯玄等人關係密切,夏侯玄被司馬氏集團殺害後,諸葛誕深感自身難保,心生反意,仰仗天高皇帝遠,他一面在淮南招募死士,一面藉口防禦東吳,向當時主政的司馬昭加要十萬兵馬,守衛淮南重鎮壽春。

司馬昭自然看得出諸葛誕的把戲。公元257年5月,司馬昭封諸葛誕為三公之一的司空,位列百官之首,欲將他調回中央,收其兵權。諸葛誕看了詔書,怕不得善終,遂舉兵反叛。

諸葛誕反版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殺當時統領地方軍的揚州刺史樂綝,殺樂綝後,裹挾了屯田兵十萬,揚州兵四五萬人,聚集了可供一年食用的糧草,做長期堅守之勢,並倒戈向吳稱臣,以待援兵。

魏吳交兵

聽到諸葛誕舉揚州之地稱臣,吳國上下喜不自勝。別說揚州了,就是淮南郡治下的合肥縣城,東吳攻了多少年也攻不下來,這次諸葛誕稱臣,對東吳真可謂千載難逢,遺憾的是從後來的表現看,吳國並未抓住這次機會。

吳國這時的皇帝是孫權的兒子孫亮,不過主政的是權臣孫綝。孫綝下令先派文欽、唐諮、全端、全懌等將領,率軍3萬前往救援諸葛誕。當文欽大軍趕到壽春時,司馬昭派遣的鎮南將軍王基正指揮部隊包圍壽春,文欽見包圍圈尚未形成,便乘機從壽春城東北,憑藉險峻山勢帶領兵士進入城中。

聽聞諸葛誕反叛後,257年6月,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挾持皇帝太后親征,軍至陳郡南部的項縣,會合共26萬大軍,兵臨淮河,屯駐在丘頭。聽到東吳出兵援助諸葛誕,司馬昭並未馬上攻城,他一面派鎮南將軍王基和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壽春,形成兩層包圍圈,深挖塹壕壁壘,做持久之勢。一面令監軍石苞率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徐質,帶精兵作為機動部隊,防禦孫吳再派援軍。反觀諸葛誕方面,他先使文欽試探性突圍,在被迎頭擊退後,踏踏實實地等著東吳援軍解圍。東吳的動作也不慢,孫綝派大將朱異率3萬兵馬北入魏境,朱異以壽春西南的安豐城為基地,向壽春進軍。進至在陽淵時,與魏國的州泰部隊相遇,被州泰擊退,死傷2000餘人。

聽到朱異初戰失利的消息,孫綝調集大軍進駐吳魏邊境的鑊裡。並以此為基地,再派朱異率將軍丁奉、黎斐等將,發兵5萬前來解壽春之圍。此次,朱異把軍需物資留在壽春南面的都陸,輕裝進兵駐紮在接近壽春的黎漿。同時,派任度、張震等人招募死士6000人,在黎漿西六里的地方架設浮橋趁夜渡河,修築起一道半月形的營壘,做掎角之勢。然而,此舉卻被石苞和州泰發現,交戰後吳軍敗退。朱異再次製造車廂陣容,圍逼五木城,石苞、州秦聞之趕到,朱異又兵敗退回、連吃了幾次敗仗,吳軍士氣低落。此時,曹魏泰山太守胡烈,用5000奇兵從隱蔽的小道襲擊了屯糧重地都陸,把朱異糧草全部焚燒。朱異大軍缺糧,無法再戰,據說是一路啃著葛葉退回鑊裡。看到狼狽的朱異,孫綝怒不可遏,要他以3萬兵馬死戰,朱異稱難,孫綝一怒斬之。不過,孫綝並未再戰,而是灰溜溜的把大軍撤回江東。

壽春困亡

司馬昭一方面高興吳軍這麼快就退兵了,另一方面也覺得孫綝殺死朱異是為了向壽春城中的諸葛誕傳達吳軍援助壽春的決心。他判斷:現在壽春城中的守軍,一定會節約糧草,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等吳兵來援。於是,司馬昭下令封鎖壽春與外界聯繫,同時遣人入城用反間計,揚言吳軍馬上就到,而司馬昭的軍糧補給快跟不上了,包圍的軍隊支撐不了多久。這話傳到諸葛誕耳朵裡果然受用,他放寬每天糧食限額,因此城內糧食很快就不夠吃了,而吳軍卻連個影都沒有。這時,諸葛誕的心腹蔣班、焦彝勸他別指望吳軍的外援了,現在只有出城決戰,尚有生機。諸葛誕並未採納二將建議。兩將見主公不聽勸,怕大事不妙,竟出城降魏。

此時,在司馬昭眼裡,看到的不僅是投降的蔣班、焦彝,更是整個壽春上下軍心的動搖。他趁熱打鐵,再作偽書誘全端等率數千人出城投降,於是壽春城中人心渙散。是時,司馬昭仍在靜候時機。

轉眼已是258年的正月,壽春城已被圍8個月。諸葛誕認為蔣班、全端等人的叛離,會使司馬昭大意輕敵,他做了個大膽的決定:突圍!

諸葛誕製造了大量的進攻器具,一連五六個晝夜進攻司馬昭的南圍牆。牆上的司馬昭部隊,弩矢石塊如雨而下,死傷者蔽地,血流溝塹。諸葛誕無奈只得退回城中,士氣陷落,加之糧食緊缺,天天都有士兵逃跑。

文欽於是獻計:不是缺糧嗎?把所有北方人全都趕出城去,讓他們自己找吃的,只留吳人堅守,以節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以為然,文欽與之爭執起來文欽素與諸葛誕不睦,當下壽春形勢緊急,猜忌愈深。諸葛誕一怒之下殺了文欽。文欽的兩個兒子文鴦、文虎,聽說父親被殺,便出城降了司馬昭。司馬昭免了文氏兄弟,還上表給文氏兄弟加官賜爵,並讓他們數百士兵騎馬向城內被困的士兵喊話:“看啊,弟兄們,文欽的兒子都不被殺,你們還怕什麼呢?出城投降吧!”

此時,壽春城上的弓箭手引弓不發,司馬昭知道總攻的時刻到了。他親臨圍塹,下令四面共同進兵,伴隨著擊鼓吶喊聲,司馬昭大軍登上了城牆。此時,壽春城內軍士已經放棄了抵抗。諸葛誕只得率親信衝出小城門想殺出一條生路。不料,司馬胡奮已等候多時,諸葛誕最終戰死在了亂軍之中,壽春遂被攻克。城中只有幾百兵士不願投降而被斬殺,唐諮等將投降,俘獲萬人,繳獲武器物資無數。

帷幕落下

這場歷時9個月之久的戰事,終以司馬昭滅諸葛誕奪回揚州的統治權而結東。在司馬昭出師期間,蜀漢姜維曾乘機出駱谷攻魏,魏徵西將軍、都督涼諸軍事司馬望及安西將軍鄧艾進兵抵禦,姜維得知諸葛誕敗亡後撤回成都。

此次淮南大戰,堪稱三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區域性會戰之一。從吳國方面看,是役是吳軍在合肥——壽春一線歷次北伐中,進軍距離最遠,形勢最有利的一次,但由於作戰指揮失誤,行動遲緩投入兵力不足而完敗。反觀司馬昭,其行動迅速,集中調動大規模兵力,成功瓦解了壽春城將士心理防線,雖有所損失,但寸土未丟,保住了淮南及周邊戰略要地。戰後,魏國地方親曹勢力大大削弱,吳國孫綝不久便被新立吳主孫休所殺,孫體當政6年早逝,殘暴好鬥的孫皓即位,東吳陷入亂局。蜀漢方面,姜維此後出兵,大臣多有怨言,他也未對魏國構成有效威脅。

從另一層面看,此戰成功奠定了司馬氏取代曹魏集團的基礎。此前,司馬氏雖掌控中央,但並未對地方勢力形成有效控制,這場戰役如果吳國成功支援了諸葛誕,可能導致地方曹氏勢力連續轉向吳國或蜀國。當時,正值魏蜀吳三國實力天平發生巨大傾斜之際,蜀對魏的進攻愈乏成脅,兵源漸枯竭,姜維為了保持北伐的攻擊力,不得不調動漢中兵力,而吳雖集結大兵,但終未破魏國防線,孫吳政權內部對北伐喪失信心,此後除了在此地進行襲擾及孫皓頗具喜劇意味的攻擊外,再無力對魏造成威脅。這也使得魏滅蜀之戰時,吳無法在此線發動決定性攻勢,只能坐視蜀國滅亡;而蜀亡後,吳也無法力挽長江防線,終至覆亡。

是役三月後,司馬昭進位晉公,司馬氏集團取得至上權力,進而取代魏國。隨著司馬氏集團一騎絕塵,三國亂世亦就此終結,命運多舛的西晉王朝即將登上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