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四个层次

学中医,注定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今天,就怎么学中医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学中医有个层次的问题,道,法,术,器。

道,学中医的目标。

如果是打算行医救人,那么应该学习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不仅要求医德,也要求掌握精湛的医术。这就不是通过书本或网络的学习能达到的,还应该实践,才不致沦为纸上谈兵的赵括。

大多数人都不想当医生,学中医无非就两种:

一、学习自我保健养生

二、宣传推广中医文化

前者,需要学习中医养生的具体操作方法,如艾灸、导引、按摩等等。学习这些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实践,理论只是其次。

后者,如果仅涉及中医的历史渊源或知识介绍的,就不需要有实践经验,掌握准确的内容就可以了。如果涉及具体的诊断、治疗理论或方法,就必须有实践经验,不然就是纸上谈兵。否则未经验证过的内容,很容易会让盲目采纳的人受害。

以导引术为例,光学习理论却不练,没有一丁点实践经验,不知道练功的方法和窍门,又在外面说“八段锦多好多好”,就是误人子弟。

有志于推广中医的人,不仅应该掌握中医知识,还应该将中医通俗易懂地告诉别人。

法,学习中医的过程。

目标不同方法就不同。立志行医的人,一定要实践,最好拜个师。

普通人学中医理论,就要学习中医的来龙去脉。比如阴阳、五行怎么来的,为什么正面为阴,背面为阳?比如,很多人喜欢用脾虚、肾虚、阴虚火旺这样的诊断名词,但具体代表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不清楚。不理解这些东西,就不能说掌握了中医知识,最多只是记住了。

实践经验和理论是有差别的,一个人能把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不代表他真实的医术水平很高。很多用药、用针、按摩的方法,都是日积月累的经验。一个穴位,老师傅就是比新手效果好,功力摆在那。同样,很多中医没有在久年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医术,水平也就一般。

判断医术水平,一定看口碑,看疗效,其它都是虚的。

术,学习中医的技术。

有人说,学中医要靠悟性、师傅或修行。

我不这么认为。

每个普通人都能学中医,中医不是某些人的专属,就是要成为医术精湛的大医、神医,须得三者齐备。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和学习的方法。

中医宝典《黄帝内经》就在那里,不管怎么样,起码得先看一遍原文,这是基本的学习态度。对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个大致的了解,看不看得懂另说。

如果完全看不懂,那么就是基本功的问题,得补一补语文。如果不补,直接去学别人讲的《黄帝内经》,那学到的就不是真正的《黄帝内经》,而是他人理解的东西。而这些理解,不一定是对的。

如果大部分看不懂,但是理解了中医的内容框架,就好办了:要么知道自己学不会,没信心学,放弃了;要么知道不懂的症结在哪里,去补足短板,再回来学。对于学中医的人来说,只要有心,不存在什么悟性的问题,只有用不用心的问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现在很多人在宣传中医不好学,很难学,要么是为了掌握话语权,要么就是为自己找借口,同时打击其他人的学习热情。

器,学中医的工具。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是器,解读的老师是器,视频是器,音频也是器。这些器,都是要为我们学中医服务的,最终要符合道的要求。凡是有利于实现目标的,都可以用,但是不能被这些器给掌控了方向。

以做《黄帝内经》解读最流行(未必最好)的徐文兵老师为例,他本人和他写的书、音频、视频、公众号、学习班,都是很好的学习工具。这些工具里面,又有高低之分。学习班当然最好,可以向他本人深度学习,但成本比较高。

低成本的工具里面,最好的是书,视频次之,音频最差。音频、视频学习,就是当时觉得有道理,最多记住了,但是你很难建立起自己对中医的理解体系,就是跟着徐老师的体系走。也就是说,你学的是他对中医的理解。而且,有些内容语音是表达不出来的。

我把《黄帝内经说什么》《饮食滋味》《知己》《字里藏医》这几本著作都看了,有很大的启发。

原来拆字也是一个学习方法,知道以后,就不用等《字里藏医》续作了,自己就能拆:甲骨文、金文、《说文解字》和其它汉字解读书籍都能用上。

徐老师的写作方式,喜欢拆字,讲故事,而这些内容都有出处。我们平时都不会涉猎这些内容,所以必然为徐老师所折服。比如他喜欢引用《淮南子》《庄子》《道德经》,也说了书名,我就自己买来看,不用等徐老师了。我还更进一步,《孙子兵法》《千金方》《难经》这些古籍也都买来学习。

当然我也看其它老师写的文章,有深度的,和徐老师的观点互参,谁更有道理,我就暂时采纳谁的。慢慢地,我就觉得徐老师讲的东西,满足不了我的学习需求。满足不了我的,就不关注了,过河拆桥。但这样我对中医的理解层次,还是比较肤浅的,也没办法实践。

当偶像光环过去之后,我也发现了徐老师的一些错误。比如《知己》这本书,他引用了很多西医解剖学的内容,而实际上他应该引用的是中医跌打伤科的内容。因为他的局限性,不了解这些内容,只能用西医的内容填补。

徐老师为了向大众普及,这些内容不可能讲得很深入,也就是起到方向性、启发的作用。对于只是想了解一、二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选择。真想学以致用,就必须进一步地钻研。

还有繁体字、拆字的方法,我也发现了问题。有人讲繁体字更有文化,看香港、台湾,未必。字承载的背后是思想,繁体、简体只是形式。更何况,很多简体字都来源于古文字,年代比繁体字更久远。老子写《道德经》,并不是用繁体字。

所谓的繁体字,最早应该追溯到秦朝统一文字之时,此前被吞并的六国各有文字,有些被合并,有些被改良,有些被废弃不用了,这些文字就变成了今天所说的异体字、通假字。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最后,我发现要真正地学好中医,就必须回到古人的语境去学习。也就是说,必须重新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经典本身。

当我重新翻开经典之时,发现其实经典本身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了。以《道德经》为例,老子一直在换着法子讲道德,中心思想没有变。有些不能理解的内容,主要是因为不能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古文基础的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以经解经”,根本不需要再去借助现代的注释和解读去学习经典。自古以来,都是这么学过来的,现代人能比古人聪明到哪去?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需要注释和解读,那么自古以来就应该有很多相关的著述流传于世,并且盖过原著的风头。诸葛亮、刘伯温、张良,这些人,哪个不比今天纸上谈兵的教授厉害千百倍?

所谓的家传绝学,肯定是有的,但是这种绝学仅限于他们这一派的理解,并不高于经典本身。谁敢说自己比老子厉害,比孔子厉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于墨守成规,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必然的事实。没有家传限制、非科班出身的人,反而可以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

学中医的四个层次

所以,我不认为学中医需要什么悟性、名师或家传。老外有语言障碍都能学中医,何况中国人?

每一个普通人,只要掌握方法,都可以学中医,能理解中医的来龙去脉,并向其它人介绍好中医。

我现在没有学中医,学的是传统文化,从《千字文》这些蒙学开始,打好基础。我相信,等我能掌握《道德经》《周易》《庄子》《孙子兵法》这些和《黄帝内经》同源的经典时,回到再去重读《黄帝内经》,再去学中医,必然会有不同的体会。

现在,我对中医的认识,也就是略知一二。导引术我实践的比较多,其它就只知道个大概。别人问我,不是真懂的,没实践过的,没把握的,我不敢回答。

如果就是了解一些病症的分析和开方,了解一些中医基础理论和名词,在我看来,就不是学习中医了。

听听中医节目,看看畅销书,关注几个公众号,买几门知识付费课程,也就是了解。摆弄几个中医术语,说点中医理论,整天复述谁说的内容,也就是糊弄不知道的人。

任何一个西医,任何一个有逻辑思维的人,只要有一本手册,都可以做到。这样简单的事情,哪称得上学中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没有真正下过功夫,别说自己懂中医。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憋着,别误导他人,妨碍他人了解真正的中医。最要命的是,没学懂,以为自己懂了,比正规院校毕业的中医还懂了。

这次疫情,中医火了,但受益的不会是中医,而是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半桶水和骗子。同时,也给了中医黑攻击中医的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