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寵臣主父偃,為什麼姓主,歷史上有這個姓嗎?

秉燭讀春秋


主父偃不是姓“主”,而是姓“主父”。這是一個複姓,到現在仍然有傳承。

“主父”這個姓,雖然挺罕見,但是非常有名。因為“主父”的意思是“主上的父親”,放到封建社會就是“太上皇”的意思。


所以這麼牛逼的姓氏,實際上挺犯忌的,因此在歷史上出大人物的機會不是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主父偃,曾經做到了漢武帝的丞相,雖然結局也很慘,被誅族了,後世好像就沒有再出過什麼大人物了。

要說到“主父”這個姓氏的來歷,那就非常有名了。因為最早用“主父”稱呼自己的是大名鼎鼎的趙武靈王趙雍。

就那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國力一躍成為戰國強國之列的趙武靈王趙雍。趙武靈王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兒子 ,於是他在他最鼎盛的時候,就把王位傳給了小兒子公子何,也就是趙惠文王。


但是他自己其實並不願意放棄權利。所以自稱“主父”,意思就是我是趙惠文王他爹,是趙國國王他爹。

其實他這麼做啊,目的就是想利用自己還活著,鞏固小兒子趙何的權力和地位。但這無疑對於他的長子公子章太不公平了。

古人都崇尚立嫡立長,廢長立幼向來是取亂之道。所以趙武靈王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趙惠文王4年(前295年),沙丘之亂,不但一代名相肥義被殺,而且“主父”趙武靈王本人也被困在沙丘行宮中3個月,活活餓死了。


但是趙武靈王雖然死了,他“主父”的這個稱呼被他的一支後代作為姓氏繼承了下來。

到了主父偃這一代,差點“主父”這個姓氏又消亡了,但是孔車不但替他收了屍體,還救下了他的一個族子。因此“主父”這個姓氏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

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信息,目前北京、上海、山東羅莊、平邑、遼寧瀋陽等地仍然有姓“主父”的。


炒米視角


【主父偃,主父或主?】

提到主父偃,最先想到的是熱播的電視劇《大漢天子》中王剛扮演的主父偃的形象,說話詼諧幽默,治國安邦,有不是智慧。然而,電視劇中的形象可能和史書的主父偃形象有點出入。中國的百家姓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重點聊一聊主父偃的姓什麼?

1、主父偃其人其事

主父偃,複姓“主父”,單名一個字“偃”。

他是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早年學習像蘇秦張儀那樣的縱橫之術,後來感覺縱橫之術沒有銷路,轉而學習儒學,得到漢武帝重用後,建議漢武帝,頒行“推恩令”,使得諸侯國自析,達到削弱諸侯王的權力。公元前127年,拜為齊相,因為揭發,齊王畏罪自殺,此外趙王揭發其受賄,被族誅。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主父偃

2、“主父”姓氏來源

相傳,戰國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國家逐步強大起來,為了自己專心外部軍事鬥爭,將國家讓給小兒子趙何,他自號“主父”,意圖構建一種二元的政治架構,主父負責外部軍事,惠文王負責國內政治。相傳姓主父的人都是他的後人。

趙武靈王的名號是主父,後代因此以主父為姓。——《姓苑》

3、“主父”姓氏還有嗎?

相傳主父偃族誅時,有人逃跑,這個姓氏才流傳到今天。現在主父這個姓氏在北京、上海、山東這些地方都有分佈。

​博大精深中國百家姓文化,獨特的姓氏是家族的代表。我們每個人的姓氏不但代表了我們家族,還是一個個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姓苑》【南朝宋】何承天

《漢書》【漢】班固





S說文解史S


主父偃,漢武帝時期人,其本人學長於長短縱橫術,在齊地因受到儒生排擠,後遊歷燕趙,到長安便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後來受到武帝劉徹重用,後因脅迫齊王自殺,被漢武帝族殺。

據《漢書·主父偃傳》載:“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偃。”主父偃雖被誅族,但還是有族人逃出,此支主父姓的也還有。


主父是現今比較罕見的複姓,在北京,上海,山東,遼寧都有分佈。只是少見而已。


景粼玖序


【精選回答】@雜談會客室


先糾正一下:主父偃,不姓主!“主父偃”,複姓“主父”,單名“偃”。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等政策,使趙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後來將王位讓於兒子趙惠文王,自己號為主父(即太上皇)。秦滅六國後,其支庶子孫以祖號為姓,乃作主父氏,後單姓主姓。漢代有主父偃,隋朝有主胄,宋代的主父潔、明朝有主問禮。現如今在北京,上海,山東這些地方還有出現主父(或“主”)這個姓氏。

漢武帝的寵臣主父偃,一年連升四級,深得漢武帝信賴,後被誅殺,接下來帶大家走進“主父偃”

主父偃(畫像)

一、出身貧寒,懷才不遇

據記載,主父偃,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先是到齊國謀官不受用,而且在齊還受到儒生的排擠(史書記載他人際關係處的並不好,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二、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

“(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史記》

在諸侯國不得禮遇的主父偃,憤憤不平的將目光對準的長安,去找衛青。他覺得衛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可以通過衛青來得到重用。結果衛青雖多次向漢武帝進言,但是漢武帝不聽,所以主父偃到達京城後開始也不順。最後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個什麼程度呢?誰也不待見他,帶來的錢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經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後只剩下一條路,鋌而走險。他那個鋌而走險就是他給漢武帝寫了一道奏章,這個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記》的記載,是“朝呈暮見”,早上呈報上去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他了。

三、一鳴驚人,飛黃騰達

自從漢武帝召見主父偃後,就對他額外器重賞識。一開始封為郎中(僅次於丞相、尚書、侍郎的高級官員,類似於皇帝謀士)。這讓主父偃嚐到上奏章的甜頭了,於是就隔幾天一道奏章,隔幾天一道奏章,這個奏章一上來就中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見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見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飛黃騰達了,發達了。

漢武帝 與 主父偃(劇照)

四、推恩令

為加強中央集權,主父偃向武帝建議,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加強了中央集權。

"推恩令"一出立竿見影的解決了,漢初分封同姓王所導致的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大而中央集權羸弱的局面,有力的鞏固了漢朝的中央集權!

五、身首異處,數千賓客僅得一人埋葬

司馬遷在史記中《史記》寫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上文講道,主父偃這個人雖然很有才華,但是恃才傲物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所以經常得罪人。為人還特別小心眼,記仇,這不飛黃騰達了,是深得漢武帝的寵信。開始報當年在燕、齊、趙、中山等諸侯國的不遇之仇。

通過上書,揭短的方式先後逼死燕王、齊王,當然也確實是“短”這燕王和親女兒亂倫、齊王和親姐姐亂倫(並非瞎寫,史書有載)。趙王一看,下一個準該輪著我了,心想。光你主父偃會揭短告狀嗎?我也會! 於是,趙王使人告發其接受諸侯賄金。

您想,一個前輩子窮慣了的人,真得勢了那對錢就更有莫名的喜歡。主父偃也不例外,當然被抓後也承認收受各種賄賂。於是,漢武帝就把他押入大獄,準備量刑。

當時漢帝並不想殺主父偃,但時任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殺他,最終被族誅。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歡揭發人隱私頗為害怕,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數千賓客,但他死後沒有人來為他收屍,只有洨孔車一人埋葬他

主父偃,不姓主!“主父偃”,複姓“主父”,單名“偃”。不光歷史上有這個姓氏,現如今在北京,上海,山東這些地方還有出現主父(或“主”)這個姓氏。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你小小的 點贊,是對我大大的 鼓舞~~@雜談會客室


雜談會客室


主父偃應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之後。

主姓來源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邦後,讓王位於兒子趙惠文王, 自己號為主父(即太上皇)。其支庶子孫以祖號為姓,乃作主父氏,後有人改為單姓即主姓。漢代有主父偃,隋朝有主胄,明朝有主問禮,屬於稀有姓氏。

主姓來源二

源於以官名為姓。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長垣西南)宰,即為匡地的地方長官,其孫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為匡姓。到北宋初年,為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為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為民姓中有主姓,大為不妥,遂令主姓改為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為匡姓。

有興趣可以看下這個

【起源-姓氏名字號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dn.com/item/6806980441162121731/?app=news_article×tamp=1585139007&req_id=202003252023270100140470681D1D7162&group_id=6806980441162121731&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史詩拾事


主父偃劇照

漢武大帝手下有很多的大臣,其實對於這段歷史比較瞭解的朋友們。或許會感覺其實有一個人是令我們很惋惜的。這個人就是主父偃。漢朝主父偃是漢武帝親封的武帝謀士,而且還是一名正直不阿之人。但是,這個正直不阿之人他的結局也不太遂人意,關於漢朝主父偃的歷史我們來了解一二。

那個時候的漢朝時漢武帝一人掌權,當時他的手下有一個非常出名的主父偃,他們的關係是非常好的,而且漢武帝還把他視為舉足輕重之人。但是在追究到他的死因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主要是因為和主父偃對立的是漢室宗親們,而漢室這些人的影響力並不算小,所以有很多人都在一直背後打壓著主父偃。

漢朝主父偃他連著逼死了兩大儲候王,其中一名就是齊王劉次昌。所以有更多的漢室宗親們會受不了,因此會頻繁地像漢武帝參本。雖然漢武帝也有心想要幫主父偃,但是那個時候由於主父偃並沒有在朝廷上樹立好的人氣,所以根本沒有人會替他求情,結局是意想得到的,然而還因為此事,主父偃三族全部被誅滅了。

一名正直不阿之人,生活在那個朝代,雖然說有可能因為他本身的性格造成後來的結果。但是這也證明了其實古代還是有很多人可以不顧朝廷黑暗,勇於揭發腐敗的大臣。關於這些歷史人物的瞭解。其實是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查找資料瞭解的,當然也可以在電視劇裡面來了解的。

主父偃姓什麼

對於歷史上的人物,人們並不是特別瞭解,就像很多人的姓氏,人們只是會感覺這種姓氏只是聽起來比較好聽,有些人會有疑惑,這些姓氏是不是假的。由於歷史時間很悠久,很多人其實並沒有聽過主父這個姓氏。

很多人在對於這個歷史瞭解不是很深刻,他們知道主父偃是因為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因此誅族了,但是對於她的姓氏很多朋友們都想了解一下,西漢的主父偃是罕見的複姓。主父偃複姓是“主父”,單名一個字偃。

相傳應該是當時誅族的時候,因為有人逃走了,所以說這一個姓氏一直還流傳下來。而且在提到主父姓的時候,不僅僅有漢代的主父偃,而且還有宋代的主父潔。如今在北京,上海,山東這些地方還有出現主父這個姓氏。

在我們國家,特別是在古代,有非常多的複姓,有一些複姓由於時間比較久,慢慢的演變了,形成了一個單姓。其實我們國家對於姓氏是非常有研究的。包括現代也有很多複姓,例如歐陽,東方,司馬,端木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例如司馬這個姓氏,現在演變成司,這就是我們國家的文字帶給我們的便利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