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家在延津:榆钱馍

当春风给枝头吹来第一抹新绿时,一样的美味同时也挂在了树梢,漂亮的榆钱儿,一串串的挂在枝条上,在暖风的吹抚下,张扬的轻摇着,散发出阵阵清香,嫩嫩的,甜甜的,人们仅不住诱惑,忍不住会去摘下它,做一顿美味佳肴。

邻居赵老师,就在老家榆树上,钩了许多榆钱儿,前后左右的邻居每家一食品袋,让吃个稀罕儿。


故事:家在延津:榆钱馍


看到了绿莹莹,鲜嫩无比的榆钱儿,口水简直要流下来了,大概有十多年没吃过榆钱馍了吧?于是就迫不急待的一朵朵的捡,去掉小树枝和小虫子,总共捡了四遍,又用水淘了四遍,生怕不干净,放在小塑料筐里控水,第二天早起,蒸榆钱儿馍,为的是清早儿子和媳妇上班前能吃到热腾腾的榆钱儿馍。

先用白面和盐、水把榆钱儿拌好,再拽成馍季儿,放到地锅的笼篦上,蒸二十五分钟,绿绿的,晶莹剔透的榆钱馍就出锅了,用蒜锤在蒜臼里捣点蒜,滴到蒜汁里几滴小磨香油,蘸着吃别提多好吃了,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吃了以后直说好吃。

孙女说:“奶奶,再去找点榆钱儿,多蒸几次榆钱儿馍呗。”她却不知道,榆钱儿是有季节性的,过这几天,就会长老了。


故事:家在延津:榆钱馍


我给她们讲:现在条件好了,人们想方设法找点野菜什么的,做点改样的吃稀罕儿,我听我姥姥说过,在她们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民不聊生,痛苦不堪,特别是过年之后,大长春天,青黄不接,家家户户都没粮食吃,只有在地里挖点野菜,撸点树叶充饥,人们饿的面黄肌瘦。姥爷在房后栽的三棵榆树,为家里解了饥荒。每年春天,吃过榆钱儿吃榆叶,吃过榆叶吃榆树皮。做的榆钱儿馍和榆叶馍都是用棉花壳儿和谷糠还有红薯面拌在一起做的,非常难吃,哪有现在白面做的好吃啊,可是没办法,为了哄着肚子不饿,再难吃也得吃下去啊。

到了我小时候,条件略微改善,有榆钱儿和玉米面或者高粱面做的榆钱儿馍吃了,觉着可好吃。记得一过年儿,榆钱儿长成后,六十多岁的姥姥,腰里拴着一条大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拴着个大篮子,手里拿着小钩子,蹭、蹭、蹭,几下就上到了榆树上,坐在树杈上,用小钩子钩着小树枝,一撸一大把,一会儿就撸一篮子榆钱儿,篮子满了,就用绳子卸下来,我把榆钱儿倒到簸箩里,姥姥再把篮子捞上去,继续撸,直到够不到了,才依依不舍的从榆树上下来,然后分给街坊邻居每家一小篮子榆钱儿,让他们每家都吃到榆钱儿馍。


故事:家在延津:榆钱馍

后来我妈想翻盖房子,把房子往后盖一下,想把那三棵榆树刨了,我姥姥死活都不愿意,对我妈说:“这三棵榆树救过我和你爹的命,闹饥荒的时候,不是这三棵榆树我们早就被饿死了,有榆钱儿和榆叶,还有榆树皮吃,我们才没有被饿死。”就这样,一直等到我姥姥姥爷去世,才把三棵榆树刨了。

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听着我讲的话,好像是听天书似的,她们不懂这些,这真的不足为奇,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中甜啊?不经历那个年代,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它真正的味道的。


故事:家在延津:榆钱馍

现在条件好了,吃着用白面蒸的榆钱儿馍,细细品味,柔柔的,软软的,滑滑的,馨香可口,余味绕舌,三日不绝。但我永远也忘不掉那个年代,更忘不掉那个年代的榆钱儿馍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