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這樣吃,可治療一切陰虛之證

中醫講究陰陽五行,認為人體健康應處於陰平陽秘狀態,陰陽一旦失衡就意味著生病。若人體的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就是我們常說的陰虛,陰虛不能制約陽氣,陽氣相對的就會偏亢而出現虛熱之象。

陰虛之證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可能有,但是以肝腎多見,主要表現為潮熱(發熱盛衰起伏有固定時間,猶如潮訊一般)、消瘦、盜汗(睡覺時出汗,醒來汗立即停止)、五心煩熱(兩手心、足心發熱及自覺心胸灼熱、煩躁不安)、口舌乾燥、腰膝痠軟等表現。

山藥這樣吃,可治療一切陰虛之證


陰虛原因多種多樣,有先天稟賦羸弱,久病導致陰虛,或者陽氣耗傷陽損及陰等等。陰虛之證困擾人們,除了尋醫問藥,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食補來補足陰液。

醫學大家張錫純在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了方劑“一味薯蕷飲”,可治療“勞瘵發熱,或喘或咳,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瀉,及一切陰分虧虛之證。”

該方組成相當簡單,只需生山藥120g切片,用水煮過,取煮好的山藥汁約兩大碗,當茶飲慢慢的喝。注意一定要溫服。

張錫純認為山藥既能滋補人體損耗的陰液又能利水除溼,能滑潤又能收澀。而且山藥汁晶瑩剔透,黏而且滑,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其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然而必須使用生山藥,若將山藥炒焦後再熬,此時蛋白質已經枯竭,即使服用也沒有效果。

山藥這樣吃,可治療一切陰虛之證


山藥又稱薯蕷、土薯、山薯蕷、淮山,在我國種植地域廣泛。山藥塊莖肥厚多汁,又甜又綿,且帶粘性,生食熱食都是美味,因此,是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

山藥作為藥食兩用的中醫藥材,以河南(懷慶府)最為道地,因此有“懷山藥”之稱。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能補脾肺腎氣,益脾肺腎陰。

現代藥理認為山藥能增強小腸的吸收功能,幫助小腸消化,其所含膽鹼和卵磷脂有助於提高人的記憶力抗衰老,除此之外還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腫瘤的作用。

山藥是山中之藥、食中之藥,因其含營養成分豐富,又容易消化,對慢性久病或病後虛弱羸瘦者,可作為健運脾胃藥食兩用之佳品。

山藥這樣吃,可治療一切陰虛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