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诛杀其兄太子建成、弟齐王元吉。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尊李渊为太上皇。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李渊原配窦后生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天),四子元吉。晋阳起兵主要是世民之谋,唐朝建立后,世民先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割据势力,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从而功名日盛。李建成的地位受到威胁,遂与四弟齐王李元吉密谋倾覆李世民。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在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周围各形成一个政治集团。在宰相中,裴寂、封德彝支持李建成;萧瑀、陈督达则倾向李世民。在文臣、武将中,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温大雅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都拥戴李世民。两个集团都拥有武装,太子有东宫兵,秦、齐二王各有王府兵。除了这些合法武装力量,各自还招募私人拥有的卫士、勇士数百以至上千人

武德七年双方斗争激化。李元吉企图刺杀李世民未遂,彼此揭发,斗争表面化。武德九年,突厥进犯北边,建成向高祖推荐元吉为帅,企图乘机把秦王府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拢到自己手中,以孤立秦王,然后一举灭掉李世民。这一机密消息,被太子率更丞王晊透露给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便同长孙无忌等人密谋策划,为防意外,便先发制人,阴谋伏杀李建成。六月初四,常何当值玄武门。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此前一天,李世民曾告密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召见、鞫问。李建成以为常何是自己人,控制了玄武门,所以这天早晨放心入朝。而李世民已在常何的协助下,伏兵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入宫行至临湖殿觉变,便拨马归东宫,李世民大呼追赶,射死李建成,李元吉张弓射李世民不中,这时尉迟敬德率70骑助战,李元吉兵力不支,结果被杀。史称“玄武门之变”。随后,李世民逼李渊让位,自己登上王位。

李世民即位后,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不断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臣下意见,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使百姓在战乱后能够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人们把唐太宗在位时的斐然治绩,誉之为“贞观之治”。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唐太宗亲眼看到,强盛富庶的隋王朝,仅是粮食储备就可供全国50年之用,但隋炀帝继位后不到十三年便分崩离析,短命而亡,这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时时注意以隋朝的灭亡为诫,重视人民的力量。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釆取了许多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唐太宗还大力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以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他即位以后,没有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而是住在隋朝时建造的且已破旧的宫殿。为了减少宫中的费用,唐太宗下诏释放宫女,其中一次就释放3000人。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严格遵照执行。他在安排自己的陵寝时,亲自制定规格:以山为陵,能放得下棺木就行。对于官员们的奢侈行为,唐太宗也明令禁止。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唐太宗很重视抓好政治建设,任贤和纳谏是他的两项重要政绩,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唐太宗以“求贤若渴”,“知人善任”著称。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很重视选官用人。

主张“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所以,在唐太宗周围,有出身士族的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有参与谋害自己的东宫旧臣魏征、王珪,有出身寒微的马周、张亮和刘洎,还有少数民族的首领。他对这些人,都能“量才授职”,“各取所长”,委以重任。由于唐太宗善于举贤任能,多方面精选人才,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一批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尽为其所用。

唐太宗任用贤才,还能够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讲究资历地位兼收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李靖,隋朝末年在马邑当副长官,他发觉李渊有反隋的可疑迹象,亲自前往江都向炀帝告密。后来在长安,他被李渊抓住,判了斩刑。李靖能文能武,有很高的志向和非凡的军事才能。李世民知道李靖的才干,几次向李渊请求,免除李靖的死罪,结果释放了他,还把他安排在自己指挥的军队里当官,李靖后来成了唐太宗的宰相,是唐太宗时期最有才干的军事统帅。

玄武门之变前后,李建成的东宫集团中出谋划策和动用武力想谋害唐太宗的人很多,李建成失败后,唐太宗能不计恩怨对他们量才重用。魏征,原来是李建成属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的功劳和势力越来越大,常常给李建成出谋划策,劝他尽量培植自己的势力,及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对他加以提拔重用,把他作为自己的重要助手。王珪,原来也是李建成手下的官员,积极为李建成献策反对李世民,李世民不咎既往,王珪后来官至宰相。薛万彻,原是李建成手下的一员骁将,在玄武门之变时,曾带兵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失败后逃亡终南山,唐太宗派人将他请回来,任命他为自己手下的大将。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对于自己的亲属、旧部下和亲信,唐太宗也不滥加任用,而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量才授官。由于唐太宗重视选拔贤才,因此,他手下人才济济。贞观年代人才之盛,为历朝所少见。唐太宗在位期间,共用宰相27人,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这就为改善吏治,促进政治的清明提供了保证。

由于大宗虚心求谏,纳谏,当时朝廷中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很多,如魏征、王珪、马周、刘洎等人,其中最突出的是魏征。

最懂用人之道的皇帝既非刘邦也非曹操,他的用人观至今可借鉴

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很得太宗的重用,先后担任谏议大夫、给事中、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要职,位列宰相,他前后共向太宗进谏了200多件事,大多数都被太宗采纳。

太宗誉魏征为“知得失”的“人鉴”,在他死后,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还任用敢于直言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房玄龄有谋,杜如晦敢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贞观时期,由于一大批大臣“直言极谏”,太宗“从谏如流”,开拓了君臣共商国是的开明政局,使一些流弊得到及时纠正,使一些好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谏诤之风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