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曹操起家,创业团队的班底基本依靠于“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这两大主力。曹操在世时,这二者一文一武平分秋色,倒也相得益彰、相安无事。但朋党之争,自古有之,曹魏政权也绝非铁板一块,“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两大阵营从来泾渭分明,此消彼长。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曹操(新三国剧照)

而在曹操暮年的立嗣之争中,王位继承权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摇摆不定,客观上更促使两大阵营分立各事其主,矛盾已埋下重重隐患。而随着曹操死后曹丕的最终胜利,谯沛将帅的势力被日渐削弱,最终在高平陵事变中,代表汝颖集团的司马懿父子完胜。由是,魏晋易代之局已定,两大阵营之争最终彻底埋葬了曹魏政权。

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曹操亲手培育了曹魏基业的掘墓人。从曹操创建基业时依靠的两股力量,分析他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决定曹魏势力的走向和命运。

“汝、颖卿相”

魏文帝曹丕曾经在《下颍川诏》中如是写道,“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天以此郡,翼成大魏。”由是可见,颍川之于曹魏帝国,堪称其问鼎中原的龙兴之地,其实,在这个意义上,颍川又是和汝南并称的。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了那一干汝、颖之地的贤俊们。而其中的佼佼者,先有荀彧、郭嘉,而后又有钟繇、陈群等人。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曹丕(新三国剧照)

“奸雄”曹操却绝不肯掠人之美,对此,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劄记》里秉笔直书,“荀彧、程昱为操画策,人所不知,操一一表明之,绝不攘为己有,此固已足令人心死。”当然,是时,曹操初起于微末之间,虽不乏欲以此笼络士人之嫌,但是,却也道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那就是在曹操平定南北的征战之际,荀彧出谋划策、居功至伟。

荀彧出自颍川颖阴世家,其叔父荀爽一度官拜司空,位列三公,荀彧更是少负盛名,曾经被南阳何颙视为“王佐才也”。荀彧与荀攸叔侄共事过曹操,且均有建树。当然,荀彧尤其为人称颂者,还是他“德行周备”。对此,钟繇更是钦服之至,赞誉有加,他说,“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司马懿也曾经这样评价荀彧,“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荀彧曾为尚书令,故称”荀令君“)者也。”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荀彧

当然,雄主曹操看重的还是荀彧的运筹帷幄。对此,钟繇甚至认为荀彧之于曹操,兼有师、友之义(“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曹操)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所以,曹操更是曾经两次上表汉献帝,为荀彧求封。建安八年,曹操在《请爵荀彧表》中毫不讳言,“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在其后的《请增封荀彧表》中,曹操再次详述,不厌其烦,“昔袁绍作逆……复若南征刘表……而彧建二策,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郭嘉

郭嘉,颍川阳翟人,与荀彧是不折不扣的老乡,他虽比不上荀彧的家世渊源,但才具非凡,也是被荀彧亲自举荐给曹操的。初见郭嘉,曹操便大加赞赏,“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果不负曹操所望,之后,在擒吕布、取眭固、斩袁谭、定乌丸等一系列攻伐之中,都屡建良策,以至于郭嘉早卒之后,曹操伤痛不已,对荀攸等人直言不讳,“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先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由此可见,曹操之于郭嘉的期许,曾不输于刘备临终托孤之诸葛孔明。所以,郭嘉死后,曹操上《请追增郭嘉封邑表》,再为郭嘉求封,其中写道,“故军祭酒洧阳亭侯颍川郭嘉…每有大议,发言盈廷,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动实由嘉。”

“谯、沛将帅”

曹操最初起兵于讨伐黄巾军、董卓之际,而早年的征战也主要发生在汝、颖、谯、沛之间,这些地区堪称曹操的革命根据地,所以,曹操的班底也主要来自这一地域。如果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曹操离不开荀彧、郭嘉这些汝颖俊才,那么,冲锋陷阵则是另有其人,这就是以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惇、夏侯渊为首的谯、沛将帅。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宗室八虎骑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据《曹瞒传》载,“嵩(曹操的父亲),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而夏侯渊又为“惇族弟也”,曹仁、曹洪皆“太祖从弟也。”

其实,曹仁、曹洪也绝不仅仅是曹操的追随者,而且,对于当时起兵的曹操而言,无不有“雪中送炭”之谊,堪称曹操不折不扣的“子弟兵”。据《三国志·曹仁传》载,“(曹)仁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曹洪也殊途同归,“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阳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三国志·曹洪传》)

立嗣之争中的站队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毋庸置疑是曹操创业团队的两大主力,如果掌控、运用得力,自然是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而曹操在世时,这二者也的确平分秋色、相安无事。但正如欧阳修在《朋党论》一文中所言,“朋党之争,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因此,曹魏政权里,“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之间也绝非铁板一块,此消彼长又怎可或缺?尤其是当曹操垂暮之年,而王位继承权又在曹丕、曹植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这两大阵营也必然要依违于曹丕、曹植之间,而曹丕、曹植之间的王储之争也必然在这两大阵营之间培植亲信。

尽管“嫡长制”不合乎择优录用的现代理念,但其在封建宗族制度中的合理性却也不遑多让。然而,曹操却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必定要不拘一格。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曹冲

起初是环夫人所生的幼子曹冲,而曹冲称象的典故早已让曹冲的聪明才智,永载史册,而“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可惜,曹冲十三岁便夭折了,曹操哀痛不已,当曹丕劝慰时,曹操的回答显然没有顾及曹丕的感受,“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即便曹冲夭亡了,幸运也未必就轮得到曹丕。先是同母弟曹植拔得头筹,“(曹)植既以才见异……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曹植的羽翼主要是沛国人丁仪、丁廙兄弟,以及倾向于谯沛集团的杨修。丁氏兄弟和杨修迫不及待向曹操拥立曹植为太子。而曹丕显然也不肯安守本分,他夺嫡则仰仗于汝川许昌人陈群,以及依附于汝、颖集团的河内人司马懿。

其实,曹丕与丁氏兄弟素有嫌隙。此前,丁仪与曹操长女清河公主有过婚约,却被曹丕中伤,其后曹操将清河公主嫁给了纸上谈兵的夏侯懋。也许有了这段恩怨,丁仪、丁廙兄弟拥立曹植更是不遗余力。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曹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曹操亲手培育了曹魏基业的掘墓人。由于他在选择接班人的举国大计上一度举棋不定,从而,让曹丕、曹植兄弟都蠢蠢欲动。一旦“兄弟阋于墙”昭然若揭,无论是汝、颖卿相,还是谯沛将帅都不能无动于衷了。尤其是在曹操病逝之后,曹彰与曹植兄弟同心,曹彰带兵从长安来奔,欲袭取魏王玺、绶,借机矫诏立曹植,欲为曹植问鼎魏王大位;而倾向于曹植的谯、沛将帅遥相呼应,曹丕也在汝颖集团的支持之下,顺利即位。但是,汝颖集团与谯沛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埋下隐患,并且,最终彻底埋葬了曹魏政权。

据《三国志·徐宣传》,“太祖崩洛阳……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主导洛阳军中的谯沛集团欲借机兴风作浪,由是可见,曹丕与谯、沛人的芥蒂之深。对于曹丕、曹植与谯沛将帅、汝颖卿相之间的泾渭分明,知名学者朱子彦曾经从此二阵营所属的阶层做出过解读,“汝颖集团代表世族地主,标榜儒学宗法制度,倡导嫡长子继承,无论从主客观方面都符合曹丕的政治需要。”

曹操身后

曹丕称帝之后,必然会亲近、重用汝颖集团,而警惕、贬抑谯沛集团。随着荀彧等人相继离世,陈群成为汝、颖卿相中的领军人物,与陈群并称“四友”的司马懿、吴质、朱烁相继被曹丕重用;而谯沛将帅的势力却日渐削弱,曹丕甚至将曹洪“下狱当死”,即便卞太后出面,仍免官削爵土。而与此同时,一度与军权无缘的汝、颖文人集团中的司马懿却开始典兵,至此,两大阵营的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汝颖卿相”与“谯沛将帅”曹操两大创业班底之争葬送曹魏公司

司马懿(新三国剧照)

时移势易,魏明帝曹睿当政的时候,代表汝颖集团的司马懿与代表谯沛集团的曹真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时隐时现,而此时围绕在司马懿周围的便是颍川人士陈泰(陈群之子)、荀顗(荀彧之子)、钟繇等人。曹睿去世之后,曹爽、夏侯玄成为谯沛集团的领袖,他们与汝颖集团的抢班夺位更日益白热化。终于在高平陵事变中,司马懿父子完胜,而魏晋易代之局已是箭在弦上了。


文章出处:《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