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引言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建国时间短,内忧外患,内忧是诸侯林立,外患是匈奴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之下,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稳定社会经济,此举也被历朝极力倡导。

宋初尚未实现大一统,南唐、后蜀等国虽已被灭,但燕云十六州仍属辽朝势力范围,因此北伐是当时主流。

随着北伐相继失败,双方势力也旗鼓相当,宋朝统一计划便被搁浅,关注点逐渐转向内部。北伐失利后的宋廷就面临尴尬局面,政治宣传与形象塑造是王朝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面对宋初局势,统治者分别在确立皇储,任命官僚,约束宗室,遵守礼制以及对外国的态度方面,采用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逐渐使国家政治经济得到发展。

宋初提倡“修养生息”的治国策略,将自身发展与前朝进行对比,并根据时势调整统治策略

  • 确立皇储

皇储关乎王朝未来,宋廷多位皇储的确立久经波折。宋仁宗子嗣凋零,群臣建议及时选取贤德之人早立皇储:

“昔汉文帝初即位,以群臣之言,即立太子,而享国长久,为汉太宗。唐明宗恶 人言储嗣事,不肯早定,致秦王之乱,宗社遂覆。”——《宋史》

汉文帝早立太子,国祚长久,而后唐明宗接受不了早立皇储,才国破家亡。两相对比,欧阳修希望宋仁宗能以史为鉴,以朝廷为重,早立皇嗣。无独有偶,宋英宗身体不适, 敢于直言的刘庠建议: “太子,天下本”。

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图 | 宋英宗

汉文帝早立太子之事被重提,宋英宗深知自身状况,遂接受群臣建议,及早确立了皇位继承人,确保权力交接的顺利进行。可见,在立储问题上,汉文帝故事已经成为宋人效法的依据。

  • 官僚制度

“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将。”——《汉书》

太平治世侧重于内政的自我修护。宋英宗居潜邸时,王广渊便受其青睐,宋英宗即位后,便提拔其直集贤院。司马光却认为王广渊善于逢迎,品行有失,建议 对其罢黜。

“汉卫绾不从太子饮,故景帝待之厚。周张美私以公钱给世宗, 故世宗薄之。广渊交结奔竞,世无与比,当仁宗之世,私自托于陛下,岂忠臣哉?”——司马光进谏

司马光此举便是稳定时期人事选择标准的细化案例。太平时期,治国安邦的重点是稳中求进,维护王朝长远发展,

因此看重官员的参政能力、个人品德修养等。

相比之下,乱世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大。两宋之交政局动荡,李纲虽有报国之心,奈何屡被谗言所扰。他曾借汉文帝与季布事坦言作为“圣君”的汉文帝,也会因疑虑与贤人失之交臂。

这无疑从反面暗示当朝君主要知人善任,重用良才。汉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两宋之交风云变幻的局势。李纲宦海沉浮多年,对此深为了解,虽有一番报国之心,奈何君王无意。

与此相反,宋孝宗却是难遇良才。孝宗将自身处境喻为艰难的创业期,意在进取。王十朋每见孝宗就奏陈恢复大计。王十朋欲借周成王、汉文帝、汉景帝发扬祖业的事迹,向宋孝宗传达开拓进取、克勤克俭、固守祖业的思想。

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图 | 宋孝宗

借前代故事,言当代之事,汉文帝、汉景帝事迹充分应用到孝道盛行的宋朝,宋人更希望文景故事能真正深入帝王心,付诸实用。

宋朝治国之策随时局变化而定。战乱之时,帝王倚靠武将,提拔人员不拘一格,主观性较强。太平治世,宋廷贯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之法,崇文抑武明显,更要求官员德才兼备。可见,宋廷在人事任用方面借鉴前代故事,顺应时势及时调整统治策略。

宋朝统治者对前朝兴衰经验进行总结,依托汉朝时期“文景之治”的思想,发展符合自己统治的理念

  • 约束宗室

宋廷借鉴历朝治乱兴衰经验,采取各种措施防患于未然,“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极力防止内祸产生。尽管如此,宋神宗时期却发生了赵世居案。赵世居为宋太祖之后,赵宋宗室成员。

神宗时前余姚县主簿李逢被人告发谋反,经调查其与宗室赵世居过从甚密,且皆有谋反倾向。最后赵世居被逼自杀,其家属虽免死罪,但皆从皇室中除名。

汉景帝时期,同为刘姓宗室的“七国之乱”爆发,七国宗室遂除其籍。汉武帝即位后选定七国后人继任诸侯王,延续宗族命脉。

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图 | 七国之乱

王岩叟将赵世居案与七国之乱作对比,将宋哲宗与汉武帝作对比,强调若无七国之乱,汉武帝的仁义之名便不能与哲宗相提并论。这其实是从侧面进谏,希望宋哲宗能够宽待与赵世居案相关联的人员。

赵世居案件本就扑朔迷离,杀一儆百已起到震慑作用,不必再对相关人员赶尽杀绝。王岩叟此举是为保全赵姓宗室、维护家国同构统治秩序而进谏,由此可见宋人对待朝政的现实功用态度。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宗室斗争数见不鲜,傲视诸国的王朝背后满是血腥残酷,唐宋王朝也不例外,在遇到重大宗室谋反案件时,“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掉一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待时局稳定,又会便宜从事,一方面意在维护宗室团结,另一方面也有为当朝统治者树立仁义形象的目的。

  • 谨守礼制

中国自古崇尚礼制,虽朝代更替,但基本礼制未废。宋初祭祀历代帝王,以太牢之礼。宋人眼中汉高祖和光武帝享有第一等级的待遇,汉文帝次之,而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则与汉景帝享用同一等级。主要是因为汉文帝、汉景帝稳定汉廷之功。因此在宋人眼中文景二帝可以和秦皇汉武相媲美。

宋宁宗即位后没有谒太庙,浙东提举李大性言:

“自汉文帝以来,皆即位而谒庙。陛下龙飞已阅三月,未尝一至宗庙行礼。过太庙 门而不入,乞早择日,谒太庙。”——《宋史· 礼志十一》

但是帝王继位,都必须举行告庙仪式,以此昭告祖宗,此举是彰显帝位合法性的必要程序。宋宁宗即位后,屡经太庙却未告庙,而汉文帝刚即位就谒庙,及时向祖宗、向全国宣告自己继承大统。

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图 | 宋朝百姓

宋宁宗能以汉文帝故事为鉴,及时告庙行礼,这不仅是对祖宗的尊重、孝道的传达,而且也是确立宋宁宗合法统治的最终程序。可见,不管是对前代帝王还是本朝祖先,宋室延续以往惯例,并依本朝理念重新划定祭祀等级,谨守礼制。

  • 减轻刑罚

汉文帝、汉景帝的重要功绩之一是减轻刑罚,“文景之治”的赞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如此深入人心的德政在宋朝却出现了争议。自文景之后,恢复肉刑之议一直持续,宋神宗时期更加白热化。

主张恢复肉刑的官员认为汉文帝当年废除肉刑,主要是考虑德政为先,保存民力,但如今普通刑罚早已不适应现实需求,刑罚松懈导致犯罪成本变低,经济发展使人口流动加快,常刑渐失惩治之效。

自东汉后,恢复肉刑的声音就一直存在。但从人性及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废除肉刑确实是仁政的重要表现,这与儒家思想十分契合。历朝也在极力营造善行德政、爱护民力的形象。

宋神宗倾向变法,变法派则主张恢复肉刑,时人将汉文帝废除肉刑的仁政与眼前恢复肉刑的讨论做对比,质疑统治者执政的人道主义。

宋神宗虽力主变革,但在此事上,还是慎之又慎,最后恢复肉刑之议也不了了之。宋人对于汉文帝、汉景帝,并不是无条件地一味赞扬,而是针对具体事宜不断讨论。

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图 | 王安石

宋人王安国刚回京述职,宋神宗因其为王安石之弟,便主动召见他,问其如何评价汉文帝。将汉文帝提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神宗认为汉文帝缺乏改革进取的勇气,这种认识与神宗时期所处的大环境——王安石变法有关。在争议中探索符合自己道路的统治理念,这就是宋朝独特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思想,资治劝诫理念突出。

宋太宗后期,守内虚外政策逐渐定型, 宋廷对内政的关注逐渐提升。面对新情况,宋廷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具有相同境遇的文景时期成为资治、劝诫的关键。因此,在关乎国运的立嗣、选人等方面,文景故事成为参考的典型例证,并影响到实际的政务决策。

在对外政策上,宋朝参考文景之治的示例,逐渐形成崇文抑武理念,奉行内修政理、外患渐弥的方针

虽然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为宋人之志,但在 北伐失利后,宋廷便果断放弃收复计划,改转内政,逐渐形成崇文抑武理念,奉行内修政理、外患渐弥的方针

。整个宋朝对外虽战事频繁,但却能维持相对稳定,这与宋人的现实功用态度有莫大联系。

汉朝、宋朝同样面临北部强敌威胁,汉朝宋朝面对不同的外部威胁,分别采取 针对性策略。汉文帝时期,南粤国的威胁不足为惧,之所以对其首领尉佗优抚,汉文帝欲化干戈为玉帛,促成南粤转投大汉,这是最大的仁政。现今契丹势力与宋朝旗鼓相当。

对宋而言战事 只会两败俱伤,而和平之策不仅免除战乱之苦, 还可传播仁政,这是互利互惠之事。可见胜负虽 重,但宋人更欲达成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其 实是势均力敌的结果。宋人理性判断,审时度势,保守祖业,这点与文景时期的形势如出一辙。因相似境遇,宋廷在具体对外政策上参考了文景故事。

“晁错与汉文帝画备边策,不过二事: 其一曰徙远方以实空虚,其二曰制边县以备敌国。”——《宋史》

苏轼所言正是晁错之策———“徙民实边”。此举不仅增强了对抗匈奴的力量,还开发了边境,有效稳固了汉匈边境局势。宋仁宗时李元昊反叛,朝廷在宋夏边境屯兵四十余万以应对战事,但都没有成功。

以文景之治为楷模 :“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宋朝维护统治手段

图 | 宋朝军队

之后范仲淹等人建议迁徙部分人口以充边境,要求家家熟习弓箭等,组建抗夏武装社团,整装待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苏轼欲借此传达御夏之策。

即使到南宋,汉文帝御边之策还被视为典范。南宋面临更为严峻的边境威胁,但时人仍奉守祖训,御外必先安内。和战与否视敌方情况而定, 对方若望和平,则用汉文帝之策,若取武力进犯, 则效唐太宗故事。

结语

宋朝对“文景之治”的施政策略、治国理念做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讨论,紧贴现实,经世致用,资治、劝诫的务实性突出。“文景之治”主张黄老之道,休养生息。而宋廷面对难以取胜的现实,希望效仿汉文帝、汉景帝故事,积攒实力,恢复社会秩序,逐渐形成“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的治国理念与守内虚外的政策。

宋廷严守祖宗之法,正是孝道理念的实际体现。宋人多次引用文景故事,是遵行孝道、维护家国同构的统治秩序的必要手段。宋朝却是要将历朝经验应用到现实统治中,真正解决困境。“文景之治”在宋朝的应用, 反映了时人探索统治秩序的热情。后世随着统治方法的成熟,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类的盛世符号,终成为治世楷模。

参考历史文献:

《汉书》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