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暴跌,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否“穩住”?

“這是我排新能源號的第三年,去年底(2020年新能源汽車)指標下來,看到排到我了,於是15天前毫不猶豫地去提了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本就覺得乘坐公共交通做不到完全放心,好在及時買了輛新能源車,心裡踏實了不少。”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學知園小區的路曉芙告訴記者。


儘管不少人擔心疫情會給汽車銷售帶來阻力,但在不少用戶看來,這樣的影響更多還是停留在短期情緒波動上,遠不及車價和消費、金融政策的影響來得具體和實在。


近日,美股熔斷,全球原油價格暴跌,各界一片譁然。同一時間,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嚴密防控下逐漸好轉,而歐洲開始成為疫情的“震中”。那麼,這些因素疊加,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走勢?


油價暴跌,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否“穩住”?


油價下跌不會造成新能源汽車行業“地震”


油價閃崩,打壓變成“降維打擊”,這對於燃油汽車的“對家”——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並非一個好消息。不少業內人士預計,短期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將會受到一定影響,但並不會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整體趨勢。


“短期來看,當新能源汽車只是簡單的動力系統替代的時候,原油價格下跌,燃油汽車的使用成本將會隨之下降,新能源汽車的經濟性將會相對削弱,可能對新能源汽車銷量產生一定影響。但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汽車的核心推動要素已從以往的節約出行成本,轉變為汽車智能化發展。所以,原油大跌並不會改變這一行業發展趨勢。”平安基金權益基金經理劉俊廷表示。


融通新能源汽車基金經理王迪預測,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應從3條主線來分析:一是國內補貼政策落地,預計補貼降幅較小;二是歐洲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主要因為碳排放法規考核、各國出臺有力的支持政策;三是某新能源汽車巨頭即將推出新車型,預計會改變汽車行業的整個生態。


在疫情方面,王迪表示影響將不會持續太久。“當前,各國相繼出臺進一步的經濟支持政策以對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目前海外疫情形勢嚴峻,預計將對歐洲市場產生影響,一方面公眾可能會延遲消費,另一方面經濟惡化影響了消費能力。但對新能源汽車而言,其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已經不可逆,新能源汽車巨頭公司已經開始改變整個汽車行業生態,這或是汽車行業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其中可能蘊含巨大的機會。”


德國駛入全球車企電動化“快車道”


不論是從早前的數據分析,還是業內專家的預判,2020年都被認為是歐洲汽車產業朝著碳減排目標進發、中國新能源汽車邁向全面市場化的重要轉折之年。


從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表現來看,中美新能源汽車增長放緩,歐洲在碳排政策與油耗測試標準WLTP(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Procedure)施行後,增速進入了快車道,並驅動德系乃至全球車企加速電動規劃。


汽車市場研究機構德國汽車管理中心負責人斯特凡·布拉策爾表示,德國在世界電動出行領域正處於“追趕地位”,力求在2020年有所突破。


年初,德國聯邦機動車行駛管理局公佈最新數據:德國2019年新批准上路的汽車中,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數量比2018年顯著上升。數據顯示,2019年德國混合動力汽車新註冊量約為23.9萬輛,電動汽車新註冊量約為6.3萬輛,分別比2018年增長83.7%和75.5%。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液化氣動力等各類新能源汽車車型正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增長勢頭十分迅猛。


據德國《經理人雜誌》報道,截至2020年1月,德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到28.34萬輛。這也進一步刺激德國各大車企紛紛加大汽車電動化轉型的力度。


油價暴跌,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否“穩住”?

圖片源於網絡


戴姆勒集團計劃到2022年推出超過10款純電動汽車。大眾集團將在今後5年間,對混合動力、電動出行以及數字化領域投資600億歐元,實現到2029年累計銷售純電動汽車2600萬輛的長期目標。寶馬則計劃到2025年推出25款混合動力車型和12款純電動車型。


不僅如此,德國聯邦政府的補貼政策也助推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德國政府自2016年起推出環保補貼政策,對稅前售價不超過6萬歐元的新能源汽車實行購車補貼,費用由政府和汽車製造商均攤。為進一步吸引消費者,2019年11月,德國政府與汽車工業代表達成一致,在繼續加大補貼力度的同時,將環保補貼政策延長至2025年。


各國發展新能源汽車仍面臨嚴峻挑戰


在補貼全面退坡和傳統龍頭車企全面電動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需求與降低成本壓力齊升,機遇與挑戰並存。


油價暴跌,新能源汽車市場能否“穩住”?

圖片源於網絡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近日表示:“英國將在2035年禁售汽油車與柴油車。”除了英國之外,已有多個歐洲國家明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節點。當前階段,早日完成《巴黎協定》設立的目標、實現淨零排放是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在追求的目標。


據英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英國在今年2月的新車總註冊量為79594輛,同比略降2.9%。其中純電動汽車註冊量為2508輛,增長了3倍,輕混車型以及插混車型也分別增長了71.9%和49.9%。但事實上,儘管新能源汽車增長了數倍,其在英國的市場佔有率仍然只有5.8%。因此,英國希望在2035年實現禁售燃油車,目前離目標還相距甚遠。


為了加速“禁油令”的進程,英國借鑑了“中國樣本”,計劃免除新能源汽車型購置稅,並且將電動車的購買補貼延長到2023年後再取消,只不過新能源補貼從之前的單車3500英鎊減為3000英鎊(只針對售價在50000英鎊以下的車型)。也就是說,一戶英國的普通家庭購買一輛價格約40萬人民幣的新能源汽車型,通過購置稅和補貼等政策,可以省下8萬元人民幣。


儘管德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蓄勢待發,但目前還不算是“排頭兵”。日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公眾承諾,將在2030年前實現700萬-10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和修建100萬個公共充電樁的目標。但《德國之聲》指出,儘管德國各方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程度提升,推廣力度持續加大,這一行業的發展仍存在短板。比如,德國目前上路行駛的電動汽車僅約22萬輛,與700萬輛的目標相差甚遠。公共充電樁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及周邊,農村地區的許多地方還覆蓋不到。


視線再轉回國內。關於是否選擇新能源汽車,記者採訪了幾位車主。家住北京西城區德外大街的楊玫麗女士,她的車齡已超過8年,累計跑了5萬公里,近期正有換車計劃。“儘管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幾年大熱,但觀望之後,我還是更傾向於換燃油車。如果之後考慮新能源汽車的話,還是會看看續航和電池的使用情況能改進到什麼程度,目前看來還不是很成熟。”楊玫麗告訴記者。


“新車領回來十來天,開了100多公里,至今還沒有充過電,體驗還蠻好的,電量還剩53%。”剛購置了一輛新能源汽車的路曉芙說,“不過儘管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出門很少,但是每天不開車也要消耗1%的電。而且我們小區是租車位制,所以無法安裝充電樁,只能去搜索附近的公共充電樁,好在沒那麼遠。”


針對這些問題,儘管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商推出了一些政策,諸如換電池、電池延保、置換回收優惠等,同時也在充電設施佈局、提升續航里程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效果仍不如預期。


因此,不論是續航上的短板、充電不方便、電池衰減、保值率低,還是當前因油價、疫情等因素帶來的經濟壓力,將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帶來對消費層面的抑制。但長遠來看,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車主的“續航焦慮”,新能源汽車才能突破瓶頸,迎來一個燦爛的盛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