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車企扎堆停工 汽車產業“斷鏈”預警

對全球車企而言,2020年開局極度不友好——上半場中國疫情暴發,導致海外車企生產供應一度中斷,下半場疫情全球蔓延,歐洲和北美兩大汽車產業中心再度遭遇關停危機。戴姆勒、大眾、菲亞特-克萊斯勒(FCA)、標緻雪鐵龍(PSA)……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了關停工廠的隊伍。對產業鏈早已高度全球化的汽車生產行業來說,疫情的影響可想而知。

大規模關廠

縱是鋼鐵俠,在病毒面前也無計可施。一天之後,即24日起,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位於加州弗裡蒙特的工廠就將暫時停產。不過按照特斯拉的說法,該工廠將繼續保持基礎性的業務,以支持特斯拉汽車與能源服務以及充電基礎設施。與弗裡蒙特的工廠類似,特斯拉位於紐約的太陽能電板工廠也將暫停生產,但同樣保留包括基礎零部件供應在內的必要服務。

作為特斯拉旗下產量最大的整車組裝工廠,弗裡蒙特工廠對特斯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眼下,特斯拉正欲擴大該工廠的Model Y車型產能,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還曾表示,這一車型預計將是該公司最受歡迎的產品。也是因此,特斯拉才一直不願意作出關廠的決定。

現在看來,特斯拉更像是全球車企的一個縮影。僅18日當天,美國底特律三大汽車巨頭通用汽車、福特汽車、FCA便與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達成協議,暫停所有北美工廠的生產工作長達兩週。鑑於歐洲已經成為如今世界疫情的“震中”,不少車企的歐洲工廠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關停的命運。

14日,意大利超級跑車製造商法拉利表示,由於意大利出現疫情和零部件短缺,該公司將關閉兩家工廠直至27日。隨後,16日,PSA宣佈關閉在歐洲的所有工廠至27日,共計15家。一天之後,大眾集團也宣佈,將從下週起關閉其位於歐洲的大部分工廠,停產時間持續三週。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至少14家車企叫停了100多家工廠,歐洲和北美兩大汽車產業中心地區,正因疫情的蔓延而變得前途灰暗。

供應鏈危機

與大批車企關廠的時間線重合的是,在過去一個多星期中,美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正在不斷飆升。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2日11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超過30萬例,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晚6時,美國共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4148例,死亡301例。紐約州確診病例達到10356例,成為美國第一個確診人數破萬的州。

作為歐洲疫情的重災區,意大利病例累計增至53578例,4825人死亡。較20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6557例,新增死亡病例793例,均系疫情發生以來單日最大增幅。當地時間21日晚,意大利總理孔特通過社交媒體直播宣佈,為了儘快遏制疫情蔓延,全國停止所有非必要的生產活動。

意大利的全面停產不僅僅影響到整車企業。早在13日,意大利剎車片製造廠商佈雷博就表示,將於16日起暫時關閉其在意大利的4家工廠。意大利輪胎製造商倍耐力也表示,在一名工人檢測出冠狀病毒呈陽性後,該公司將削減都靈附近的Settimo Torinese工廠的產量。輪胎巨頭米其林也已宣佈暫時關閉公司在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的工廠。

對車企而言,零部件生產商的停工帶來的衝擊不亞於整車工廠的停工。據瞭解,汽車供應鏈是一個包含各類供應商、製造商、物流商、銷售商等多個主體的複雜而又龐大的系統,主體是零部件等物料供應體系。汽車生產涉及上萬個零件,物料也已經形成了全球化的採購,一旦上游的個別或部分供應商停擺,汽車生產的整條供應鏈就可能出現斷鏈危機。

“我們一旦停產,FCA在歐洲的全部工廠,以及雷諾、寶馬和標緻在歐洲的工廠也都將受到影響。”位於意大利疫情風暴中心的倫巴第地區的電器元件零部件製造商MTA此前曾表示。而中國早已成為全球重要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和供應基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規上企業超過1.3萬家。

因此中國疫情暴發時,不少海外車企便遭遇了中國供應鏈斷裂的危險。2月初,受中國疫情的影響,韓國現代面臨零部件供應鏈斷裂的局面,不得不對其位於韓國本土的多家工廠實施停產。按照路透社的報道,當時的停產或涉及位於韓國的7家工廠,而後者長期為韓國、美國、歐洲、中東等多個國家生產汽車,佔現代全球產量的40%。

車企遇寒冬

在供應鏈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海外疫情蔓延,對已經出現好轉的國內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也很可能帶來二次衝擊。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汽車零配件進口金額已從1710億元增長到2309億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預測,今年全年整車出口量將下降5%左右,零部件出口將下降1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中心還提到,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等國是全球重要的汽車出口及零部件供應基地,如疫情風險快速上升擴大影響範圍,將對全球汽車整車生產供應以及零部件產業鏈供應產生衝擊。汽車諮詢機構J.D. Power近期也發佈報告指出,美國汽車零售銷量將在今年縮水300萬輛,總銷量可能會跌至1400萬-1600萬輛的區間內。

歐洲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歐洲汽車市場銷量同比下滑7.3%,其中2月德國銷量同比下滑11%,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別下滑9%和6%。

事實上,在疫情暴發之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不確定性等因素便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汽車產業。今年1月,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就已提到,受國際車市需求疲弱影響,包括大眾、寶馬、戴姆勒在內的德國汽車企業去年產量為466萬輛,較前一年下滑9%,創下199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VDA預計今年汽車行業將面臨更艱難的時刻,預計全球汽車交付量將從2019年的8010萬輛降至2020年的7890萬輛。

但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疫情來臨之前,總體上看,車企還能稱得上是相對平穩,沒有太大的變化,但疫情的衝擊導致車企在車輛生產及銷售等各方面受阻,遭遇成本增加和銷售困難的雙重困境,很多企業就會面臨嚴重虧損的風險。另外由於疫情迫使全球很多地區出現封閉,因此汽車換購、維修等都面臨著減緩的狀態,需求出現大幅萎縮,因此目前來看汽車產能就出現了相對的過剩。

崔東樹補充稱,疫情全球蔓延導致各地生產節奏不均衡,繼而全球產業鏈出現問題,原有的計劃模式出現停滯或者效率偏低,整體生產效率下降,同時由於疫情的影響,部分車輛在運輸檢疫過程中成本增加,從而使車輛的市場銷售面臨一定的缺貨或者價格上漲的風險。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本文源自北京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