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出了趟差,是和曹操一起找孫權打架,回來的路上他生病,沒回到鄴城就病死了。等到了舉行葬禮時,一眾人都去憑弔。

  這些人可都是當時的名流貴族,一個個文雅得不行。文人們聚集在一起喜歡幹什麼?大多數人覺得該是談詩論經,但用在這樣悲傷的場合好像不合適,而且魏晉那幫文人一個個都喜歡玩個性。眾人正在悲傷,曹丕突然想了個主意,說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咱們光跟這裡哭也沒有意思,大家一起學驢叫讓仲宣聽吧?

  眾人一聽深以為然,於是一幫人在靈前揚著脖子學驢叫,知道的是憑弔,不知道的以為王粲的靈堂裡進了一群驢呢,提議者是曹丕,他當時也學驢叫了,讓人感覺他的太隨和,也太有個性。 不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存疑,陳壽寫《三國志》沒有收錄這件事,這件事記錄在南朝宋時臨川王宋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傷逝》裡,原文是這樣說的: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他是真的懷念朋友嗎?非也!不過是作秀罷了,因為他需要這麼做。這一年,他被立為世子,後來成為了魏文帝。但是,被立決不代表已經完全保險了,這時候的鬥爭幾近白熱化。

  不單是曹丕,任何人都一樣,這些人單個拎出來,每人都可以得個奧斯卡獎,他們全部都帶著面具,把演戲當成了日常。比如曹丕這個時候學驢叫,後來卻毫不留情的殺了王粲的兩個兒子。

  所以,一切都只不過為了自己的目的服務罷了!曹丕勝出,曹植被後世可惜,其實也不過是同情弱者的心理在作怪罷了。

  曹植這邊,不止是個人有問題,他的團隊也有問題,在他們兄弟兩個的鬥爭中,團隊出的力不可估量。而曹植曾經有過被立的可能,但沒能把握住。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這件事。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一、曹丕團隊

  在接班人隊伍裡,原本他們兩個都沒有太大希望,曹操這人好女色,兒子有25個,最有希望的是嫡長子曹昂,但打張繡時他給戰死了,一起死的還有典韋、曹安民。

  這件事怪曹操,人家張繡原本投降了,但他犯老毛病,把人家嬸子給笑納了。張繡的軍隊都是繼承叔叔的,這不是打人家張繡的臉嗎?老曹就愛犯這個毛病,到一個地方,大姑娘小媳婦亂笑納,結果引起張繡反撲,差點把老曹給弄死。雖然他沒有死,但戰死的這幾個人對他來說是重大損失。

  曹昂死後,老曹最想立的是曹衝,就是我們小學課本里的稱象的那位。他聰明伶俐,雖然是庶出,但深得曹操喜愛,可這個曹衝聰明是聰明,命卻太短,十三歲就死了。剩下的兒子中,別的都不入老曹的眼,最有可能的只剩下曹丕和曹植。

  他們兩個心裡有數,眾位大臣心裡也有數,於是就有了各自的選擇和站隊。曹丕這邊,當時的團隊陣容強大,有司馬懿、崔琰、賈詡等等,曹植這邊有楊修、丁儀、孔桂等等。

  這些人個個都是一時之選,人中龍鳳,咱們先說曹丕這邊。

  從團隊陣容上來說,他這邊相對來說強一些,不管是司馬懿還是賈詡以及崔琰,這些人都是老謀深算之人。比如賈詡,這個人不簡單,有張良陳平之才,官渡之戰中出計使老曹獲勝,深得老曹信任。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爭儲位最開始時,曹植名聲在外,急壞了曹丕,找賈詡求計。賈詡為他謀劃的是德、度、孝。也就是道德、氣度和孝道,這些做好就可以了。

《三國志·魏書·賈詡傳》中說: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曹丕欣然採納,並且一直遵守。最後關頭,老曹問究竟立誰時,他又說袁紹和劉表都是立幼廢長導致了禍端。其實,賈詡不過是迎合老曹罷了,老曹已經決定了,故意問大家,這是帝王常做的事。《三國志》中說: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再說崔琰,老曹因為這個立世子的事問過不少人,但是他的問不是真的諮詢,他心機深沉似海,別人只能建議而不能做決斷,可是崔琰卻非常直接,堅決支持曹丕,並且不止在一個場合表達出自己的態度。《三國志》中說:

  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

  我們從這些記載裡能發現,曹丕的優勢是啥?曹昂戰死,他成了長子,這就是他的優勢。古時立長的心思是根深蒂固的,司馬遷寫《史記》說秦二世而亡,胡亥誤國,也是這樣的態度。只要守住這個優勢,在保證不犯錯就可以。而他身邊的謀士也都是拿著他的優勢大作文章,最終使他勝出。

  名正言順、不犯錯就是對,不做任何僭越之事,這是曹丕的策略,事實證明他的隊團做對了,也成功了。而曹植這邊則有點弱。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二、曹植團隊

  在最初的時候,曹植有優勢,他名聲好,呼聲也是最高的,當然這裡不排除他和身邊的謀士有意造輿論,說他有才等等什麼的,但其實何止他一人有才?曹家父子,世人多讚歎其武功,可他們的文才在當時都是一等一的。但就文藝方面來說,曹植天賦不錯,這時候他們犯了個錯,他們認為這是個大優勢,可以藉此出力。

  但這是在爭儲位,不是在爭什麼文藝委員,治國可一點也不文藝,太文藝了就容易衝動、容易優柔寡斷、容易意氣用事,所以借這個宣傳首先是第一個錯誤。而他本人也非常任性,而且酗酒,喝完酒還時不時的發點文藝的酒瘋,這是古時一些文人的通病,在爭位的緊要關頭,這些可都是減分項。《三國志》中說: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

  飲酒不節!他是屬於那種喝酒高興了就詩賦玩樂的人,這在普通人眼中是不拘小節,風流瀟灑,但是如果是一個君王這樣就有點不對勁了。

  加上他們這邊團隊老是犯錯,說起曹植團隊,不得不提楊修,因為我們上學時都學過一篇文言文叫《楊修之死》,所以這個人被大家熟悉。楊修這個人是有才,但他的才有時候會流於小聰明,跟那些老謀深算的人來比,他差的不止是謀,還差在完全沒有揣摩老曹的心思,所以他的死是冤枉的,但他不是死於小聰明,而是爭儲的犧牲品。

  楊修初期是受器重的,但陳壽在《三國志》中並沒有為楊修立傳,裴松之注裡是有一段。很多人說他死於小聰明,楊修之死,是在爭儲中站錯了隊。當然了,他老是猜出老曹的心思也不妙,就算是猜出了也不能說出來,假裝糊塗才是道理,可他偏要說出來,所以說他有時候會流於小聰明,覺得猜出心思就是聰明,但猜出而不點出才是大聰明!曹植身邊的人也可以看成是曹植的影子,不深沉!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團隊開始就犯錯,他們拿文才來主打,妄圖讓全天下讀書人支持,第二錯就是不節制他,任由其任性胡來,終於讓老曹失去了耐心和寵愛之心。

  爭儲白熱化階段,他這邊老犯錯,由於他自己的酗酒和任性,加上團隊毫不節制他,就發生了“司馬門”事件。建安二十二年,兩派的鬥爭已經水深火熱時,他都幹了啥事?他有一次喝醉了酒後,駕車闖了王宮大門司馬門,這件事惹得老曹大怒。《三國志》中說:

  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並前萬戶。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這件事的後果是嚴重的,直接斷了他的世子路,結果是曹植輸了,曹丕贏了。後人很同情曹植,其實在這件事上,主導者是曹操,跟曹丕無關,縱然是再多的謀士出奇謀,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老曹手裡。

  曹操選接班人選對了嗎?曹操選的不太完美,但換了別人同樣如此。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三、歷史的職場

  曹植由於被文人喜愛,加上“七步詩”的流傳,很多人小時候就會認為曹丕是個大壞蛋,曹植太可憐了。其實這件事本沒有對錯,而且曹植在失敗初期並沒有反思,反而把任性發揮到了極致。

  曹丕登基後和老曹一樣好女色,作為也不大,可是他對自己這個弟弟還是非常忍耐的。當然他的忍耐多半是表演,他不想揹負殺弟的罪名,卻一直打擊和打壓。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圍困,老曹讓他帶兵去救,可是他呢?臨走時,老曹想把他叫來再叮囑一番,但他卻喝醉了,根本無法起身,更別聽叮囑了,老曹這個後悔勁就別提了,當下就把官職給撤了。

  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曹操死,曹丕登基,正式稱皇帝,曹植回了封國。到了黃初二年,有人上奏,說他酗酒不法,獲罪后王降成了候。但這次是冤枉人,這幫人是迎合上意。可這個酗酒的缺點被多次拿出來說,喝酒誤了多少事他永遠不記得,過去就忘,說明他無法節制自己。

  當然他後面又封了王,曹丕的意思是懲罰一下你,再升你當王,打一棒子揉三揉,不過帝王心術罷了,這時候的曹植生活很不如意,他的生活不好不是說他生活困難,而是內心的煎熬,他太痛苦了。所以他多次想回京城,好為朝廷效力,但曹丕不準,想要單獨跟自己的哥哥談談,也是從來沒有辦到。

  最終曹植病死在陳王任上,終年四十一歲,鬱鬱寡歡而死,他先期是酗酒任性,身負才名而狂妄個性,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假如我們回頭看史書時,假如他不酗酒,沒有醉闖司馬門,他會成為世子被立嗎?並不會!他的命運仍然一樣,因為當時的曹操已經決定了,而醉闖司馬門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

  爭儲失敗,曹丕繼位後,曹植處處小心,生怕犯錯被誅,整天提心吊膽,這是他早死的一個主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感覺自己成了一個廢人,

十一年三次遷徙,根本不給熟悉一個地方的機會,不給經營的機會。他爭儲失敗,身邊也失去了那些一直圍繞的人,如此落差,如此打擊之下,他怎麼能夠長壽?

曹植儲位之爭為啥失敗?曹植一度很有希望!可曹丕卻具有先天優勢

  這件事告訴我們團隊的重要性,個人有才當然是好事,可是如果有才的人想要成功,身邊還要有有才的團隊輔助,共同努力,借力打力,用自己的優勢去擴大影響,自己的缺點一定要有清醒的認知,並且改之。

  曹植的早死,是因為他身上揹負原罪,他的原罪就是他是曹操的兒子,他的原罪就是他參加過爭儲之戰而且差點成功。

  如果可以回頭,曹植還是會走上爭儲的道路,因為他是曹操的兒子,他身邊的人會把他架起來爭。

  生在那個時代,生在曹家,他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